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的自由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03203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与人的自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审美与人的自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审美与人的自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审美与人的自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审美与人的自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与人的自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与人的自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审美与人的自由编者致谢: http:/ 2007-06-29 18:13:59 这是一篇目前在网上搜不到的名作,我是一字字输上去的,与博友一起分享。 版主:幽冬“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 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 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 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 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 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

2、? 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 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 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 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 捷径。这就是审美。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 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 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

3、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 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 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 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 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 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 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 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 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

4、以 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 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 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一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 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 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 欢“阳春白雪”的高雅,我目不识丁,欣赏“下里巴人”的通俗;你幽默风趣, 自然爱看喜剧,我多愁善感

5、,只为悲剧动情;你温柔善良,留连往返于纤巧细 腻的江南风光,我鲁莽粗犷,一辈子与原始的大草原、戈壁滩为伴;你是堂堂 男子汉,总是陶醉于长城的崇高之美,我是婷婷弱女子,常常沉浸于飞天式的 阴柔之美;你已老态龙钟,我初出茅庐,每每在现代风格中追逐未来的理想; 你乐观开朗,崇尚东方式的和谐,我悲观内向。酷爱怪诞的描写;在审美 中,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审美主体的情趣有没有内在的适应性。如 果有,无名小卒的作品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欣赏极致。如果无,第一流名家的代 表作也只好另寻主人。也就是说,不是客观对象规定主观情趣,而是主观情趣 规定客观对象。我可以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屑一顾,我可以对毕加索的绘画嗤

6、 之以鼻;杜甫的伟大无法要求每个读者都推崇他的诗歌,而低级的审美情趣却 能使毫无深意的传奇、武打、推理、色情等作品成为畅销书。一旦人能够完全 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选择客观对象,人便超越了客观法则,成为自我的主宰。 甚至可以说,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审美情趣就是上帝,客观的审美对象就 是上帝的选民。如果说,审美的自由选择还只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低级层次的话,那么,审 美的自由再创造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高级层次了,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 个科学原理,读者无权用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进行再创造,排除个人偏见是进行 科学活动的必须前提。无论有多少人去学习几何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只能等 于一百八十度,任何人也无法

7、改变这一结论。但是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有权 根据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解释艺术作品,正像艺术家有权按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 改造客观的现实生活一样。一个艺术家决不能被动地模仿客观现实,他必须用 个人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和艺术才华去拥抱、改造、升华客观现实,使艺术 品带有独特的主观印迹,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印迹越鲜明越好,真正的艺术 品是不可重复的。同理,一个欣赏者决不能局限于作为客观对象的艺术品,他 必须调动整个心灵,通过审美的再创造达到对艺术品的超越,使欣赏活动成为 欣赏者个人的活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常识、个性、情感倾向, 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改造和再造艺术形象。当千百位欣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

8、馆、 同一个剧场时,客观的统一空间就会被分割成无数个主观的个人空间,在这些 不同的空间中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决不会雷同。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 ,但 是,她那迷人的微笑却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染上千姿百态度色调,甜蜜的、 明朗的、羞涩的、神秘的,甚至可能是忧郁的。因此,欣赏活动所形成的审美 意象,已不再是客观的艺术形象了,而是欣赏者再创造出的心象。有多少不同 类型的欣赏者,就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林黛玉。而一旦人能够用自我去再创造客 观对象时,主体的心灵就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享受。二审美是感性动力对理性法则的超越。人的生命是一个充满各种情欲的动力系统,但是并非一切活动都能使人的 生命得到全部的发挥和满足。比如

9、,以理智为核心的科学活动就是以对人的某 些心理动力的掏为前提的,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古籍经验的基础之 上的,但是,人的感知经验中包含着许多错觉,必须经过理智的分割、舍弃和 抽象,才能上升为科学原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感知经验的原始性、整体性和具体性便统统被理智抛弃了,活生生的感知表象最后变成几条干巴巴的原 理,几个抽象的符号公式。情感虽然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没有热情就不会 有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客观真正的取得必须以理智对情感的某种抑制完全排 除为代价。因为情感的强烈主观性常常使人歪曲客观现实,以情感态度观察世 界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科学家,在科学论著中绝少有情感的感染力。在某种意 义

10、上可以说,理智的客观性、逻辑性和明晰性恰恰是与情感的主观性、非逻辑 性的朦胧性相对立的。想象是思想的翅膀,它为科学活动带来了高瞻远瞩的预 见性,爱因斯坦甚至说,要领是想象的自由创造。但是,想象在科学中的主要 作用是给人以一种启发,使科学家能够扩展思路,想象的预见性在没有经过科 学实验的证明以前只能是一种假说,没有实际的客观有效性。而且,想象的随 机性、跳跃性和幻觉性只是必须经过理智的过滤的。因为科学所要求的是明确 的必然性、严谨的逻辑性、绝对客观的真实性,这一切都是想象所无法胜任的。 人的记忆是信息储存库,失去记忆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科学家往往具有惊 人的记忆力。但是,记忆与人的理智、情感密

11、切相关,可以划分为理解记忆、 机械记忆和情绪记忆。在科学活动中,主要依赖于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而对 情绪记忆是原始的、感性的、易变的,被记忆的事物经常由于人的情绪而在头 脑中产生变形,有时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最后,人的无限丰富的潜意识、下意 识领域也是科学思维很少光顾的,因为潜意识往往是人的原始欲望、情绪记忆、 无意感知和随机想象的别名,是与人的生命本体息息相关的深沉的梦。它是盲 目的、混乱的、自发的,荒谬的,对于井井有条、小心谨慎的理智来说,它是 最可怕的敌人,科学必须压抑潜意识的爆发。由此可见,科学虽然为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是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几乎赔上整个的生命。 所以,人

12、类必须通过其它途径来弥补这种损失。值得庆幸的是,弥补这种损失 的审美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其起源要远远早于科学。原始的神话、巫术和传说,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是那样的幼稚可笑、虚假荒 唐,但是它们却体现着、凝结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 类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它们是人的全部生命力所迸发出的最早的火 花,至今还照耀人类的心灵,是不可企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典范。在审 美活动中,被冷酷的理智宣判了死刑或长期监禁的感知、情感、想象、情绪记 忆和潜意识,重新获得了生命和自由,人的心灵像经历了一次火山喷发和一次 十级地震,一切都在燃烧,一切都在运动。审美活动的情感使人的感情登上了 国王

13、的宝座。情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原始动力,而且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凝结在审美活动的成果中。它使人的感知成为敏锐的、具有特定的目标感和穿 透力的直觉,它使想象获得了充足的动力、大致的方向性和整体性,它使记忆 变成取之不尽的库房,使潜意识得以毫无拘束的宣泄和抒发;审美活动的具体 性和形象性使人的感知得到了全面的发挥,生动的表象从始至终伴随着艺术家 的欣赏者的思维过程,它引发记忆与想象,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以活生生 的、新鲜的形象外观;审美活动的虚构性和再创造性为人的想象力和情绪记忆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时空,天南海北,过去、现在、未来,一任它们自由驰骋, 一颗心在有限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中,可以包容

14、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它 们使情感展翅高飞,使各种表象凝结成完整的审美意象,使荒唐的幻觉和稍纵 即逝的梦成为心灵的象征,使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进入无限;最后,审美 活动使人类最隐秘、最受压抑的潜意识得到了心情宣泄的机会,通过充满诗意 的升华,潜意识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内心走向现实。因此,审美的自由,不只是想象虚构的自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人的各种心理功 能的自由运动,是人的全部生命力的自由迸发,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同时,在理智所主宰的科学活动涉足的地方,到处都是栏栅,到处都是界 限,一切都被划分到互相对立的领域中。客观现实与主观经验之间、人与自然 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

15、、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其判别泾渭分明,人类的 生活完全按照现实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这种分别虽然加深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 识,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由于科学与理智所肯定的仅仅是客观 的、物理的真实,所以,人类生命的内在真实,人类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却 被无情地否定了。因此,人类就不能不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寻回推动了的心灵和 人与宇宙的和谐。在审美中,人类不必拘泥于几何学中用点、线、面所固定的 空间位置,不必遵守数学中精确的数字和时间,不必顾及物理学所证明的真实, 不必相信化学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的分析,更不必服从哲学所规定的主观与 客观,人与非人的区别。在审美中,所有的对立都溶解了,所有的界限都消

16、失 了,精确的事物变得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无生命的物理世界成为人的生命的 象征,灵活的、跳跃的、不间断的意识流和心理时空代替了僵死了、固定的现 实秩序和物理时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的颤动就能够包容宇宙, 纵贯古今。一块坚硬的冰冷的石头就是一次意志的勃发,一弯晓月就是一缕或 恬静或哀怨的思绪,客观自然因审美的观照而成为主观经验的对立物,那些被 理智否定了的错觉和幻觉,又因情感的放射而获得了真实的品格。来吧,荒唐 的梦,你是从人类心灵的最深处透出的晨曦;飞吧,自由的想象,你负载着人 类走向无限的理想;泛滥吧,大海般的情感,你将裹挟着人的一切,去冲决理 智所设置的堤坝。三审美是精神享受对功利欲求的超越。人是在多样化的动机的推动下不断地向上追求的生物。任何动机的实现对 于人来说都是一种满足,一种享受。同时,由于人又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内在 需求的社会生物,自我意识赋予了人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