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9367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课件湘教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内力作用考点一主要外力作用考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三栏目导引考点一 内力作用 请 点 击 相 关 栏 目要点研析题组精练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动类 型水平运动动垂直运动动 岩层层运动动方向地壳运动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层发 生水 平位移和弯曲变变形地壳运动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层发 生大规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带和褶皱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 地貌举举例东东非大裂谷、喜马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的变变迁相互关系它们们相伴发发生;在不同时时期和不同区域,二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 地壳

2、运动动以水平运动为动为 主,垂直运动为辅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态的 内力作用对对地表形态态的塑造举举例岩浆浆活动动岩浆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或喷喷出地表岩浆喷浆喷 出 经经冷凝 形成火 山火山地貌,如富士 山、夏威夷群岛岛 、五大连连池变质变质 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压 力下发发生变质变质不能直接塑 造地表 形态态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板块块运动动张张裂相撞大陆陆板块块与大陆陆板块块相互 挤压挤压 碰撞大陆陆板块块与大洋板块块相 互挤压挤压 碰撞 对对地球面貌 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

3、岛岛弧、海岸山脉举举例东东非大裂谷、红红海、大 西洋喜马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马里亚纳亚纳 海沟、亚亚洲东东 部岛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边界类类型生长边长边 界消亡边边界 图图示题组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 内力作用中地壳作用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B 2(2016泰安模拟)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 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地表水平运动 D地表垂直运

4、动 显示秦岭北坡出现多个断崖 内力作用 中的断裂 下陷作用 形成的 D 题组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3(2014全国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 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K岛位于印度洋上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C (2016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4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5、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D 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 致,C项错误;随着板块移动 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 平顶海山为火山,A项错误 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 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误 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 D项正确5(2015江苏单科)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 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 安第斯山脉位 于板块交界处由板块碰撞、 挤压形成南北狭长的形状和 走向是沿板块作用 边界发育形成的(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6、。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 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D A 3(2016惠州模拟)调查发现,台湾海峡海底地层含有生活在陆地上的古代动 物遗骨化石。这表明海峡曾发生过( ) A河流改道 B海陆变迁 C火山地震 D外力搬运 台湾海峡曾经为陆地 表明海峡曾发生过海陆变迁 B 考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 请 点 击 相 关 栏 目要点研析题组精练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和主要分布区的影响 有很大差别: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

7、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 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 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 ”、“石漠化” 湿润、半湿 润地区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 黄土堆积垄和黄土堆积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 原(中下游) 具有明显的 分选性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8、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指示为流水的搬运 、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指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 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指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 指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 、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 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2015全国课标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 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 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 图,完成12题。 11

9、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 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 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 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 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 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 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D B (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 堤,标志着海岸线

10、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 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 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 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

11、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 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 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 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 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 C B D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 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 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 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 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 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

12、,入海口 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2014浙江文综)下图为我 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 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 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 越深。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7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 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 B C D B C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3、脊位 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 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 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完成下 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 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图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槽呈东北西南走 向,已知该地区多偏北风,故该地形受风 力侵蚀形成;图中沙山位于湖滩西侧,处 于偏北风的下风向,湖滩有充足的沙源, 可推断该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9(2016泰州模拟)下

14、图是新疆“魔鬼城”神奇的乌尔禾风城景观图, 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新疆地处内陆 ,风力作用强 盛,在风力侵 蚀的作用下, 形成了“魔鬼城 ”。 D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请 点 击 相 关 栏 目要点研析题组精练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判断方框内的物质名称,确定岩浆岩是判读的关键2判读图中各箭头的指向: 3明确各箭头的含义,确定其代表的地质作用 4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判断方框内的物质名称,确定岩浆岩是判读的关键: 当炽热的岩浆(图中C)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主要 表现为两种形式:侵入岩(图中D)和喷出岩(

15、图中E),因此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凝而成,而岩浆岩可以变为变质岩(图中B)和沉积岩(图中A),变质岩 和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但都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 2判读图中各箭头的指向: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明确各箭头的含义,确定其代表的地质作用: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 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岩浆指出的箭头代表冷凝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代表变质作用;指向沉 积岩的箭头代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闭结成岩等一系列外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4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反映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 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拓展延伸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 侵 入 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 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 出 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 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