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苑圆》恒传信箱(16)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7814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缘苑圆》恒传信箱(16)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缘苑圆》恒传信箱(16)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缘苑圆》恒传信箱(16)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缘苑圆》恒传信箱(16)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缘苑圆》恒传信箱(16)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缘苑圆》恒传信箱(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缘苑圆》恒传信箱(16)(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期信箱第十六期信箱1368920*1368920*:恒传师父,弟子有一事不明,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菩提心真发出来了?如果真发出来了,那怎样实践?急盼。恒恒 传传:阿弥陀佛!我们要了解何谓阿弥陀佛!我们要了解何谓“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教育的智慧之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上圆满教育的智慧之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诚意愿和行持。 弥勒菩萨菩提心赞文弥勒菩萨菩提心赞文中云:中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菩提

2、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中云中云:“:“发菩提心已,睡觉放义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发菩提心已,睡觉放义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

3、空” 。它具有两种特。它具有两种特征:征:第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第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佛。如果我们所发的心,只要是去利他,而不为了成就佛,就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佛。如果我们所发的心,只要是去利他,而不为了成就佛,就是说只有第一个特征而不具备第二个特征,这个时候发起的心只是大悲心而不是菩提心;是说只有第一个特征而不具备第二个特征,这个时候发起的心只是大悲心而不是菩提心;如果但求成佛,不为了利他,那么只能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如果但求成佛,不为了利他,那么只能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还具有两种鲜明的特征:菩提心还具有两种鲜明的特征:第一:欲度有

4、情出生死苦海;第一:欲度有情出生死苦海;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即身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菩提心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即身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按照发心的次第可以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三类: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菩提心,按照发心的次第可以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三类: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那么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合而为一又称之为世俗菩提心,这样也就是可以把菩提心,那么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合而为一又称之为世俗菩提心,这样也就是可以把菩提心分为两种:提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一种是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首先要发大愿,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一种是胜义菩提心。愿菩

5、提心就是首先要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深宏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深宏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一个先决条件,比如我们在皈依的时候,发的是个先决条件,比如我们在皈依的时候,发的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我们所发的这个四宏誓愿是真正从我。如果我们所发的这个四宏誓愿是真正从我们的心里发出来的,就是愿菩提心的开始。有了愿菩提心,又付出行动,就可以提高为行们的心里发出来的,就是愿菩提心的开始。有

6、了愿菩提心,又付出行动,就可以提高为行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只有把愿心付诸于行动,提高成行菩提心,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只有把愿心付诸于行动,提高成行菩提心,菩提心这个誓愿,就会深深地深入到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菩提心这个誓愿,就会深深地深入到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行、所行的修持,就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到了行菩提心这一步,世俗菩提心持的戒行、所行的修持,就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到了行菩提心这一步,世俗菩提心就完整地发出来了,如果成就了世俗菩提心,即使在睡觉或者是有点放逸,那么,你的福就完整地发出来了

7、,如果成就了世俗菩提心,即使在睡觉或者是有点放逸,那么,你的福德都还是继续在相继生长的,其功德等量多得像虚空一样。胜义菩提心,是慈悲和空性的德都还是继续在相继生长的,其功德等量多得像虚空一样。胜义菩提心,是慈悲和空性的真正统一,此心一发,就已经悟入到真正统一,此心一发,就已经悟入到“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了,了, “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我们习修的一个境界。是我们习修的一个境界。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没办法用语言描述的,忍什么,忍就是忍证得空性,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没办法用语言描述的,忍什么,忍就是忍证得空性,证得空性的时候要忍,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无上智慧,不生不死

8、、涅槃寂静。也证得空性的时候要忍,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无上智慧,不生不死、涅槃寂静。也就是说真正证得了就是说真正证得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界同一体性没有分别、没有二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界同一体性没有分别、没有二元”的境界,的境界,当然不是说空,真的没有,而是在证得了真如实相下的当然不是说空,真的没有,而是在证得了真如实相下的“空性空性” ,这就是胜义菩提心。以上,这就是胜义菩提心。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是又各有侧重,愿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是又各有侧重,愿菩提心,侧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测重于得悲利他

9、;胜义菩提心侧重于体证般若。三者是相菩提心,侧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测重于得悲利他;胜义菩提心侧重于体证般若。三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菩提心的产生,哪怕是火花那样一点点,就已经具足了无量的功德,辅相成不能分开的。菩提心的产生,哪怕是火花那样一点点,就已经具足了无量的功德,所以,在佛经中他赞叹初发心的菩萨为所以,在佛经中他赞叹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的上首众生的上首” ,可见菩提心对学佛的人有多重要,可见菩提心对学佛的人有多重要. .其次,我们再谈谈如何发起菩提心?其次,我们再谈谈如何发起菩提心?第一步:忏悔罪业。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这就好比是一个瓶第一步:忏悔罪业。在一个充满

10、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这就好比是一个瓶子,它要装纯净的水,这个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瓶子洗干净,否则的话装进去的清子,它要装纯净的水,这个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瓶子洗干净,否则的话装进去的清水又会被重新污染,所以,纯净的菩提心,必须要在三业清净的心中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水又会被重新污染,所以,纯净的菩提心,必须要在三业清净的心中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发菩提心,首先要做的就是忏悔罪业,如同洗瓶子一般,把心中脏东西清理所以我们要想发菩提心,首先要做的就是忏悔罪业,如同洗瓶子一般,把心中脏东西清理出来。佛陀在出来。佛陀在四法经四法经中说:中说:“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减轻所

11、造久劫过最,何等为四,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减轻所造久劫过最,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自治力、依止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自治力、依止力”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成就菩萨的这些众生们,。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成就菩萨的这些众生们,如果想减轻或者除去过去很久积累的罪过,方法有四种:悔过行、对治行、自治力、依止如果想减轻或者除去过去很久积累的罪过,方法有四种:悔过行、对治行、自治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入菩萨行中,他又把这四个过程作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中,他又把这四个过程作了一些适当的调整。 (1 1)悔过行。)悔过行。悔过行要建立在觉悟的基础上。所谓忏悔,是在觉悟的基础上

12、才会忏悔,觉得自己有错误悔过行要建立在觉悟的基础上。所谓忏悔,是在觉悟的基础上才会忏悔,觉得自己有错误才会有忏悔,知道自己罪业深重,这就是觉悟的开始,发露先罪称之为悔过行,就是将心才会有忏悔,知道自己罪业深重,这就是觉悟的开始,发露先罪称之为悔过行,就是将心中的罪业抛露出来,如同一个吃了毒素的人,吐出腹中的毒物,这样做的方法,就是为了中的罪业抛露出来,如同一个吃了毒素的人,吐出腹中的毒物,这样做的方法,就是为了避免这些罪恶潜伏我们内心的深处作祟,造成更大的一些隐患,要把它吐出来。避免这些罪恶潜伏我们内心的深处作祟,造成更大的一些隐患,要把它吐出来。 (2 2)依止)依止三宝。我们叫它依止力,依

13、止三宝就是要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三宝。我们叫它依止力,依止三宝就是要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像病人要寻找医生,从医生那里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一样。就好像病人要寻找医生,从医生那里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一样。 (3 3)要依教对治。我们)要依教对治。我们也叫它对治行,依教对治就是用佛法调伏烦恼,如十善、四摄、六度等等,只不过是从不也叫它对治行,依教对治就是用佛法调伏烦恼,如十善、四摄、六度等等,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佛法对治我们先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用佛法来来调伏烦恼,积累资粮、恢同的角度讲述佛法对治我们先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用佛法来来调伏烦恼,积累资

14、粮、恢复道力,就好像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调理、恢复健康一样。复道力,就好像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调理、恢复健康一样。 (4 4)誓不犯罪,又叫)誓不犯罪,又叫自制力。誓不犯罪,就好像病愈以后要处处小心,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忏悔了以后要严守自制力。誓不犯罪,就好像病愈以后要处处小心,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忏悔了以后要严守戒律,戒是要保护自己的,精进持戒以防止罪业的再度发生。持度是为了度毁犯的,毁犯戒律,戒是要保护自己的,精进持戒以防止罪业的再度发生。持度是为了度毁犯的,毁犯了以后我们才会去忏悔,如果我们不毁犯,那么就不需要去忏悔了;所以,持戒是为了保了以后我们才会去忏悔,如果我们不毁犯,那么

15、就不需要去忏悔了;所以,持戒是为了保证我们身、口、意的清净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证我们身、口、意的清净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以上四步是忏悔罪业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的习修,日久功深以后,原来五毒以上四步是忏悔罪业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的习修,日久功深以后,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步转化为安详、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的种子,在这种环境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步转化为安详、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的种子,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自然地生根。开花、结果。望这位善士你能早发菩提心。阿弥陀佛!下,就会自然地生根。开花、结果。望这位善士你能早发菩提心。阿弥陀佛!广东黄居士:广东黄居士:法师

16、吉祥!有一个问题提问:“度众生”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我们每天诵经念佛回向给众生是否也包括“度众生”概念的一部分呢?请慈悲开示!恒恒 传:阿弥陀佛!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不单单指我们人道众生,也包含其他维次空间的众生,传:阿弥陀佛!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不单单指我们人道众生,也包含其他维次空间的众生,有形乃至无形。度众生也就是能让这些轮回之苦的众生能脱离苦海往生清净庄严的佛国刹土,有形乃至无形。度众生也就是能让这些轮回之苦的众生能脱离苦海往生清净庄严的佛国刹土,要度众生,必先自度。我们只有提高自身修为,处处按照佛法所讲的去依止,己不度何谈度要度众生,必先自度。我们只有提高自身修为,处处按照佛法所讲的去依止,己不度何谈度人对不对?我们只有先反观自身改正自身的烦恼习气,才能够自行化他行菩提道,行普贤行人对不对?我们只有先反观自身改正自身的烦恼习气,才能够自行化他行菩提道,行普贤行去度他们。阿弥陀佛,愿你能深入经藏,早开佛慧!去度他们。阿弥陀佛,愿你能深入经藏,早开佛慧!13920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