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2884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果壳:摆脱童稚状态---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果壳:摆脱童稚状态果壳:摆脱童稚状态 -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大爱死理性派,这篇文章的逻辑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信息爆炸提高个人判断力很有用。 来源:来源: 刘智超的日志刘智超的日志 中国民间有一个“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说在这两个年 龄上的人更容易去世。这个定律从直觉上就不太可能是对的。我们设想,应该 是 因为孔子和孟子分别死于这两个年龄,人们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两道大关,然 后每当听说有人在这个年龄去世都会进一步加深印象,以至于总结了这个纯粹 是错觉的定 律。但有人不满足于直觉分析。一篇网上流传的文章 认为这是一个“科学家验证”了的规律:“科

2、学家的回答 是肯定的”。这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经过了反复的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有 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 78 年为一个周期”,而 73 和 84 岁正是这个周期 的低潮。这篇文章问题是,把“能找到一个理论解释”,当成判断一个学说是否科学的 标准 如果能用理论解释,它就是科学验证了的吗?绝学与证据绝学与证据不管你用来解释的理论对不对,这都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标准。能用理论解释的 结论未必正确,不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未必错误。古代文人的思维习惯,是遇 到 无法判断对错的局面就查经典,想获得理论上的指导。而科学家的方法则要 朴素得多:你直接用事实验证一下不就行了么?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学派的任 何医学知

3、 识,甚至不需要什么逻辑推理,只要随便找个死亡年龄分布数据就会 发现 73 岁和 84 岁并不比其临近年龄更容易让人死亡。这个工作是如此简单, 据说连北京电视台都做过。古人说“为往圣继绝学”,很多现代人也追求用某种特定理论来指导实践,而 科学家强调的则是事实。有人指责科学家说你们只相信现代科学理论难道不也 是 一种迷信么?但科学家其实不迷信任何理论 很多情况下他们完全用不 上什么绝学,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事实搜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邮一样。只要有 证据,反驳一个理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想用证据建立一个理论,则要困难得多。只有运气好的时候,科学家才 能在大量事实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以至于可以向形

4、成科学理论的目标前进 一步。相关性思维相关性思维最简单的规律叫做“相关性”。人是如此复杂的东西,我们在根本没办法精密 计算各种物质致癌的概率,比如说吸烟对肺癌的作用。科学家常用的是没有什 么技术含量,不需要任何高科技仪器,更谈不上什么门派的办法:他们直接调 查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这种研究要把被调查的人分组,比如分成两组:得了这种病的患者一组(叫病 例组,case),没有这种病的人一组(对照组,control)。然后考 察这两 组 人在生活习惯上和饮食、吃药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发现患有肺癌的人中烟 民比例显著地高于没有肺癌的人,你就得到了肺癌与吸烟的一个正的“相关性” 。这 个方

5、法很简单,得到的证据却是强硬的。 睡眠时间与判断力的关系 , 孕妇焦虑与小孩任性的关系 , 出生季节与平均寿命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 大量科学新闻本质上都是相关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但就是这样它也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维本能。 某些人只要被某地区生产的产品坑过一次,就会认为这个地区的所有产品都不 好, 他们的发现连相关性都算不上。我们每天看到铺天盖地的各种营养品的广 告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用户出来现身说法,可就是没有一个疗效相关性的数据。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是人这种动物的最自然思维,而使用大规模统计 发现实在的相关性这个最简单的科学方法,是我们摆脱童稚状态的第一步。绝大多数人没有

6、相关性思维。比如在一篇讨伐网瘾的文章中,作者援引“戒网 专家”陶宏开的数据说,中国 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 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在另一篇文章中有人进一步指出,济南在押的 1500 名少年犯中,8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 90的青 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我们能否根据这些数字得出结论说网瘾人群比没有网瘾的人群更容易犯罪呢?不能。我可以构建这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 80%以上的青少年有网瘾,而这个 国家的所有青少年,不管有没有网瘾,都有 20%的犯罪概率。这个虚拟国家 完 美符合以上数据,但是它的犯罪与网瘾完全无关。实际上,如果你把“网瘾” 改成“钱”,甚至“空气”,

7、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 xx%的青少年犯罪者都缺 钱/ 需要空气,中国 yy%的缺钱者/需要空气者有犯罪行为”,而缺钱和需要空 气不是毛病。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建立对照组。我们缺少的关键数据是没有网瘾的青少年的犯 罪率,以及没有犯罪的青少年的网瘾率。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这就好比 说 列举再多“发达的民主国家”,也不能说明民主与发达的相关性,你还必须 统计那些不发达的民主国家、不民主的发达国家、和既不发达也不民主的国家。发现相关性,已经是一个足够发表的科学成就,但相关性结论并不能指导实际 生活。假设我用无可质疑的统计事实告诉你“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而你 不想得肺癌,那么你是否能推论出应该因此戒

8、烟呢?怎样发现因果怎样发现因果还是不能。因为你无法从“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和“肺癌患者大部分都 爱吸烟”这两个统计得出“吸烟导致肺癌”这个因果。也可能肺癌导致吸烟, 比 如说也许癌变的肺会使人对烟产生需求。也可能存在某种基因,这种基因会 使得一个人天生就容易得肺癌,而这种基因同时还让一个人天生就喜欢吸烟。 也可能吸烟 的人往往是喜欢深夜工作的人,是深夜工作导致肺癌。也可能吸烟 的人往往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人,其居住环境和营养不行,是贫困导致肺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发布的 2009 年青少年 网瘾调查报告 是一份值得发表的研究,因为其中给出了一些明确的相关性数 据,

9、比如:自我评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认为自己 “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达到 28.7%,认为自己“成绩一 般” 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 14.5%。而自我评价“成绩很好”和“成绩较 好”的 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均在 11%左右。那么根据这份报告我们能否得出结论说网瘾是个坏东西呢?不能。也许并不是因为网瘾导致青少年成绩差,而是那些成绩差的青少年更容 易得网瘾。报告没有统计网瘾与犯罪率的关系,但就算真的是越有网瘾的人群 越容易犯罪,我们仍然不能说网瘾导致犯罪。比如我可以提出这么一个假说:我认为网瘾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在任何国家的

10、任何时候, 都一帮青少年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喜爱在街上游荡,都是潜 在的犯 罪者。因为网络游戏的出现,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被留在了家中和网吧 里,他们的野性在游戏中得到了发泄,以至于减少了出去犯罪的欲望和时间。报告和前面提到的所有统计数字都无法反驳我这个假说。我甚至可以用这份报 告支持我的假说。报告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 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更高”,这正好可以说明无所事事的人更容易得网瘾。想要明确证明吸烟导致肺癌,唯一的办法是做实验。找完全相同的两组健康的 人,让其中一组吸烟另一组不吸,其它各方面生活都完全一致。20 年之后如果 吸烟组中的肺癌患者数高于

11、不吸烟组,那么鉴于这两个组的唯一区别唯一区别 就是吸烟, 我们就可以断定是吸烟导致了肺癌。可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组人,这种理想实验无法进行。 好在科学家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巧妙办法:找一群人,然后完全随机完全随机 地把他们 分为两组去做实验。在样本数足够大的情况下,随机性可以保证任何不同因素 都可以大致均匀地分配到两个组里。这就是在关于人的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 可靠的办法。然而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随机实验,比如为了让实验结果具 备推广价值,样本应该尽量多样化,男女老幼,各种收入状况,各个种族都有 才好,但 这其实很难做到。很多实验心理学家选择的样本全是在校大学生,他 们的结果

12、能推广到所有人么?有人对此讥讽说他们研究的心理学应该叫“大学 生心理学”。更大的困难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拿人做试验,比如不能逼人吸烟。这时 候就只能被动地集邮,而通过纯粹的被动调查来做研究的方法叫做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最容易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所谓回顾性 (retrospective)的问卷调查:先找到病人,然后询问并比较他们的 生活方 式。这种调查的难度在于病人对自己以往生活的回忆常常不准确,甚至是有偏 见的。他们可能会自己推断一种病因,然后刻意地强调这种病因。就好像想要 讨 好医生一样,那些得了肺癌的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吸烟史。一个更可靠的办 法是前瞻性(prospect

13、ive)调查。比如说科学家想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损 害, 现在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之后哪些地区的哪些人受到了辐射是非常明确的,根 本不用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自然也就没有偏见。有了干净的初始数据,科学 家只 要长期跟踪这些被打了核辐射标签的人群,再跟正常人对比,就可以知道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是这里的困难就在于“长期”,核辐射的影响也许几十 年才能看出 来,那时候也许病人还没死科学家已经先死了。比如“ 孕妇焦虑与小孩任性的关系 ”这个研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流行病 学的调查,你不可能拿孕妇做实验。一篇 2008 年的论文是 回顾性的,研究者 找到一个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诊所的 6-12 岁的

14、203 个孩子,询问他们的妈 妈怀孕的时候是否有过心理压力,结果发现怀孕时心理压 力越大的妈妈,其孩 子的症状更明显一点。这就是一个不太可靠的研究,有谁准确记得自己 6 年前 的心态?多动症儿童的妈妈很可能会为了配合一个理论而高估自己 当初的焦虑。而一篇 2011 年的论文则是前瞻性的。研究者先锁定了澳大利亚某地的 2900 名 孕妇,在怀孕的时候记录下离婚,搬家之类容易让人产生压力的事件。等她们 的孩子长到 2 岁以后,再看其中哪些孩子有 ADHD。这个研究就可靠得多了,而 可靠的代价是研究至少要进行多年。要想从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因果性,就必须尽可能的统计各种影响因素。怀孕 压力与小孩多动症

15、的相关性数据并不能直接说明压力导致多动症 也许那 些在怀孕期间离婚的女人本身生活就不靠谱,是她们的不靠谱导致了孩子的多 动症。所以这两篇论文都统计了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孕妇是否吸烟喝酒啊, 怀 孕年龄啊,收入状况啊这些数字,然后使用统计方法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叫做 control),最后的结果才更有参考价值。可是你不可能统计所有的可 能性,实际上两篇论文统计的项目就并不一致。这就需要把一系列论文放在一 起综合分 析。不管调查到什么程度,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管中窥豹。科学研究的是有限的真 理。当一篇论文说什么东西可能或者不可能导致什么疾病的时候,它说的其实 是在这次研究所调查的这帮人里面有这么一

16、个结论。这个结论能推广到所有人 群么?记者一定比科学家更乐观。科学的目标科学的目标得到因果性远远不是科学家的目标,科学不是一本写满什么东西会导致什么现 象的菜谱。好的科学除了能证明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机制,得能解释 为 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其机制是二氧化碳是 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空中的红外线,再把这个能量辐射出 去促使大气 温度升高。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真正的技术含量在于发现机制。 你必须说明是吸烟导致肺变黑,而变黑的肺容易得癌症,还是烟草中有什么化 学物质可以直接致癌(正确答案是后者)。机制提出来之后,这个机制中的每 一步也必须是可以验证的,一个课题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算摆脱了集邮阶段。 也只有到 了这个程度,才真正谈得上把各种不同机制综合在一起建立模型去预 测未来。有时候这个过程会反过来,也就是用现有的机制理论推导一些现象,再去寻找 证据证实。但探索未知最基本科学方法是证据第一,然后谋求建立因果关系, 然 后是提出机制。仅仅是对其中一步作出很小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