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5355386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心理教育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3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注意 31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记忆 33 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贮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再现。思维 33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够结实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情绪 37 情绪是指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 减弱或

2、消失。气质 50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性格 52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学习动机 213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归因 224 归因是人们对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识和评价。其它知识点 一、小学儿童注意、记忆、思维和情绪的特点。33 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的能力较差。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1.

3、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3.在形象记忆 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2.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日趋完善。3.存在一个明显的 “关键年龄” 。4.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小学儿童情绪的特点: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型减少。2.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社 会性成分不断增强。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二、皮亚杰的任职发展阶段论的观点。3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 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

4、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 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食儿童主要依靠感觉、知觉和动作来适 应和探讨周围世界,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离不开自身的动作。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这一阶段,儿童头脑中出现了象征性表象,能够摆脱具体事物 和动作进行表象性思维。 3.据图运算阶段(7-11、12 岁)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出现了内部 “运算” 。它具有可逆性、收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 ,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

5、 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运用假设、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来解 决问题。三、气质和性格的特点,气质类型和性格的特征。50四、学习的定义和特征。59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 生相对持久的变化。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62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六、小学生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4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74 建构主义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6、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 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 解也不同。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 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其特征为: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同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学习的情境性。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3、学 习的社会性。是指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

7、事物的不同 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 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地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 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有限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 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其中安全和生理为基 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的身心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归属与爱、尊重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发展性需要,这是不断增长的需要。九、问题解决的过程。115 1、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8、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这需要从各种信息中忽略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识别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在 次基础上,理解问题并形成问题的表征。 2、 寻求解答的方案。寻求解答一般有两个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启发式方法比较充分 地利用了现有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时可达到对问题的迅速有效的解决。现对算法式方 法,启发式简单省时,但往往不能保证成功。 3、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这一阶段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实际中去的过程。4、 对结果进行检验。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检验。 上诉四个阶段里,问题的表征阶段至关重要。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19 1、问题的情景因素。知

9、觉情景。问题解决收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景的影响。一 般来说,知觉情景越简单、越显著,问题之间的关系越容易被直接感知到,解决问题就越 容易。相反,知觉情景越复杂、越隐蔽,解决问题就越困难。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 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功 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在实际生活中,问题能否解决有时取决于能否将物体变通使用。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 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个人因素。有关的知识背景。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

10、和解答。智 力水平与认知特点。智力水平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这些能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十一、创造性的定义及特征。125 创造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 产品的过程。 创造性的特征:1.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2.有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集体、 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十二、发散思维的特征。127 陆长兴、变通性、独特性。其中独特性是核心。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分散项目越多、反应 越迅速,说明他的思维的流畅性越好,反之则差。一个人发散项目的范围越大、维度越多, 说明他的变通性

11、就越大,反之则小。一个人发散的项目部位一般人所有,表现出某些独特 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说明他的思维具有独特性。十三、儿童创造性的培养。127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头脑风暴。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十四、品德的定义及其心理结构。156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 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为: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 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道德情感

12、,是指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有人把道德情感的推动作用生动地比作为道德认识转化 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 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活动。道德意志具有调节作用。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识和具体表现。十五、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160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道德判断能力看做是一种蕴涵关系,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依据。 其理论分

13、为下面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在这阶段,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 2.权威阶段(6-8 岁) 又称为他律阶段,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戒指标准支配和制约。 3.可逆阶段(9-10 岁) 又称自律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他们达到了基本遵从品德关系的阶段,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自 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 5.公正阶段(11-12 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观念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开始形成关心,尊重,同 情被人的道德关系。启示:在自我中心阶段,要对儿童活动应

14、以认真、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为主,而不应多 加干涉。在权威阶段,由于儿童处于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所以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加 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并注意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在 可逆阶段,教师应对他们讲清道理,辨明是非,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 对他们一视同仁,避免采用强制、压服、粗暴或者厚此薄彼的态度。在公正阶段,要培养 学生真正公正的品德观念,发展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 情别人,培养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十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171 1.说服。是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2.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身份的不

15、同行为。 3.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 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4.奖励、惩罚。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惩罚是对 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位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 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视。 5.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学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十七、动机的定义及其特征。212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特征: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能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2. 方向性。动机支配的行为总

16、是指向一定的对象。3.持久性。动机具有使某项活动持续进行 的特点。4.强度。动机在发动行为和知道行为方向的同时,也决定着行为的强度,行为动 机与由其诱发的行为具有强度上的对应性。十八、韦纳的归因理论。224 归因是人们对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认识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导致个体行为的原因均可归入下面四个维度:能力、努力、任务难 度和运气。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想法。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 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十九、学习动机的培养。226 1.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实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 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打到目标的方法。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目标结构也不同,这 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 3.成就动机训练。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训。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 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