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6495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微案二新闻访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微案二微案二 新闻访谈新闻访谈 微点突破一 把握访谈的内容(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

2、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 ,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 ,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 年,您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

3、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2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

4、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 60 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

5、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

6、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 ,商务印书馆,2005 年,有删改)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对话的中间内容可以寻找,梳理之后,发现应从主持人询问罗哲文先生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开始,直到询问遇到过的危险,这其中既有罗先

7、生研究的过程,也有研究结论,对此加以整理即可。答案 (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 年,罗哲文先生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近 60 年,去过 100 多次;(5)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6)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技法透视设问方式1概述的过程和结论。2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3围绕,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解题技法解答“概述访谈内容”类题“四步法”针对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杨澜:从上

8、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 49 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

9、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4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

10、痛苦来支撑。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的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

11、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另一种东西。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张海迪:不会。杨澜:你会说什么?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s very good” ,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

12、,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杨澜:有一种承担啊。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 ,这是张海迪对人生的一种自我定位,她是以一种清醒的眼光来反观自己,同时,这也是她对杨澜所提问题的巧妙回避。B张海迪拒绝山东大学授予的学位,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过山东大学的校门,这个学位不代表真才实学,只是个虚名。C对于是否恨自己的身体,张海迪的回答令人震撼, “我总是很细微地照料自己的腿” ,这是她对生命中残缺的守护,是对命运中苦难的坦然承受。D通过访谈,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海迪的思想是矛盾的

13、,她既想活出诗意,追求完美人生,又觉得人生是不完美的,自己是被造物主把美破坏了的人。E此文作为一篇访谈,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访谈双方的交流亲切而又不失厚重,让观众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考生命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启迪。答案 CE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内容、结构、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A.前半部分理解准确, “巧妙回避”的说法不对,应是更理性。B.关于张海迪拒绝接受大学学位的原因不对,应是她想5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那样才是重要的。D.“张海迪的思想是矛盾的”的说法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张海迪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2.这篇访谈涉及了

14、哪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并做简要说明。答: 答案 坚守自我,张海迪虽然病了 49 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活,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拒绝荣誉,拒绝了山东大学给她的荣誉学位。付出代价,开会时经常一坐就是几小时,很痛苦。勇敢承受,勇敢面对身体的残疾。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访谈内容可以将本文分为四个层次,如张海迪的坚持、毅力,拒绝授予学位,勇敢面对身体的痛苦等,把这几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即可得出答案。3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为什么?答: 答案 指出张海迪身残的严重性,说明她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表现了对她的关注和关心;以身残突出志坚,展现

15、张海迪意志坚强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也表现了对张海迪的钦佩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通读文本后,发现杨澜之所以多次谈及张海迪的身体状况,首先是说明她的身体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以此突出她的坚强,并对张海迪充满了钦佩之情等。4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 因为缺憾,所以完美。她身体残疾,这是一种缺憾,但她坚守信念,内心拥有强大力量,懂得坚守与放弃,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又是一种完美。美在顽强:张海迪用双手支撑着身体,但是却能坐得挺拔;美在坚韧:一个残疾的女性,始终追求着生命的诗意,这是一种完

16、美的人生境界;美在宽容:她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勇于承受,选择担当,体现了对命运的宽容与大度,这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文本的题目是对二人谈话的高度概括与归纳,从张海迪对生命的理解、认识,以及以她坚韧、顽强的生命品格来面对身体的缺憾,这一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过程本身就是完美的,围绕这些谈论即可。微点突破二 把握访谈的观点(文本见本微案“微点突破”一 把握访谈的内容)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罗哲文对梁先生带给罗哲文的保护古建筑的观点“中而新”的进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另外就是材料”等。6答案 (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