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0012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2011-07-11 17:55:28 来源: 银行家(北京)自 2006 年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第一家异地分行上海 银行宁波分行开业以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经历了五年时间。五年来,城商 行跨区域发展稳步推进,并呈现出“速度加快、范围扩大”的总体态势。截至 2010 年末,城商行群体中已有相当数量实现跨区域发展,跨区域发展也成为近 年来城商行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跨区域发展在提升城商行总体实力,推动 城商行做大做强的同时,也给城商行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风险管控问题首当 其冲,特别是 2010 年年

2、末曝出的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更促使人们对城商行近年 来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跨区域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在此背景下,笔者在 对五年来特别是 2010 年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着重 分析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现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现状监管准入政策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前提和依据。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已初步建立起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2006 年,银监会发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基本条件,标志着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政策障碍消除。同年,银监会出台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

3、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该办法的出台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2009 年 4 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并调整了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审批流程。随着跨区域准入政策的完善以及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政策的放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截至 2010 年末,共有 78 家城商行实现了省内或省外跨区域发展,共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和境外代表处 286 家。2010 年当年,共有 65 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103 家。其中,有 30 家城商行跨省设立了 42 家异地分行。城商行跨区域

4、发展在更广范围内展开,长期以来的经营地域限制逐步打破,城商行的服务网络得到极大拓展。从跨区域发展模式来看,省内跨区域和省外跨区域并行推进,且基本遵循了“先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大型银行更多的是省外跨区域,中小型城商行则局限于省内跨区域。尤其是 2009 年 4 月银监会将法人住所所在省(自治区)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改由拟设地银监局受理、审批,城商行省内跨区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0 年城商行设立的103 家异地分支机构中,属于省内异地分支机构的有 60 家,占比接近 60%。经过五年的跨区域发展,一部分银行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经营网络布局或区域型经营网络布局。一类以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为

5、代表,已在全国设立 89 家异地分行,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全国性经营网络架构初步搭建;另一类以江苏银行、徽商银行为代表,已在所在省内实现网络全覆盖,区域性经营网络已基本形成。除此之外,更多的城商行尚处于跨区域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特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特点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跨区域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城商行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近年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的特点。一是速度逐年加快。根据笔者统计,2008 年,共有 34家城商行设立了 56 家异地分行(包括省内和省外分行及境外代

6、表处,含筹建,下同);2009 年,共有 49 家城商行设立了 81 家异地分行;而 2010 年有 65 家城商行设立 103 家异地分行。跨区域发展加速势头明显。二是中小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快。受益于 2009 年银监会放宽城商行省内跨区域发展的政策要求,中小城商行在省内的跨区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如富滇银行 2010 年设立了 5 家省内异地分行(含一家境外代表处),昆仑银行和南昌银行分别设立了 4 家异地分行,盛京银行设立了 3 家异地分行。跨区域发展全面开花跨区域发展全面开花近年来,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数量迅速上升,在全部城商行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统计显示,截至 2010 年末共有

7、78 家城商行实现了省内或省外跨区域发展,占全部 147 家城商行的 53%。其中,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达到 40 家,占比 27%。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中,既有上海银行、北京银行这样的特大型城商行,也有杭州银行这样的大型城商行,还包括锦州银行这样的中型城商行,以及长江商业银行这样的小型城商行,呈现出全面开花之势。从跨区域发展路径和范围来看,省内跨区域发展和省外跨区域发展,以及设立境外代表处等全方位推进。各家城商行针对自身特点和实力选择不同的路径。东部地区、发达城市是城商行跨区域的首选东部地区、发达城市是城商行跨区域的首选通过对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可以

8、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获准跨区域发展后,在区域选择上,城商行往往首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发达区域;在城市选择上,则优先选择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热点城市。统计数据显示(见图 1),2010 年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 103 家分行中,东部地区 55 家,占比 54%;中部地区 18 家,占比 17%;西部地区 30 家,占比 29%。城商行在东部地区设立的分行数量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之和。城商行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统计结果则更为明显的说明了这一特点。2010 年,城商行跨省设立异地分行数量为 40 家(不含境外代表处),在东、中、西部地区的

9、分布数量分别为26 家、7 家和 7 家,占比分别为 64%、18%和 18%。城商行跨省设立异地分行明显倾向于首选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快东部地区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快银监会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审批标准主要是监管评级,而东部地区城商行的监管评级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步伐更快一些,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的数量也更多一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末,全国 147 家城商行中共有 40 家城商行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 28 家、中部地区5 家、西部地区 7 家,占比分别为 69%、13%和 18%(参见图 2

10、)。东部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这也是城商行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在跨区域发展上的体现。而从跨区域发展速度来看,设立 5 家以上省外分行的城商行共有 6 家,全部为东部地区的城商行。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城商行长期以来局限于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跨区域经营管理经验,在跨区域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相关监管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目前情况来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跨区域发展战略缺乏,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同质化跨区域发展战略缺乏,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同质化五年来的跨区域发展实践显示,大多数

11、城商行以“跑马圈地”为指导思想,缺乏清晰科学的跨区域发展战略。造成的结果:一是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同质化,首先选择发达地区、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导致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这些地区和城市;从已跨省设立多家分行的城商行情况来看,其跨区域的目标地区基本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只有极少数分行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二是跨区域发展缺乏特色,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在城市经济特点选择跨区域发展的目标城市,跨区域发展后原有特色无法复制和发挥,异地分行业务开展受到影响。现实中部分规模不大但业务特色明显的城商行在进入上海、南京等大型城市后,特色业务不适应当地市场,原有优势无法发挥,业务发展不理想,正是最好的说明。集中进

12、入发达地区和城市,扰乱当地金融秩序集中进入发达地区和城市,扰乱当地金融秩序受惯性思维影响和利益驱动,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往往首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从而造成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某些地区和城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末,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共 286 家,其中,东部地区 167 家,占比约为 58%;中部地区52 家,占比约为 18%;西部地区 67 家,占比约为 23%。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等城市设立异地分行(含筹建)的城商行数量分别达到 8 家、11 家、10 家、12家和 8 家(参见图 3)。这种情况造成两大问题:第一,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13、格局,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东部地区,将使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东部地区积聚,从而加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金融二元化格局,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第二,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银行业竞争程度,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某一城市,造成金融人才供不应求,加大现有从业人员的流动,对当地银行的正常业务开展产生影响;而新开设的城商行分行为迅速做大规模,必然加大业务拓展力度,从而加剧银行业竞争。在考核压力和生存压力下,甚至出现违规违法操作,扰乱当地金融秩序。对异地分行的管控模式缺乏,跨区域发展风险加大对异地分行的管控模式缺乏,跨区域发展风险加大长期以来城商行只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异地经营管理经验。跨区

14、域发展后,城商行原有的单一城市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转变为跨地区的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管理链条拉长,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需要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对城商行提出新要求。而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现状显示,大多数城商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异地分行管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对同城支行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异地分行的管理能力,还是服务支撑能力,都不能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为迅速打开当地市场,城商行对异地分行大都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分行的主要管理人员甚至于全部都是从当地同业招聘而来,使得城商行异地分行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加盟店”的意味,潜在风险较大。如果总行没有强有力的管控模式和手段,在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过程中容

15、易出现失控。跨区域发展冲击城商行原有定位,加剧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问题跨区域发展冲击城商行原有定位,加剧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问题中小企业业务是城商行的传统优势业务,也是城商行的基本市场定位。跨区域发展后,城商行异地分行在盈利压力下,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大规模。为此必然倾向于抢大企业、做大项目。这一方面使得城商行原有定位和优势不能复制到异地分行,无法形成跨区域发展特色,影响跨区域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会因做大型业务占用总行更多的资源和信贷额度,进而影响到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加剧本已存在的城商行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同质化竞争问题。特别是在一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将不可避

16、免的冲击和弱化业已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跨区域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商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采取暂停准入等“堵”的措施,而应从完善准入政策、加强引导、合理规划等方面入手,堵疏结合,多措并举。分类管理,差别准入,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分类管理,差别准入,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经过五年的实践,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由于相关监管政策不完善,后续监管评估不到位等产生的问题逐渐显现。监管机构需要在全面评估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城商行个体间差异较大这一发展现状,按照“分类管理,差别准入”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第一,对五年来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重点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战略、跨区域发展效果、跨区域后经营管理模式变化以及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等方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第二,建立分类管理的跨区域发展监管政策,即根据城商行未来发展方向,综合考虑规模、人力资源、科技、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监管评级等因素,分别给予其全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