中西哲学之差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35356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哲学之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哲学之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哲学之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哲学之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哲学之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哲学之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哲学之差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西哲学之差异中西哲学之差异摘要: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已久,正如人类的存在一样,历史悠久,然所涉及范围之广,知识之深奥,了解之深浅,非一时所能完成,本文仅就其中少数方面,如自然哲学、哲学兴起与发展、哲学美学等进行阐述,叙述中西方哲学之差异,不能尽述。“哲学”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也都曾有过哲学性问题的思考,但若要解释“哲学”的真正意义,则很难明确,其通常给人一种过于玄妙,晦涩难解之感,而在漫长的时间里,中西方的哲学差异则体现在各方各面。人面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界时,中西方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观念,中国人一直是以人生哲学为导向,以处理吉凶祸福为核心问题;而西方在面对自然时则是

2、科学取向的全面课题,西方以“如何驾驭自然万物” 、 “如何利用自然万物”为文化的核心。不得不认可的是,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人类有衣、食、行、住、音乐等各种生活必须和各样的娱乐生活,这些生活必需和娱乐却都必须取材于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一切来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人和自然界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而自然界是默然无语的,而除此之外人和自然界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中国人在几千年来都懂得适时适当地取用自然之材,并且是怀着敬意来开采;西方人几千年来都认为人可以随意的开发自然,应用自然资源,而“利用自然”成为其文化和人生观的核心。因此,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各国也在

3、科技发展方面谋求快速的崛起,一起超越西方。研究物质世界,以期驾驭和利用自然万物,也算作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且是较低层的部分,人类除此部分之外,往往有向上超越的成分,这就是对天、上帝、神明等的信仰,人的生命也因而具有灵性。然而,自然界的一切,绝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器物,它亦是我们的心灵所欣赏的对象,是意识方面的提升,因为正是自然界提供了我们无数的灵性与艺术的源泉。西方世界是先有神话、后有哲学,却不像中国文化,先有哲学后有神话。可能是人们都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太过“道德化” ,特别的理性而不可思议,故而渐渐产生一套神话系统,将神明的力量融入,企图来合理化众多的以道德为基准的事件。然而,无论如何,神话与哲

4、学总是息息相关的,互为前后的。西方文化的发展,是由“混沌到次序”的过程发展的,亦即“从神话到理性” ,本来的世界是混沌不堪的,而圣哲们开展了哲学的思考,将兵荒马乱的混沌社会向有秩序的理想社会引导。哲学在希腊的奠基与发展,是离不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等人的思考与努力的。苏格拉底时期,他开始摆脱对外界的注意,回过头来,研究“主体” ,并认为“认识自己”是作哲学工作的起步工作,他发展出“概念”的归纳和“抽象”的方法,能分辨真假对错,分辨异同等,构建了一个不同的知识蓝图。苏格拉底最终是以道德实践为其哲学智慧的顶峰,把所有的知识都导向了道德,因而希腊文化可以标明为“以神话到理性的过程”

5、。中国哲学从儒家的“人际关系”到道家的“人与道”的关系都是以“生生不息”为本源,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事方正,作人圆通,此种道德取向的人生观,影响了我们无数代人、直至当下,他的影响力甚而得到扩展而影响到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哲学的道德取向,从来该都是以实践为主,从儒家哲学最可贵的“悦” “乐”精神即可看出,它要邱人们在生命中实现这种精神,而不仅仅是通过表面的理论来实现。从这些方面看,中西方哲学都以讲求“实践”来作为主旨,这些方面却是异中存同的,体现了人们一致的道德人生观。中国哲学用的“生生”的原理,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把天地万物的本身、起源和发展,都用“生命”来表现,而不

6、以“创造”及“进化”来解释问题。物、兽、人、神的区分与层级,并无明显的划分,更无相互冲突的情况,宇宙与人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态度。因而,人生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甚至是家庭之间都讲求以和为贵、讲求和气生财,虽然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各种教条规定,而现在也讲求长幼有序、师徒有别等相互尊重之条理,但共同追求的都是和谐的理念。中国哲学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在天人之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而道家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提出了在修身养性中至高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对物的欣赏,对自然的追求,这与西方所认为的“驾驭与利用万物”的自然科学观是有本质区别的。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和谐以及生命的内涵,使得宇宙间

7、一切得以和谐共存,这是最本质的追求。西方哲学对于“宇宙生成说” “世界怎么来的”等问题都以辨证的思想来寻求问题的最终答案,对人体的产生及进化等均以客观事实来获得事实上的答案,而不像中国只以笼统的宇宙与人生的和谐来获得表面上的所谓的答案。西方哲学不但在“进化论”上问及“从人到神的进化” ,而且也向超越方面开放,使人能正视自身的力量,但同时也能够正视自己的限制方面,人的权利和能力,既能在自然界中利用自然资源,使科学、道德、文化各方面同步发展,也能在人文世界中认清人性的极限所无法消除的困境和灾难而充满希望。如此,人们对自我即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可适当做出相应的努力,而不是中国所追求的“夸父逐日”般的无

8、限追求精神,因为人毕竟是有限制条件的,故而不可盲目追求,亦不可固步自封,只可充分完成自我的目标。宗教也是哲学思想的一个对象,因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来源与去向,对人生有生与死、痛与乐、善与恶等事情,宗教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通过这些解说,宗教尝试揭开人生的真相,使人生活的有目的、有意义使人能超越自我,与彼岸永恒的神圣有交往,心灵有所归宿。公元之处,基督教产生,它泛指天主教、东正教与各派的基督新教,此教相信只有一个上帝,它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是自有者、全能、全善及全知。 圣经启示,上帝主动来与人类交往是扮演着既是创造又是救援者的角色,因为百姓有苦难。而人生的苦源,最后归咎于人类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它呼吁人

9、们要忏悔自己的罪过,并宣告悔改可以获得赦免,还可与上帝重新建立好的关系,而至今仍有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佛教与道教,佛教讲求人皆有佛性,佛的力量无限,可以净化人的污浊的心灵,而使人变得慈悲为怀,心怀宽广。道教讲求无为而治,修身养性来使人往善的方面发展,通过修行习善来摒弃恶的行为,通过提高个人境界来达到无所欲求的地步。因为人之一切暴戾、恶行皆因欲望不得满足,故而滋生出诸多事端。宗教在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的心理与价值观,故而产生不可动摇的力量。哲学的范围之广是不能完全述及的,而其中个别分支也是尤为吸引人的。存在学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意味着很多哲学分支的研究都会以这门学问作

10、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有关存在之呈现为真、善、美的任何形态的研究都如此。就“真”的特性而言,任何存在,只看它的存在,皆是可理解的或真实无妄的。 “善”是指任何存在,论其为存在,与意志相符合的关系,即任何存在都是理智所能认识的或可理解的。而“美”即是真理的光辉,任何存在的事物只要具备了“真”和“善”的特征,也就具有了美的特征,且存在的内容越丰富,其美的程度也越大。古希腊时期,人们客观地认为:在事物诸多属性之中,有一种属性构成了美,这便是和谐,而和谐是来自秩序的。 庄子的故事中曾有像哀骀它这样长相丑陋的人,而人们却都很喜爱他,说明外表的丑陋和内在的美德可以弥补外表的缺憾,并可以超越它。事实上,

1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事物外表的艳丽所吸引,由此而认为其美,而不注重其内涵,这种由直接情绪所反应的美并不是真正标准的美。西方所认为的美是在主观与客观的调和之中的。事实上,美不全在主体,也不能割舍客体而只谈主观感受。因而哲学上的美与通常浅表意义上的美是不同的。哲学的很多方面最终归于对道德的追求。然而中西方对人之为何应该追求道德的解答是不同的,中国儒家哲学将人之应该追求道德归为人性,认为人的本质就是道德的存在,人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就在于道德的有无。如孟子就曾有过舍生取义之说,此说明生并不是人最大的欲求,人最大的欲求应该是道德上的实践。人本身就是道德的负载者,人出于本性,出于自然,也是应该朝着追求道德

12、的方向发展的。而西方的托马哲学对此的解释则不同,其认为人即为人格,则无疑是一个体或自立体,此个体应用于伦理活动,则为一道德主体;又人格必为理性的,故此一道德主体应当为“自主的” 。总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了人是道德的主体,足以从事道德实践,来完成人生的目的。哲学所追求的道德目标是意义深远重大的,也非常人所了解的道德标准,故而人之追求道德任重而道远也。自人类存在伊始,人类的文化就开始发展,后来哲学亦逐渐发展壮大,然而哲学在中西方的发展中,背景不同,成果亦不同,异同方面多方共存,然而要了解学习中西方哲学的差异,需要长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博闻强识,方可有所收获。参考文献:1、邬昆如.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威尔.杜兰特著,梁春译.西方哲学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