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64744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八)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二十八二十八) ) 第第 2828 讲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时间 / 30 分钟基础巩固 1.如图 K28-1 表示种群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 K28-1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玉米田中每平方米土地上分布 1 棵野稗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 9 个大肠杆菌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一棵 3.下列关于种

2、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 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 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 4. 2017天津和平区一模 如图 K28-2 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 K28-2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取

3、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2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 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菌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菌呼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 能力提升 7. 2017河南安阳一模 在日常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 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

4、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 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类别青鱼鲢鱼鲫鱼鲤鱼 食性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杂食A.青鱼,“S”型 B.鲢鱼,“S”型 C.鲫鱼,“J”型 D.鲤鱼,“J”型 8. 2017廊坊期末 工作人员对某地区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 10 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 如图 K28-3 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 K28-3 A.前 3 年喜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B.第 5 年和第 7 年的喜鹊种群数量相等 C.第 6 年以前喜鹊种群呈“S”型增长 D.第 10 年以后喜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9.科学家设计一系列 50 m50

5、m 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 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 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 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 K28-4 所示,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图 K28-4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 10. 20

6、17山东泰安高三期末 如图 K28-5 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 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图 K28-5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阴影部分引起该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K3 D.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11. 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模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 稻田中的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 图 K28-6 所示的模型。图 K28-6 (1)从模

7、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中模型属于 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 区蝗虫的K值为 。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 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 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 ;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 通过降低 使种群密度下降。 综合拓展 12.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 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 K28-7 所示,请分 析回答:图 K28-74(1)实验

8、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 。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 6 h 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 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 K28-8 中甲是一块规格为 1 mm1 mm0.1 mm 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乙所示的图 像。图 K28-8 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图甲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 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

9、上含有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 若计数得图乙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 20 个,则该 1 mL 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 个。 5课时作业(二十八) 1.A 解析 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丙使种群密度 减小,应为死亡率;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 的含义是预测未来 种群密度的大小。 2.D 解析 A、B、C 项均为种群密度的描述,皆为种群的数量特征。D 项描述的是种群空 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故选 D。 3.D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 项错误。K值是环境 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

10、,B 项错误。种群数量的“S”型 增长受天敌 、气候、食物、传染病等的限制,C 项错误。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 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 项正确。 4.B 解析 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错误;t3t5时,甲种群 增长速率等于 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数 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B 正确;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 种群密度最大是t5,C 错误;t4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害虫效果不好,D 错误。 5.D 解析 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多 次取样求平均值,A

11、项正确。样方法中计 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 项正确。由于蔓生或 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 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调查的对象,C 项正 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 项错误。 6.D 解析 台盼蓝大分子染料一般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鉴别该细胞的死活,所以用台 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A 正确;由于一定的培养条件下,K值基本不变,所以 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 正确;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 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酵母菌会因高温而失活,C 正确;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会改变培养 液

12、的 pH,从而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D 错误。 7.B 解析 由表可看出,鲢鱼和鲫鱼的食性是浮 游植物,因此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和鲫 鱼;由于水体内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8.D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 13 年之间喜鹊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 3 年时,喜鹊种群数量 达到最大值,A 错误;在第 57 年间喜鹊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 7 年的喜鹊种群数量 比第 5 年少,B 错误;前 3 年,1,种群数量增加,第 36 年,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因 此第 6 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呈现“S”型曲线,C 错误;由图可知,第 10 年 以后

13、,=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 正确。 9.A 解析 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 齿类动物的数量较多(高),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类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标志 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 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 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估算值将偏大,B 正确;该实验因变 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 正确;本实验证明更格 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

14、大小,D 正确。 10.D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 项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 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阴影部分能引起该种群基因频率改 变,导致生物进化,B 错 误;由题图可知,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K2,C 错误;若种群数量变 化为曲线,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 正确。 11.(1)数学 N2 (2)N0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出生率 解析 (1)图中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 中模型属 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

15、因此蝗虫的K值为6N2。(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 Nt=N0t=N01.03t(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可通过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12.(1)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3)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 或 1.5 mL (4)振荡(摇匀) 2 25 0.1 mm3 5106 解析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 的生活状态。(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 6 h 增长较快 的原因是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3)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 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 或 1.5 mL。(4)从试管中吸出 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甲这块血细 胞计 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25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1 mm1 mm0.1 mm=0.1 mm3。1 mL 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 5001000/(110.1) =510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