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3197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广电 091 万英吉 0920200329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张季鸾何许人也?也许你们会问。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先生何许人也。张炽章, 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 年 3 月 20 日生于山东邹平。父张楚林,少年时 期蒙受总兵刘原基、知府蔡北槐赏识,弃武从文,考中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为报答知 遇之恩,张楚林在家中设立刘、蔡二人牌位,令子孙后代不绝祭祀。1904 年到省会西安应 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于右任等订交。1905 年,经沈卫保 举,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先入经纬 学

2、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杂志,鼓吹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 1926 年与吴订昌、胡政之 合作,成 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 大公报 ,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使得 大公报在民国时期一度跃之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至今仍影响深远的报纸。在 20 世纪二三 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同时赢得国共两党的敬重,正是因为 他崇高的“文人办报”人格成就了他百年的伟大。 关键词:关键词:张季鸾 大公报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一直能够对一人可以念念不忘,关键还是这个人是已经作古的了, 或许,我想,作为一个准记者而言,最关键的还是在季鸾

3、先生的身上,对记者这个词做出 了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我认为:百年中国,1949 年之前的是最成功的报纸, 张季鸾先生是最杰出的报人。我常常在想,是什么的人才造就了先生的这般伟大。在他的 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名记者的艰辛,但更多的是责任,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 一、少年立志走“新闻救国” 、 “言论报国”路线 13 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历尽千辛万苦,与母亲扶柩回到榆林。先后在榆阳书 院、宏道学堂就学,历受名师指导点拨,成绩优异,打下比较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 1904 年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

4、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于右任等订交。 1905 年,经沈卫保举,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 渡扶桑。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业余主编陕 籍留学生出版的杂志,鼓吹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虽然思想激进,朋 友亦多为同盟会人,且不乏要员;但张季鸾已经决心要走“新闻救国” 、 “言论报国”的道 路。他又一直主张新闻工作者要超然于党派之外,才能保持客观公正;所以,他始终没有 加入同盟会,以后也从未参加任何党派。可谓独具只眼,矫矫不群。他在日本留学 5 年, 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以及社

5、会思 潮、风俗人情,都作了决非浮泛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当时日本学者评价 说:中国留学生中,日文写得流畅清丽的,首推张季鸾的论文和戴天仇(季陶)的书信、小 品。1911 年春,学成归国,出任辛亥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报纸上海编辑。正式 开始报人生涯。 二、青年奋发,最终创办大公报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拍发 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的新闻专电。 此后十余年,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直声、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 黑暗,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张季鸾区区大

6、才, 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 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时,由于 右任推荐,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 随孙中山辞职。为期很短。另一次是在 1925 年,经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 推荐,任命张为陇海铁路会办。这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 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 “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 。他随后去了

7、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 活。做了一段时间的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外便为霖。条件逐渐 成熟,机会终于来临。 1926 年春,天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 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确定由吴鼎昌出资 5 万元,改组为“新记”,于 9 月 1 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 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 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 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先生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拒绝接受外股投

8、资,打算情况最坏也不过将 5 万元钱陪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 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和效率令后人惊叹和惭愧。 当时国内形势也正在发生变化。国民革命军已经出师北伐。正是由于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 契合,才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 的报人张季鸾先生。 三、 大公报问世民国最成功的报纸 在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驾马车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成 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成为新闻行业的一面旗帜。一纸风行,朝野侧目。它在经营方面 也十分出色,利润丰厚。而且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令同行羡慕不已。巨大的荣誉和 成功就这

9、样不期而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面抗战的局面形成等,张季鸾和他的都发挥了巨大的、人所不及的作用。 四、张季鸾“文人办报” 季鸾先生自 1911 年参加工作,到 1941 年逝世,度过了整整 30 年的记者、 报人生涯。起初历经坎坷,备尝艰辛。1926 年主持新记笔政后,如鱼得水,龙 飞九天,15 年间,意气风发,驰骋报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朝野一致景仰,声名远播 海外。其影响之大,享誉之高,不惟国内罕有其匹,就是在欧美新闻人中,也不多见。张 季鸾是蒋介石心目中的首席“国士” 、 “宾师” ,极蒙礼遇敬重。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饶有意 味,颇值一说。周恩来的才能之大、眼界之高,以及他与蒋的分离遇

10、合,世人皆知,在此 不一一赘诉。但张季鸾却又是周恩来总理少数极为推许仰慕的“报人模范” ,并引起社会各 界的广泛共鸣。这就很不寻常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季鸾先生能够在为数不少的民国优 秀报人中出类拔萃,成为众望所归的报人模范,一代论宗。这也正是我辈应该学习的地方。1.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所在。是一个人、一份报纸乃至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的灵魂和命门。1926 年 9 月 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架马车”合力而为的新记 横空出世。张亲撰社评,明确提出“不党、不卖、不私、 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辅助, 且不接

11、受政治方面之入股股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 所左右” 。其要义,即在于开宗明义,强调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力图保持 报纸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大致可以说,1949 年之前的坚守了这一宗旨,做得相当出色。它的成功,决非偶然。张季鸾基于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终身笃行,对北洋军阀 政府、国民党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新闻制度,进行过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他先后在发表过、.等多篇社评,大声疾呼统治当局新闻检查机构对于各界言论和新闻舆论,应“力 采宽大主义” , “充分尊重人们权利之精神行之” , “凡批评政局政策及官吏行动者,除非其 主张有阴谋反动之嫌,概不禁止” ,主张实

12、行尽量允许自由发表言论的政策。 “若当局持吹 毛求疵之态度,则中国永无言论自由可言矣。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4.12 政变。国共 分裂,大革命失败。4 月 29 日,张季鸾写出社评,抨击蒋介石杀戮青年、残害进 步。社评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蒋介石曾表示过服从,现在却翻云覆雨,大开杀戒, 实属口是心非下流丑恶的两面行为。他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表示“极端抗议”! 同年 12 月 2 日,也就是蒋介石宋美龄新婚次日,张季鸾写了社评,抓住蒋本 人关于“婚姻与革命”的文章和言论方面的矛盾与破绽,斥蒋“离妻再娶,弃妾新婚” 、 “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徇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

13、点”等等,还 骂蒋“不学无术,为人之祸” 。文章纵横捭阖,冷嘲热讽,逻辑谨严,文采出众,可谓珠圆 玉润而又痛快淋漓,是一篇很出色的文字。蒋介石对张季鸾“久仰久仰” ,值得一提的是, 或许可能正是此文彻底征服了他,使蒋总司令下定决心,放下架子,主动与张缔交。1935 年丙子双 12 事变,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对国共两党的起落兴衰都具有决定性影响。1930 年,张季鸾派曹谷冰去苏联采访新俄,并作了一系列实事求是的客观报道和评论。当时正 值国内反苏高潮。1934 年,的子报曾连载“赤区土地问题” 专栏,肯定苏区有一整套社会制度,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决不是什么“土匪” 、 “流寇” 。 1935 年 1

14、1 月起,开始连载范长江的,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 了红军长征的事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不一而足。 2. 腾龙跃虎,游刃有余 1938 年在汉口,周恩来就曾对名记徐盈等人说:“做总编辑,要象张季鸾 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慨,如腾龙跃虎(一作游龙飞虎),游刃有余。 ” 毛泽东在延安时 期除开“党报党刊”不算,读得最多、最用心的报纸,就是。直到 1958 年, 毛还这样教导中共新闻界头面人物、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吴冷西:“张季鸾 摇着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 应该学习的。 ”那么,张季鸾究竟是怎样当他的总编辑的呢?居然令曾经沧海的国共两党最 高领袖不约而

15、同加以推重,甚至经久不忘?张季鸾身材不高,夏天常穿一件丝绸长衫,潇 洒从容。人较瘦弱,但双目炯炯有神。说话急时略有口吃。待人接物,亲切和蔼,随随便 便,无拘无束,常常使人有如坐春风之感。根据三巨头的分工,张先生负责处理版面、指 挥采访、撰写评论。他做这一切,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白天,他忙于接触各界人士,促 膝谈心,了解社会各方面最新动态。每天午后到报馆主持编务,首先看当天送来的经济行 情,因为那时的公债涨落、外汇升降最能反应国内政局的变化。其次是翻阅日文英文报纸。 对京、津、沪出版的其它报纸也略加批阅。然后评判长短,分配、布置工作。晚间亲自处 理重要新闻。板式安排,主要标题,他都要斟酌推敲,精

16、益求精。重要社论,往往亲自动 手,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他工作起来有两大特点:一是不管周围环境多么嘈杂,他都能 全神贯注写稿;二是知识丰富,对于时事了如指掌,并富有远见和预见性,有关国内外的 重要数据,不论今古,都能熟记无误。终日忙碌,工作认真细致,却又能游刃有余,驾轻 就熟,一切井井有条,毫无手忙脚乱之态。无怪乎周公如此推崇佩服。季鸾先生写文章态 度十分严谨,执笔前深思熟虑,文章通篇情绪饱满,遣词造句一丝不苟。谈论一些问题, 往往能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文中常有精美警策的对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他认为, 写文章立意固然要不落俗套,而文字尤其需要推敲妥切,不能留有漏洞,而为他人所乘。他的文章无隙可乘,无懈可击。他对处理新闻的态度,是力求准确、客观、忠实、全面, 并且很注意细节。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三巨头的无间合作。他们都是人杰,且 各有所长。但最重要的,还是靠张季鸾的一枝生花妙笔。 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闻史, 无论见识、人品、事功还是文笔,张季鸾先生都是最杰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