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394305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 吴 承 学 兵法, 即用兵作战的战略战术, 古代兵法是古人对于战争及其规律的认识。我国古代 的军事思想产生得很早 , 据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 远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 殷代 卜 辞里就有 关于战争的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时期 , 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军事著作 令典 、 军志 、 军政 。 到了春秋末期, 就 已经出现了著名的兵学经典 孙子 , 孙子用朴素的唯 物主义和辩证方法 , 总结了古代战争的经验 , 提 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 , 对以后 的战争实践和军事思想都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 以 孙子 为代表的军事著作 不但是古代军事方面的经典, 而且

2、对其它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其中也包括对文学创作 与批评的影响。粗略看来 , 兵法与文学的关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但是假如我们比较 全面地考察 , 不难看出, 古代兵法的术语与思想观念对于古代文学批评 、 文学创作的影 响 的确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客观存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出辨析 。 把写作视为打仗, 把考场喻为战场, 是来源甚早的观念。唐人林滋就有 文战赋 ( 全 唐文 卷 7 6 6 ) , 既然“ 士之角文, 当如战敌” ( 文战赋 ) , 兵法与文学批评相通也就是顺理 成章之事 。 关于文章与兵法之关系, 古人明确提出过“ 文章一道 , 通于兵法” ( 聊斋志异 冯 镇 峦评本卷首“

3、 读聊斋杂说” 引沈确士说) , 或者干脆就说“ 兵法即文法” ( 聊斋志异 冯镇 峦评本卷七 宦娘 行侧评) 。 不过 , 古人并没有对此作 比较全面的阐释 , 而当代中国文学学 术界也似乎极少把它作为专题来研究。 据我所知 , 当代学者较早在论著中明确地提 出古代 兵法与文学批评之关系是饶宗颐先生, 饶宗颐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 释主客论文学与 兵家言 的短文 , 该 文从银雀 山汉墓所出土孙膑兵法有客主人分一篇 说起 , 指 出“ 汉 书 艺文志 有主客赋, 赋之为体 , 肇基于此, 惜其文不可睹” 。 饶先生推论说 : “ 客主, 之 名 , 原出兵家 , 继乃演而为赋。 ” 又进一步引申

4、说 : “ 兵家主要观念 , 后世施之于文学, 莫切手 气 与 势 二者。 ” 并举例略加说 明。因为饶氏此文发表在海外 , 又非常简短, 大陆学术界 可能对此了解不多, 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我以为此文虽然寥寥数百字, 对此问题点到即 止 , 但其卓见宏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讨论 。 饶先生指出中国文学批评上“ 气” 与“ 势” 这两个著名的概念都受到兵家观念的明显影 这些 书虽然早 已失传 , 但在 左传 、 孙子 中还保留一些片断的引文 。 收入 饶宗颐先 生所著 文辙 一书 , 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1 年出版 , 1 9 3页 。 按: 汉书 艺文志 著录有“ 客主赋 十八篇” 。

5、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 响 , 文学批评上“ 气” 的观念来源 比较复杂 , 学术界已有专门讨论 , 并取得许多成果 , 本文拟 不赘述 ; 而饶先生所说的文学批评上的“ 势” 受到兵学的影响这一论断可为确论。 因为饶先 生立言简要 , 我冒昧试添蛇足之论。 “ 势” 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的运用并不限于兵法, 但却是较早在兵法 中出现而且极为 重要的军事理论。 “ 势” 是古代军事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孙子 势篇 就明确以“ 势” 作为 研究对象 :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 ; 鸷鸟之疾 , 至于毁折者, 节也。 是故善战者, 其势险, 其节短 。势如旷弩 , 节如发机。 故善战者, 求之

6、于势, 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谓势 , 就是破敌之势 , 乘敌人有可破之势 , 必须起兵击之 。这种势 , 就如 弓箭从弦上瞬间 发出 , 势不可挡 。势有强大的冲击力 , 就如水性虽柔 , 而蓄势激流, 则可走石。古代其他军 事家与孙子一样也非常重视“ 势” , 古人说 : “ 孙膑贵势 。 ” ( 吕氏春秋 不二 ) 银雀山汉墓 竹简 孙膑兵法 势备 也有与孙子相近的论述 : “ 何以知 弓弩之为势也? 发于肩膺之间, 杀 人百步之外 , 不识其所道至 。 故日, 弓弩势也。 ” 汉书 艺文志 录有“ 兵形势十一家” , 并说 明“ 形势者 , 雷动风举 , 后发而先至 , 离合

7、背 向, 变化无常 , 以轻疾制敌也” 。 虎钤经 又分为 “ 乘势” “ 气势” “ 假势” “ 随势” “ 地势” 五种( 卷之三 任势第二十一 ) 。 所谓势 , 主要是指兵力 的合理积聚、 变化与运用 , 并快速反应以充分发挥威力 , 表现为有利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 战场上具备了有利态势 , 就能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 因此 , 用兵首要在于审时度势 , 战法多 变。 在 中国古代 文艺批评中 , “ 势” 是一个 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使用率相 当高的术语 , 在文 学、 绘画、 书法 、 音乐等批评 中均有运用。这一术语最早为书法理论所用, 早在东汉就有 崔 瑗 草书 势 , 蔡 邕

8、篆势 、 隶势 , 后有卫恒的 四体书势 , 索靖的 草书势 等 , 所谓 “ 势” 是指各种书体形成 自身特点的体势。古代绘画理论中的“ 势” 论 , 虽然略晚于书论, 但 也同样源远流长, 代有传人 , 此不赘述 。 而文学批评史上“ 势” 的含义是在不断演变、 不断深 化 的。现存文学批评材料最早论及“ 势” 者见于刘桢所言 。 文心雕龙 定势 引刘桢语 : “ 文之体势 , 实有强弱 , 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 , 天下一人耳 , 不可多得。 ” 陆厥 与沈约书 也 说 : “ 刘桢奏书 , 大明体势之致 。 ” 可见刘桢论“ 势” 在当时学术界颇受注意, 因此多被引证 。 刘桢的所谓“

9、体势” 大致是指文章的气势, 他推崇一种强烈的气势, 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读 者仍然能感受到这种气势的存在。 文心雕龙 定势 又引陆云 自称 : “ 往 日论文 , 先辞而后 情 , 尚势而不取悦泽 。 ” 陆云所谓“ 势” 大致也是指文章的体势。虽然在刘勰之前 , 已有作家 论及文章之“ 势” , 但体大虑周的 文心雕龙 对于“ 势” 的研 究可以说是首次最为全面深入 的阐述 。 文心雕龙 论及“ 势” 者甚多 , 而且还专门设置 定势 一篇。 正如詹镆先生所说的: 关于文学 批评 中的“ 势” , 参考 涂光社教 授 势 与中 国艺 术 一 书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中国古 典美

10、学范畴丛书之一, 1 9 9 0 年 7月出版。另外, 关于唐五代诗格中的“ 势” 论, 参考张伯伟教授 诗格论 , 见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一书的代前言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6 年 。 文学遗产 一九九八 年第六期 “ 定势 的用语和观点都来源于 孙子兵法 。 ” 这是很有见地的。 刘勰所谓的“ 势” , 明显 受到兵学思想的影响 : 夫情致异区, 文变殊术 , 莫不因情立体 , 即体成势也。势者 , 乘利 而为制也。如机 发矢直, 涧 曲湍回, 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 , 其势也 自转 ; 方者矩形 , 其势也 自安: 文章 体势, 如斯而已。 刘勰在这里讲文学的自然体势问题

11、。他认为文章有 自然之势 , 就像箭射出时 , 其 自然体势 是直的, 而曲涧中的流水其 自然体势是曲的。在这段话中, 直接借用了 孙子 兵法的语言 和思想 。如“ 势者 , 乘利而为制也” , 渊源于 孙子 计篇 “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而“ 圆者 规 体 , 其势也 自转 ; 方者矩形, 其势也 自安” 一语, 则渊源于 孙子 势篇 “ 方则止, 圆则 行” 。文中“ 机发矢直, 涧 曲湍回” 之喻 , 也多少暗用了 孙子 势篇 “ 激水之疾 , 至于漂石” “ 势如旷弩 , 节如发机” 之语。 刘勰与刘桢的“ 势” 的内涵有所不同。 他在引述刘桢的话之后 说 : “ 公干所谈 ,

12、颇亦兼气。然文之任势 , 势有刚柔 , 不必壮言慷慨 , 乃称势也 。 ” 他认为“ 势” 的形成是“ 因情立体” “ 即体成势” , 应该适应 自然的趋势 , 而刘桢所言“ 势” 近于“ 气势” , 是 不全面的。 在刘勰看来 , 文章的体势各种各样 , 有刚有柔 , 不一定只有那些壮言慷慨 的作 品 才能称得上“ 势” 。 此后历代文评均有“ 势” 论 , 而运用得 比较集 中的是唐五代诗格一类的著作。王昌龄 诗格 提 出了“ 十七势” , 这“ 十七势” 是 : 直把入作势 ; 都商量入作 势; 直树一句 , 第二句入 作势 ; 直树两句 , 第三句入作势 ; 直树三句 , 第 四句入作

13、势; 比兴入 作势 ; 谜 比势; 下旬拂上 句势 ; 感兴势; 含思落句势 ; 相分明势 ; 一句中分势 ; 一句直比势 ; 生杀回薄势 ; 理入景势; 景 入理势; 心期落句势( 文镜秘府论 地卷引) 。皎然 诗式 卷一“ 诗有四深” : “ 气象氤氲 , 由 深于体势” , 体势是指作品的总体风貌和结构布局 。 诗式 卷一首列“ 明势” : 高手述作 , 如登荆、 巫 , 觌三湘、 鄢、 郢山川之盛, 萦回盘礴, 千变万态。 文体开闺作 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 , 拳焉不群 , 气腾势飞, 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 万里无 波 , 欺出高深重复之状。奇势互发, 古今逸格, 皆造其

14、极妙矣。 这里的所谓“ 势” , 是指作品的整体风貌, 它主要是 由作品的章句结构之法所形成的。皎然 要求诗歌的体势应该“ 干变万态” , 有波澜起伏 , 出奇创新。 皎然的所谓“ 势” , 也指具体的文 势 , 诗式 卷二“ 池塘生春草, 明月照积雪” 条所谓“ 夫诗人作用 , 势有通塞 , 意有盘礴 。 势有 通塞者 , 谓一篇之中, 后势特起 , 前势似断 , 如惊鸿背飞 , 却顾俦侣” 。 在晚唐五代的诗格中, 诗“ 势” 的名 目多样 , 形象生动而又颇神秘难窥。齐己 风骚 旨格 谓“ 诗有十势” 即 : 狮子返 掷势 、 猛虎踞林势、 丹凤衔珠势 、 毒龙顾尾势、 孤雁失群势 、

15、洪河侧掌势、 龙凤交吟势、 猛虎 投涧势、 龙潜巨浸势、 鲸吞巨海势。五代僧神或 诗格 “ 论诗势” 中也说“ 诗有十势” 形式与 齐 己相似 。关于诗格中的各种“ 势” , 涂光社先生在 势与中国艺术 中有详细解释 , 并且认 文心雕龙的风格学 ,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 9 8 2年 , 第 6 3页 。 古代兵 法与文学批评 为: 唐宋诗格中的“ 势” , “ 强调句法的前后安排和构结意象的艺术匠心” ( 第四章第二节 唐 宋 诗论 中的“ 势” ) , 张伯伟先生则更具体地说 , “ 这些名 目众多的 势, 讲的实际上是诗歌 创作 中的句法问题 。这里讲的 句法 , 指的是 由上下两句在内容上或表现手法上的互补、 相 反相承所形成的 张力 , 这种 张力 由于存在于诗句的节奏律动和构句模式的力量之 间 , 因而就能形成一种 势 , 并且 由于 张力 的正反顺逆的种种不同, 遂 因之而 出现了种 种名 目的 势 (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前言 ) 。这些看法都是十分可取的。 “ 势” 的概念在后世书画及文学批评 中仍有相当的影响, 清初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 中 说 : “ 以意为主 , 势次之。势者 , 意 中之神理也。 ” ( 卷二 夕堂永 E t 绪论内编 ) 还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