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8315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与对策现象: 一、对文本内容的浅尝辄止。教师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 品味、涵泳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 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这种内容 上的浅尝辄止导致新课改实践层面的误读误教: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注 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基本内容是否被学 生接纳;有的长文短教,大刀阔斧,肆意删节,以我为是;有的大搞全盘肯定 满堂表扬,弄假成真,以非为是。特别是农村中学,很多语文教师不注意平时 的学习提高,缺乏一个教师所应有的专业历练,更谈不上对教育理论系统钻研

2、 和语文教学方向的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去解读文本,任是搜肠刮肚也出不 了新意,因为他们只是在啃着多年前的老本,他们忙于应试训练,精于试题的 猜测,把功夫用在教学行为的无效应酬上,教育系统出台的考核机制,决定了 语文老师只能走理性逻辑思维一条路,以反复的训练与考试去争取所任学科的 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他们只能以快捷与高效、以操作性的技术训练来分 解课内外时间与精力,耐下性子潜下心来恐怕与目前竞争上岗的考核机制相抵 触。因此,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读书的浮躁与浅尝辄止。二、对文本处理的三种倾向。其一,介入文本的方式陈旧,引导也好,解读也 好,互动也好,都是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对教材的取舍缺少创新意识

3、,没有从 “教教材”的窠臼中解脱出来,没有从学生初涉文本的角度设身处地遵循认知规 律和阅读规律,不敢甚至没想到从中间学起或从结尾学起,如珍珠鸟可从 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往前教,教师可设问“信赖是双方的,如何 看出鸟儿信赖人?这种信赖建立的过程是怎样的?鸟儿的情态、心理和举止有 哪些变化?人为了赢得鸟儿的信赖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满井游记和 端午的鸭蛋可以从中间教起;春酒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道地的家乡味” 而潜入课文;两小儿辩日可从“辩”字突破,抓住“角度”案例激活思维。介 入既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远离思维的本源。其二,刚刚入门就急于拓展迁移, 入得浅出得快,宽而不着边际。读书须

4、知出入之法,能出能入,浅而能深才叫 自如。“涵泳着重于投入其间,体察着重于与作者及读物中人物等的交游神会, 而这又都是为了最终离开读物,超越读物。这就是知入知出的出入法。” 打开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组读角色读之后,教师就开始拓展了, 或究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远离文本真意肆意拓展,学生一个个变成“脱笼之鹄”, 思维如脱缰野马任意驰骋。如把珍珠鸟上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课,把闻一 多先生的说和做上成人的言行统一的思想教育课。文本的阅读与教学是有边 界的,即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哈姆莱特也还是哈姆莱特, 而不是麦克白不是李尔王。语文教学应提倡拓展,“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 个中心的

5、,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 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 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语文课堂应该遵循文本真 意,试图进入作者内心世界之后,有方向有类比点进行思维拓展,而不是把语 文课堂变成了学生意识的跑马场。其三,与第二点恰恰相反,入得此门不得出 法。师生局限于文本之内,死扣文本死挖文本,就文说文就课论课,不拓展也不比照辐射,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囿定在一个预定的圈子 里,不仅是远离了生活,而且也限制了思维,学生的阅读体验难以与自己的生 活阅历、与过去的阅读储存、与自身的精神生活相互关联

6、,学生思维的精神之 门并没有处在敞开、接纳与共鸣的状态,这是不可取的。三、与文本对话难以自然生成。教师课前预设成分重,即使生成也是预设基础 上的生成,其一是教师课改观念有所转变,但没有根本转变,教师思维仍然局 限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学法方法的引导,以自己预定的思路教学,学生的问题 也是千方百计地引向自己的圈子,最好求得不谋而合;其二教师基本功不厚实, 自信力不强,不能因势利导,难以做到准确生成,对师生互动提出的问题游于 表面,缺乏深度,缺乏整合,只要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 给予鼓励;其三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为准则,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独 到新颖的想法在教师的几句鼓励之下,仍然

7、无意识地以教师用书的理解为标准, 学生自己的理解并没有受到重视,因此也就懒得花费心思作无效的自我体验了。师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时,为什么进的不深,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感知,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课堂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 鼻子走,学生的理解只是忽然想到的点点滴滴,其理解是支离破碎的。课堂上 是不是学生在自由说话,说出对文本独立自主的个人化体验,这不仅是教师教 学理念的问题,还是教学过程的策划问题。对决定教师生存、流动去向的考核 评价纯粹以学科考试分数为量化核心内容,导致凭借课外资料求捷径,以知识 灌输应付各种考试为目的,以数理化“举一反三”的训练方式来应对语文,“当自 然科学

8、方法被应用于社会行为科学时,它仍然保留着实验和定量分析的特征。 相反,人文科学则更倾向于方法描述、解释、自我反思或批判分析。”以训练 代感悟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等等现象,而“负担过重必然 导致肤浅”,这种肤浅是以牺牲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教师专业提高的教科研时 间为代价,外在环境的喧嚣决定了教师心态的浮躁;与此相对应,教师不假思 索地沿袭教师用书和现成教案,学生凭借辅导资料来应付教师的提问,他们并 没有静下心来向文本深处钻井,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去探究文本,各种设疑质 疑解疑大而无当漫而无边,教师因为定力不够只能疲于应付;用资料上别人现 成的语文体验来代替自己的阅读思考,这种投机

9、取巧的懒汉方式不仅使自己的 思考处于休眠状态,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他人阅读经验也严重干扰了学生自主 阅读,泡沫与现象掩盖了文本的内涵与本质,课堂上小孩大人腔的出现,教师 对此却频频颔首赞许,这是在鼓励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在这样的语文环 境中生活学习,不仅思维不能有效激发,思想与智慧的发育也很难迈进正常的 渠道。对策:一、阅读文本与生活的融合,知识与智慧的转化。语文能力的提高离 不开阅读,人文涵养的积淀离不开阅读,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阅读。如果说 写作是整理思想,那么阅读就是激发思想。一个语文教师平时读书藏书的多少, 决定了他人文视野的宽度和感悟人生的深度。而仅仅围绕几本薄薄的教材兜圈子是远远

10、不够的,必须有计划地阅读经典,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迅速捕 捉文坛信息,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教教材”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进入“用教材教” 的界面,你可以从浩瀚的书籍中出入自如,左右辐射,上下贯通,心灵共鸣, 情感交融,精神对接,思路泉涌。广泛阅读可以避免学识肤浅情思枯竭,在课 堂上不至于捉襟见肘陷入窘境。“我认为自己至少是用两种方式来阅读。首先, 屏息紧盯事件情节与人物,不要停歇下来注意细节之处,阅读的加速步调有时 候会将故事掷出最后一页其次,经由小心探究,细察文本以了解它的纠结 意义,只在文字的声音中或在文字不希望泄露的线索中发觉乐趣,或者在我怀 疑是深藏在故事本身,某种太可怕或太不可思议而无

11、法正视的东西中。”我们 更需要第二种对文本的细腻咀嚼、反复摩玩、精心品尝的探究式阅读。将文章欣赏性阅读与文本探究性阅读区别开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认知 规律出发,掌握阅读的四个步骤:“(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二)文本想 要说什么?(三)文本能够说什么?(四)文本应该说什么?”弄清“究竟” 就是准确探求文本真意,“想要”就是作者的语言所不尽之意,“能够”就是读者 层面力所能及之意,“应该”就是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再创作之意,沿着 这个阅读步骤才能从“读什么”、“怎么读”一般层面真正上升到“为什么读”的思 想对话的层面。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了阅读学规律,才能教给学生阅读学的方法。 对文本的领悟与

12、解读也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层面,才能形成对话的可能性,找 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学生喜欢读武打言情的东西,你教师最好是潜入其中, 才能展开有效对话,找到有效对策,否则一味地堵而不去疏,学生是不满足这 种说教滋味的。目前最要紧的是如何让语文教师自己沉下心来去读书,在充满诱惑的浮躁 环境中静静地濡染书香,来一个精神与思想的启蒙;其次才是怎样读书的问题, 不能把书读死,成为两脚书橱,成为僵化知识的传声筒,而要在书籍天地里游 刃有余,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生活的气息,读出时代的韵味。熏陶、感悟、 共鸣、碰撞;同情、体贴、反思、质疑;设身处地,沉潜把玩,每有会意,欣 然忘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转化

13、为情感态度,转化为精神资源。 阅读,语文教师登堂入室的第一把钥匙,介入文本领悟文本的基本方略。语文 教师要在不断输出的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吐故纳新,使心胸豁达起来,气质清 雅起来,精神充沛起来,境界开阔起来。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本领,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 本。“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育,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 情怀、人生经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 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 会语言本领。”二、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与此相反的课堂现象即文本 自己言说变成了随意言说文本:不

14、是文本说话,而是教师自己在说话,以自己 的解读传递给学生,牵着学生鼻子走,预设陷阱,画地为牢,兜着圈子最终还 是回归到教师的前提和结论上来;不是文本说话,而是学生自己在说话,对原 文浮光掠影,在蜻蜓点水式接触后,即随意曲解,误读文本,以课堂师生互动对话表演,呈现出热闹景象,这是脱离文本后“误入藕花深处”,使语文课失去 了应有的准确的语文味;不是文本说话,而是教学用书在说话,教师成为教学 用书的奴隶,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或把文本切割成无血无肉的碎片,肆意肢 解,满足于一爪半鳞,缺乏直觉贯通和问题整合。有鉴于此,教师首先要熟读 文本,让文本说真话,倾听作者内心的呼吸,“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

15、 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 们说的话。”能够言说的前提是能够倾听,而不是曲解文本后产生的假话大话 空话;其次教师要融入文本,代文本立言,我与文本以及文本作者浑然一体; 再次教师要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富于个性的对话,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 验、阅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向文本的深处思考,使感悟既源于文本又源于生 活;最后教师要超越文本,从先前读过的东西追忆、比较、唤回情感,由此文 本到彼文本优游逍遥,打通心灵与心灵的界限,走进师生共享审美愉悦的极乐 天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对苏格拉底而言,文本充其量就是文字,里 面的符号与意义交叠之精确令人眩感。

16、诠释、评注、注释、评论、联想、驳斥、 象征性与寓意性的意义,所有这些都非起自文本自身,而是来自读者所附添。 文本,就像一幅绘画,只说出雅典的月亮,而读者则给它添加了完整的象牙 色面貌、一片黑邃的天空、一处苏格拉底曾漫步其中的古代废墟景致。”我们 往往不注重文本自身的挖掘,而习惯于注重文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些又常常与 读者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定式紧密关联,与语文教师程式化引导不无关系。 对文本误读的直接结果造成了对文本原义的肢解、曲解与误解,进行舍本逐目 式的肆意迁移。因此,师生所解读的并非是“雅典的月亮”以及给它添加的象牙 色面貌等等,而是面对文本产生的无意识流动,无边界的拓展与延伸。让文本自己说话就是寻求文本之间对话的合理性,“就是让文本自己接着说, 也就是让古人把他想说还没说的话说出来”,“这个问题我们做历史科学的可以 绕开过去,我们并不需要弄清楚古人内心的一些偶然的想法,或者什么一闪念 之类的,那样的原意我们不可能知道,要说也只能是猜测性的;我们只是要 把握他的思想的理路,我们只要把文本的理路理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