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7842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情画意 趣逸蕴扬 走进古诗的“五美”教育我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有许多。它们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趣味浓郁。诗中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诗中有画,展现画面美“诗传画外音,贵有画中态”。在古诗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景的角色,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补充抽象化的语言文字,化文字为“活”的形象,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诗与画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色彩美、旋律美、意境美。高超

2、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为古诗言简意赅,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显得模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描写的自然景物美,引导学生想象并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一首儿歌,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另一方面,又有“白” 、 “红” 、 “清”的色彩词,表现色彩美。于是鹅的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让2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 “红掌”与“清波”争胜

3、,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鹅在池塘浮水的画面;模仿鹅的动作做一场游戏,就会让学生充满情趣和兴致。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寒山、石径、白云、霜叶”等构成了一幅清新的深秋山行图。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的互动环境中讨论、思考,学生就“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应画几个屋顶;有的认为房子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要画几缕炊烟即可;有的认为在山路上画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这样就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景,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

4、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个优美清新的情境。抓住“诗中有画”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做到事半功倍。再通过让学生作画,具体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面,既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又能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更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多种想法涌动、交汇,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一举多得。二、倡导美读,感受语言美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情感。 ”古诗更是如此。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也能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3悦耳顺畅的韵律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

5、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一、二、四句中的“天” 、 “眠” 、 “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以读体悟,引起共鸣,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春日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再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字义诗意,最后又指导反复吟诵,甚至可以像古代学子一样摇头晃脑地读,充分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这样,使诗的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

6、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念起来琅琅上口,声情并茂,让他们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以读促情,以悟促读,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写了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以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4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三、披文入情,体会情感美刘勰在

7、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诗人“情动而辞发” ,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同时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 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学会思考,才能使学生体验诗中蕴含的丰富感情,领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审美体验收获心灵的陶冶。具体的做法有:1、由景入情。在古诗中诗人通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情景中,借景抒情。如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人闻鸟语、听风声、惜落花,把爱春和惜春之情寄托在落花的叹息之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再现画面,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 、 “风雨” 、 “落花”等景物,再

8、引导学生体会“不觉” 、“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把握诗人爱春、惜春之情。2、诵读悟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乐感的语言中,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把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先让学生齐读,接着个别读,再边理解边读,然后分节奏读,最后表演读。以读促情,以读悟情,这样体会诗人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3 、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5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有感情,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形态逼真的神态中产

9、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其他的还有由曲引情等。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悟情,激起共鸣,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深深体会古诗的情感美,陶冶心灵。四、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 ,才能使学生“悟其神” ,会其“意”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古诗言简意赅,为读者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为了启发学生在这些空白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再造,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我是这样做的:1、再现画面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

10、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2、音乐渲染6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教学时,配以委婉低沉的音乐的诗歌朗诵,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述说诗人日暮黄昏,寂寞孤苦,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故乡的思念使学生把画面上看的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诗人的愁情相生,意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

11、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3、语言描述语言描述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又要抓住“绝” 、 “灭” 、 “孤舟” 、“独钓” 、 “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五、探究意蕴,理解哲理美小学语文的不少古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着深刻的哲理。教

12、师应从中适时地进行理想教育。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情与理。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7情。哲理诗中的“情”与“理” ,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2、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

13、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春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的深刻哲理。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3、古与今。在明理之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一个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现今小学生紧迫的问题。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那种愈挫更坚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如泊船瓜洲 ,8表达了作者实行变法虽然遭受挫折但对前景仍充满希望和积极的心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寓含他日复官,再有作为的坚定信念。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诗歌中的美学价值,使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并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