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5396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卷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卷七年级七年级 语文语文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3 分)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 分) “鞠躬尽 cu 瘁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 事业的 din 奠 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 xn 勋 ” ,他是当之无 ku 愧 的。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3 分)“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 C ;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 要有勇进的 B 和稳健的 A 。 A. 判断 B.

2、 胆识 C. 直觉 3下面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 分) 晚上 9 时,我已经完全做好了作业的一大半。 从他家到学校,大约有两千米左右。 2011 年春节晚会上,我们观赏了优美的舞蹈和悦耳的乐曲。 第句: 去掉“完全”或“一大半” 。 第句: 去掉“大约”或“左右” 。 第句: 去掉“和悦耳的乐曲”或将“和悦耳的乐曲”改为“,欣赏了悦耳的乐曲” 4古诗词名句默写。 (6 分)(1)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 )(2)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 (3)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峨嵋山月歌) (4)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 。 (乐府民歌木兰诗)(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 ” (孙权劝学 )(6)请写出跟“黄河”有关的两句连续的诗句:_,_。 5名著阅读。 (3 分)(1)在下面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填在横线上(每空 0.5 分,共 2 分):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 C (哪个人物)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 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对任何人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 A ,正直的老工人 B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D ”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A.小茨冈 B.格里戈里 C.外祖父 D.好事情 (2)填空: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

4、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 人是 法布尔 。 6综合性学习。 (4 分) 班级举行一次“中学生在校带手机的利弊”的班会,请你参与: 活动(1)某同学上网搜索了其他地方的规定,请你读出其中的信息。2杭州一中:不准帶手机进学校。 台州一中:学生用手机需先与学校签合同。 龙岩一中: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用于作弊,该科一律以 0 分处理。 宁波各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 舟山大成中学: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学校。 芬兰:立法禁止向中学生推销手机,禁止通讯公司向中学生手机入网,违者罚款 10 万欧元。 美国:10 年前立法,完全取缔中学生使用传呼机或手机。德国:立法禁止手机在学校

5、使用。 我读出的信息是: 国内一些学校和国外禁止或限制中学生去校带手机 。 活动(2)接着班级举行“初中生在校带手机的利弊”辩论,你同意哪方观点?为什么? 甲方观点:初中生带手机利大于弊。 乙方观点:初中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示例:我同意甲方观点,因为中学生带手机可方便与家长联系,可查阅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可随时了解信息等。我同意乙方的观点。因为初中生带手机,有的用于聊天,影响学习,有的去看不良影视玷 污心灵;有的则用于作弊;同学间还形成攀比之风,会增加家长负担等 。 2、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24 分)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 714 题。 (1) (13 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

6、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 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 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 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 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

7、 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 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 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 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 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8、。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 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 3 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38 理解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和作用( 第(1)题 1 分,第(2)题 3 分,共 4 分) (1)从文中找一个与“家喻户晓”意思相同的成语。 (1 分)妇孺皆知 。 (2)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

9、队、军宣队的队员。 ”句中加点字“竟”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突出了邓稼先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 。 9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请简要回答。( 3 分)说明了只有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 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 10.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你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 (3 分)(提示: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 (2) (11 分)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

10、的口袋,连一 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 “我们不认识, 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 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

11、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 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1女孩两次落泪的原因是什么?(2 分)第一次: 是对婆婆的感激,以及与母亲吵架后的伤心委屈。 第二次: 感受到母亲的爱后的感动、惭愧,对母亲的理解等 12第 4 自然段中女孩说“妈妈叫我不要再回去”是真的吗?从哪些地方可

12、以看出来?(3 分)不是真的。从第 7 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13对最后一段,你是怎么理解的?(3 分)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因为熟悉了、习惯了,我们往往忘记去体会这 份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侯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要 学会并珍惜父母之恩。 14.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对母亲说什么?(3 分)4示例:妈妈,对不起。我没有好好体会您的关爱。以后,我会珍惜您的付出的。 3 3、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2323 分)分) (1) (4 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注释

13、】褰(qi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忽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船行之快 。 (2 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急切、好奇、惊喜 (2) (11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14、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世隶耕 ( 属于 ) (2)末尝识书具( 曾经 ) (3)即书诗四句( 写 ) (4)自是指特作诗立就( 完成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奇怪,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对待,有的人还用钱来求取他的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15、,每天拉着仲永到同县人那里去拜访。 18.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一下他这种变化的原因。 (3 分) 示例:仲永从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是后天教育不够。当仲永的天赋表现出来后,他父 亲贪图小利,每天拉着他四处拜访邑人,不让他学习。仲永的天赋就在这种不接受后天教育的环 境中一点点消耗殆尽的。 (三) (8 分)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 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 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 宜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