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8014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解读_090620保荐培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类别:小学语文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 课课前思考前思考 打破打破惯惯性,得性,得见见一片一片艳艳阳天阳天古诗教学可说是我国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完美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呢?反观现实的诗歌教学,似乎成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肢解破坏;讲少了,年幼的学生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则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读诗、质疑、解疑、朗读体会、评述感情)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教了很多年书,也教了很多首诗,渐渐的,这竟成了一种惯性和难以打破的习惯势力。学生学得兴趣索然,自己也教得木然刻板,

2、更无生成奇趣可言。所以,当我捧起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时暗自思忖:这两首诗我还是如是而教吗?不,不行!我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对教学过程作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诗歌教学的一片艳阳天!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诗如生命,生命如诗”的本真面貌。那调整的方向在哪里?禅理中说“道法自然”,那在新课程逐渐步入寻真返真的理性化阶段,我有理由大声说:“教法自然也”。 实实践案例践案例 苏教版十一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情境再(情境再现现一)一)这样这样上上课课的感的感觉觉真好!真好!教学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让学生质疑,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陆

3、游的认识。一开始学生很是拘谨,举手者寥寥无几。为了打消学生的疑虑,我笑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便谈谈陆游吧,如果一节课未能学完这首诗也没关系。 ”学生听到我如此轻松的话语顿时也活跃了起来。 “我知道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 ”“我知道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救国救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在前面练习中就学习了他的爱国诗篇示儿,从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我还知道陆游其他的爱国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说罢便自我陶醉地吟咏起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就这样半节课不知不觉已过,我心中也暗想:这正课还没有讲一个字该怎么办?但转念又想,

4、孩子们难得交流得这么开心,知必言,言必尽吗,今天索性放开时间,尽兴而论吧。就这样孩子们从陆游谈到他的诗,从他的诗谈到他的为人和精神,又从他讲到与他一样精忠报国,怀揣一颗赤胆忠心的岳飞、文天祥。在孩子一吐为快之后,我话锋一转:“其实,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位严格慈爱的父亲,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本以为学生这节课肯定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了,但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听得却异常认真,思维也异常活跃,不多时就学懂了诗作。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小小的脸庞上读到的再也不是往常学习诗歌时的倦怠和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兴奋,是鼓舞人心的充满求知欲的焕然神采。而我自己也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我对自己说:“

5、这样上课的感觉真好!”当然,我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也不知道如果有领导坐在后面听课时会不会说我的课堂教学松散无序、目标不明确。但我知道这样的课堂让教者我倍感轻松,也让学生倍感轻松。师生都在相对愉悦的情境中互动交流,思维在毫无约束的碰撞中迸发火花,闪现光芒。同时让我深深地体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先决的因素和条件。(情境再(情境再现现二)学生之智可以二)学生之智可以炼师炼师第二首诗观书有感是一首寓理于景的诗歌。全诗除课题外没有一字提到“读书“,但却字字饱含读书的道理。这应该是学生体会的一个难点。课前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了教学冬夜读

6、书示子聿的愉悦体验,尝到了放手的甜蜜滋味,我怎能不乘胜追击?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仍然准备放手让学生谈,决不以自己的烦琐分析代替学生的主体体验。事实也告诉我学生的智慧绝对是教师无法预设的。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我却要说“学生之智可以炼师”。在教完这篇诗歌的字面内容之后,我直接抛出问题:“这首诗没有一字写到读书,但题目为什么是观书有感呢?”学生畅所欲言,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借景说理的写法,懂得了作者是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有平静的心态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心胸更加豁达。眼瞅着孩子们在积极的互动对话中将一个个难点一一击破,我自感大功告成,正准备结束全课。就在这时,有学生却发表了自己的独特

7、见解:“作者之所以会想到写这样的诗很有可能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关系。他一定是在家读书感到心烦意乱,作为一个理学家,他一定感到自己黔驴技穷,说不出什么东西了。在感到苦闷之余,他携书卷出门散心,希望打开思路。所以才会面对眼前之景发出如此感慨。 ”一语出,惊四座,而我更只剩惭愧而已。我们先不谈学生的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当然这史实也是无法考证的,但有一点能够十分肯定:学生的确能够设身处地步入了文本,并与文中的主人公共息共生。对此,我所能说的只是“学生之智可以炼师”而别无他言。因为,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的思维也永远是教师无法完全知悉的。作为教师也不能在走入课堂之始就给学生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定论。在备课

8、中,在教学中必须留有生成的空间,必须给以时间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因为,在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将收获惊喜和深思。 课课后反思后反思 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教完这两首古诗,我又一次伏案深思:语文课该怎么上?一个游弋于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教语文?我想,应该是“道法自然,教法自然也”。一、一、 “道之本道之本”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发展。展。“道”原本是禅理中的名词,我暂且用它来代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途。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哪儿?如果我们悉心翻阅新课标的话,将不难发现,它就是学生,是学生的自然和谐发展,是对学生生命个体自然发展的热切关注。学生

9、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充满求知的激情和表达见识的欲望。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知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师。也正因为此,他们学得自信而充实。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一味地从知识出发,即使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里,我们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使知识更轻易地让学生接受,而不是真正在乎学生到底有没有兴趣去接受,有没有主动索取知识的热情。所以,高明的语文教学我们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点出发,从他们有感悟的地方开始,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引领。说到底,语文课不管怎么教,都要让孩子喜欢,都要有利于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二、二、 “教之本教之本“营营造学生造学生畅畅所欲言的自然氛所欲言的自

10、然氛围围。 。当我们懂得了语文教学的自然之本之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而且在课堂中必须一直去做的就是: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然氛围。教师,作为课堂对话中“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畅所欲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课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对话,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大,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所以,作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教师,要学会放手和倾听。如果我们一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武断地打断学生的话,学生又怎能言无不尽呢?那么你可能就永远也无法发现学生的精彩

11、,永远自以为是地教死书,却不知道,学生可能已经不再相信你,甚至已悄然超越你,而你却毫不知悉。对于学生的超越当然是欣喜不已,但如果自己浑然不知还自我感觉良好,那又岂止“可悲”二字所能尽焉?三、三、 “学之本学之本”追求追求“落花有意,流水无痕落花有意,流水无痕”的自然效果。的自然效果。浏览以上情境片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教学思路的调整带来的是柳暗花明,是学生思维的开阔。但从这次偶然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却发现了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语感是体验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智慧碰撞的结果。先前,我只按固定程序教学诗歌,学生没有任何的感悟。甚至学生早已熟悉教师的教法,对教学没有了期待。师生同时陷于习惯性

12、的疲惫不堪和习惯性的心灰意懒不能自拔。当改变思路让学生随便说说时,同学们却一下子抓住了主旨。先前的教法限制了孩子们学习的思维。他们很难回答,也不知从何说起。而调整后的教法使学生有所依托,有所根据地谈感受,说体会,这样就比较轻松了。因为没有过多的大帽子扣在头上,他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了。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就是诗歌的主旨,甚至更丰富。因此,如果把教学目标比作是片片“花瓣”的话,那教师就是那撒落花瓣的使者。我们当然希望学生能采撷到缤纷的色彩,但过于生硬、明确的意识往往阻碍了目标的达成。我们必须懂得,语文素养的养成是熏陶,是习染。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课堂中学生仿佛和你,和文本融为一体。兴奋也好,激动也罢,大家互相感染、激励。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所有的目标、重点、这性、那性通通融化在学生的一颦一笑之中,随着他们学习进程的推进而连接、升华。而此时此刻,教师所撒下的芬菲已逐波而去,留下的只有沁人馨香。这种落花有意,流水无痕的效果真的是太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