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麽抒情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428456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69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为什麽抒情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屈原为什麽抒情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屈原为什麽抒情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屈原为什麽抒情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屈原为什麽抒情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为什麽抒情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为什麽抒情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抒情 1 屈原為什麼抒情1 楊儒賓 騷以言情為文心獻庭, 騷經講 一、前言:屈原在中國哲學史 寫下離騷 、 九歌這些不朽篇章的作者屈原是位偉大的詩人,沒有人懷 疑,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雖然到了近現代,忽然有人開始懷疑歷史上到底 有沒有屈原這個人。這個問題是由廖平、胡適首先提出來的,現在基本上已成了 明日黃花, 楚辭研究者很少人再想過此問題。 但屈原是否對哲學有貢獻?很少人過問,這個問題好像不存在。直到上世紀 末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將屈原列入戰國諸子之列,2尤其特別表彰他的精氣論在戰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屈原的哲學家形象才有些身影出現。馮先生對 屈原的定位當然不是革命性的,3但由於馮先生在當

2、代中國哲學界的地位極具代 表性,他的論點自然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加上屈原的精氣論所出的遠遊篇越 來越不被質疑為非屈原所作,4因此,屈原有某一部分的哲學家的身分似乎已可 逐漸被接受。筆者認為我們如果不以辭害意,屈原的著作確實可呈現出一種另類 的性命之學的圖像,5他對中國思想別有貢獻,只是屈原更以作者而非 詮釋者的身分介入其中。 1 本文草稿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宣讀過,承蒙劉國英、馮耀明、黃敏浩、關子尹、鄭宗義、姚治華、劉妮諸先生提出建議,謹致謝意。也感謝兩份審查意見書的評審與建議,筆者作了一些 修正。 2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 ,收入三松堂全集 (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卷

3、8,頁 516-530。 3 朱子的楚辭集注與王夫之的楚辭通釋都是楚辭注釋史上的名著,學者進入屈原的世界時不能不參考的著作。兩書都注意到遠遊篇所提到的精氣論、魂魄論的理論價值,王船 山甚至提出遠遊是最早的丹道著作之命題。 4 遠遊的作者問題也是近現代才有人提出來(如果不是炒出來)的議題,前清的胡濬源始倡此議,民國以來響應者漸多。但論者所提的證據基本上只有司馬相如的大人先生傳與遠 遊很像與 遠遊與屈原其他作品的思想不一致這兩條證據,但前條所謂的證據幾乎是 歷代楚辭研究者都知道的事,沒有人認為當中可作翻案文章。後一條的證據除了提供些混亂 的敘述外,並沒有增加我們任何的知識。兩說的證據力道其實很薄弱

4、,湯炳正、姜亮夫、陳子展 等前輩學者都作了有利的澄清。事實上論者如果稍加細讀楚辭相關作品,不難發現宋玉、賈 誼、東方朔等人的著作都有回應遠遊的詞句,力之, 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 (成都:巴 蜀書社,2005)已有是說。整部楚辭可以視為屈原的專輯,宋玉九辨以下的著作可視為 屈賦的注腳。 遠遊作者問題是另一朵明日黃花。 5 筆者從薩滿教巫教的角度探討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似可備一說,參見楊儒賓: 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中興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會編,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 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 ,頁 219-258。 屈原抒情 2 從另

5、類的性命之學的角度進入屈原的作品,可以重新定位屈原的地位。但屈 原這位偉大的詩人之所以為偉大,如果他的詩歌有助於哲學或者有助於讀者領會 哲學史上的一些問題的話,關鍵處還不僅在他提出了什麼樣的命題,而是他的詩 歌深刻而有效地回應了跨時代的思想議題,甚至體現了這個議題。 作者之謂 聖 ,屈原不是這個意義下的聖人,但他確實是創造性的作者 ,他的作品揭開 了層層的薄紗,幫助我們瞭解一場持續一兩百年有關情 、 性關係的辯論之 風景,他以詩回應思。 離體遠遊的性命之學與體現性情關係議題的抒情主體論是屈原對中國哲 學獨特的貢獻,屈原賦擁有進入戰國思想殿堂的通關密碼。 二、從詩經到屈賦 詩 在東周時期是經國之

6、大業,不朽之盛事;是任何士子進入公共世界時, 都必須具備的入場券。連孔子教導兒子時,都提到不學詩,無以言 。屈原也 是讀詩的,但他更寫詩。從讀詩的屈原到寫詩的屈原,這本來是樁私人 性的事件,但因為主角是屈原,時代是戰國晚期,所以這樁私人性事件變成了歷 史性的事件。 屈原在進入公共世界之前與之後,都是讀詩的,他在詩歌中曾看到自己 未來的命運以及楚國的國運都有光明的前途。在那篇緬懷美好的時光之辭賦中, 屈原提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詩。 ( 惜往日 )這是篇寫於被貶放 後的歲月的作品,有可能是臨歿前的篇章。6他在臨終前整理一生的經歷,決定了卻是非毀譽之債務,他想起在楚懷王身旁的那段歲月,心

7、中充滿了自傲與感 傷。司馬遷說當時的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很標準的寵臣。但依據屈原自己的追想,他最鮮明的記憶是受懷王詔令 以昭詩 ;立法出令還在其次;應對諸侯,出使外國,更在其次。 楚懷王為什麼要屈原昭詩?洪興祖的注釋引用到國語楚語的故事: 楚國一代名君楚莊王曾經要一位大臣作太子的老師,當時的另一位大臣申叔時勸 導此位太子老師說道:最好教太子詩 ,然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 讀詩可以增廣知識,彰顯德性,朗現志向。詩的功效這麼大,後世很難想像,申 叔時這段話離開了東周的文化脈絡就不好理解。因為在中國史上,只有在這個階 段,詩歌的地位特別高,它被認為和政治、

8、外交有關, 賦詩是極重要的政治 技術,也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屈原任過三閭大夫這種官,三閭大夫是負責楚國貴 族屈、昭、景三姓子弟的教育的。楚懷王在尚未昏庸的年代,曾想繼承其先人的 志業,所以也要屈原好好地發揮詩的作用。 屈原當時受命昭詩的詩可能是自己的詩,但更可能的是詩三百6 屈原的最後作品是哪一篇,後人各有選擇,形同猜覆。較通行的說法有 懷沙 、 惜往日 、 悲回風諸說,此三篇作品確實都有機會當選,但也都無確證。 屈原抒情 3 的詩 。筆者在上文中提到詩字時,所以有些場合特加引號,即因彼處的 詩是特指的, 詩即指詩經之詩。作為抒情詩人的代表,屈原在後世 中國詩史上的角色是無法被取代的。但屈原在成

9、為創作的詩人之前,他與詩歌的 關係是先成為一位虔誠的詩的讀者,他所讀的、所運用於外交場合的、而且用來 教育楚國貴族子弟的詩,就是詩經三百首的詩。 詩經是東周時期所有君 子共同接受的文化財,也是他們彼此之間最能溝通的共同語言。 詩經雖然有 少數的篇章可以考知作者其人,也有少數篇章可以理解其人作詩的動機為何,但 絕大部分的詩歌的作者都不可考。 不可考並不表示這些詩就是所謂人民 的創作,也不表示這些詩沒經過專人的改寫轉譯,但不可考就是不必太考。因為 不管原初的作者可考不可考,其詩的本事可知不可知, 詩經的作品一旦成為 詩三百的現象之後,它即成了文化傳統的意義、公共教育的意義。不管是春 秋君子的賦詩或

10、是孔門的讀詩, 詩基本上都脫離了作者的範圍,反而和讀者 跳躍的詮釋(所謂斷章取義 )更相關。好的斷章取義通常也要照顧到詩歌原 有的脈絡, 論語的引詩明顯的就較能照顧到詩的原義,以及由此引申出讀者 之觸類旁通、人格興起。但此際所引詩歌的詩意基本上已無法和作者的傳記連 結,它毋寧近於一種非私人性的普遍情境之呈顯。7 如果屈原如他所願,始終受到國君的重用,可以確定的,他不會成為像梭倫 或歌德那樣在政治及詩歌創作上都有成就的偉大詩人。因為在屈原的時代,沒有 詩人這樣的身分。我們現在所以擁有詩人屈原,應該感謝楚懷王、楚頃襄王 這樣的庸君,因為他們成了歷史理性的工具,他們以迫害成就了屈原以及中國的 詩歌。

11、 東周時期,詩當然還是有人作的,我們不會忘掉春秋左傳揭開的序幕, 亦即左傳隱公元年 鄭伯克段於鄢最後那段戲劇性的母子和好之一幕: 公出而賦: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 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鄭莊公及其後母姜氏的重新和好是左傳中具有倫理示範意義的著名篇章,莊 嚴中帶點諧趣。他們何以會賦詩,不可得而知也。 左傳中所記載的賦詩通常 是詩三百裡面的篇章,逸詩也有,還有一些像上述左傳隱公元年那樣 的自作之詩 。當時可見的自作之詩大抵就是這樣的性質與類似的水平,顯示 機智、嘲諷的作用是有的,但這樣的詩多一篇少一篇,文學史不會受到影響。 屈原也作了詩,但卻是很不一樣的詩,中國詩史從此開了新紀元。屈

12、原身為 楚國重要的貴族大臣,讀詩的歲月可以想見的一定很長,他的養成教育是在詩樂 的氛圍中度過的。但他受命詔以昭詩的歲月估計不會太長,至少在心理時間 中不會太長,因為屈原每一提及青壯得意的歲月時,筆觸總是匆匆帶過,接著而 來的是一連串的菀鬱、嘆息、踟躕、悵惘。屈原是在挫折中作詩的: 介眇志之 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此處的賦詩不再是春秋士大夫在外交場合賦緇7 孟子是講讀詩要以意逆志的,但我們看他讀詩(如小弁 )所逆之志,全都是普遍性的道德情感。 屈原抒情 4 衣 、 衡門那類的吟詠公共文化財的詩經篇章之謂,而當是朱子所說: 遂 賦詩以明之 ,亦即屈原自己作詩以明志。 一位受冤屈的士子選擇了詩,宣洩

13、他抑鬱不得志的情感,屈原可能不曉得他 的第一首詩會引爆多大的能量。因為詩在歷經兩百年的消音後,選擇了屈原作為 它的代言人。國史上自有詩即有詩人存在,但嚴格說來,屈原之前沒有獨立意義 的詩人, 詩經的詩人沒有歌德所說的individuality is ineffable那樣的性格, 他們的詩屬於統名之先王之道下的事項。8詩人從屈原吟出他的第 一首詩那時才正式誕生,9屈原是中國第一位抒情詩人。如果我們依陳世驤先生 對抒情詩的定義: 詩的音質,情感的流露,以及私下或公眾場合中的自我傾吐 ,10那麼,屈原的作品,至少離騷 、 九章當然都是抒情詩,而且可以說是個性表達得最清楚的抒情詩。我們知道屈原所以寫

14、離騷與九章有很明確的 目的,他是要自我傾吐 ,而且是不由自已地,他按捺不住,他不斷地向世人 傾訴;世人聽不懂,就向祖先傾洩;祖先如沒機會聽,他就向幽冥不可知的天地 神祇或後世子孫宣洩。屈原的寫作目的是希望國君能夠一悟 ,但他的作品可 以確定絕大部分是在被放逐以後寫的,和國君已經不太有溝通的管道。如果君臣 關係良好時,國君都無法聽進諫言,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屈原被放逐以後所寫 的作品,國君聽得進去呢?我們不知道屈原的這些作品如何傳達出去?也不知道 他有沒有機會在公眾面前表露?11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那不能自已的情緒想表達出來。如果沒有一種文化氛圍,如果屈原沒有一種對於詩的新的想像,筆 者很難相信他

15、會採取一種和以往詩的愛好者完全不同的策略:以往的士人用公共 文化財的詩表情達意,屈原用自己創作的詩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他有讀者的意 識,他將讀者的範圍擴大到天地鬼神以及他的國人。 屈賦受詩經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不管在內容上,或是在格律上,我們都可以找到兩者相沿襲的痕跡。從淮南王劉安、司馬遷以下,歷代詮釋屈賦者通常 也拿詩經和楚辭作比較,淮南王劉安說: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 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12此判斷頗得到後人的同情,儼然 成為楚辭最好的禮讚。本文也想藉劉安之說進入屈原世界,藉以突顯屈賦特8 統名借自荻生徂徠辨名中的用法,荻生徂徠將儒家與六經的傳統分開,儒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六經是先王之道所屬的文化財。準此, 詩經中的詩也是統名的先 王之道的產物,它的作用不能以一家 、 一人界定之,而當是文化傳統下的公共文化財。 9 詩三百的作者自然也可稱作詩人 ,筆者轉從具創作意識且帶強烈個人風格界定之,新名舊義,言各有當。 10 陳世驤: 中國的抒情傳統 ,此文收入楊牧編, 陳世驤文存 (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 年) ,頁 31-37。 11 此文的審查者之一認為有傳播管道, 屈原列傳不是說一篇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