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35284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十一章第2学期大心备课(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药中山校区心理咨询中心韩 小 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0章安渡险遇危机干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概述 第二节 自杀及其干预第三节 小结、活动设 计与问题思考,学习目的: *. 熟悉大学生常见危机; 危险行为及其识别 *.在实践中增加应对 危机的能力,学习重点: *. 掌握心理危机的概念; 危险行为及其识别 *. 熟悉大学生常见的 心理危机,第一节危机与危机干预概述,生活中常听说的危机有哪些?,危机的种类,危:危险、危害机:机遇、机会、转机,危机的字面解释,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就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

2、、不能自拔的状态。(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怎么去界定?,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通常这个心理应激是突发的生活事件,比如失恋。 2.引起急性心身扰乱:比如急性的焦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心烦意乱,烦躁;严重的抑郁,心情低落,吃不下饭;认知改变,比如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记不住东西,总是忘掉一些事情;并伴有躯体的不适,比如失眠,入睡困难,白天精神差,头昏、腰酸背痛;行为习惯的变化。3. 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危机构成有下面三个要素:,(二)危机的特征,1.危险与机遇并存-也是成长的契机。2.处境困难,症状复杂-危机面前应该是积极的选择求助还是被动的等待? 3.缺

3、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是全社会都要积极关注的系统性工程。,二、大学生常见的危机,大学期间通常可能会遇到下列三类危机,当然事实上很少遇到的危机只是单纯的一类,大部分危机都是各种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发展性危机 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时所遇到的问题。 (二)境遇性危机 境遇性危机是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产生的危机。 (三)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深层次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容易引发青少年自杀

4、的因素有理想信仰危机、情绪情感危机、学业就业压力、严重神经症(抑郁症)、生理心理疾病、突发事件等。,三、危机的结局:,1.最好的结局 : 有效地应付和渡过危机,获得经验和成长。2.一般的结局: 暂时渡过危机,但遗留下一些认知、行为、 人格问题。3.最坏的结局 : 心理、生理崩溃,导致物质依赖与滥用、活 动性嗜好、自杀、攻击或精神、心身疾病等。,四、危险行为及其识别,(一) 危险行为,3. 物质滥用与嗜癖行为,2. 伤人与杀人,1. 自杀与自伤,(二) 危险行为的识别方法,(1) 观察:外表、表情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特别、不同之处,(2) 了解情况:向当事人其同学家人目击者,五、危机干预及其方式方法

5、、步骤,(一)危机干预1. 危机干预的概念 即对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通过适当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性事件的认知态度,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当事人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渡过危机,预防发生更严重及持久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2.危机干预的目的:,(二)危机干预的方式方法,(1) 电话热线(2) 面对面咨询(3) 社会干预(4) 信函及网络(5) 现场干预(6) 短信帮助,紧急现场干预,心理危机危险行为,医学处理,监护,暂时缓解危机,紧急解除危机,1.积极的行为反应:升华和坚持2.消极的行为

6、反应: 否认,攻击,逃跑,放纵,退缩3.中性的行为反应: 转移, 反向, 压抑, 倒退, 合理化, 投射,危机状况下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1,心理医学治疗模式-反应性危机干预心理教育发展模式-预防性危机干预,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发展,治疗,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2,Belkin提出常用的危机的干预理论模式有如下三种:1.平衡模式 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 2.认知模式 认为导致当事人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3.

7、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三)危机干预的步骤,(1) 实现接触、保持联系,迅速建立 一定的关系。(2) 危机评估,确保安全。(3) 制定干预目标。(4) 实施干预。(5) 实现目标与随访。,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助人,第二节 自杀及其干预,自杀 (suicide) 的概念: 自杀是指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在1974年的学术会议上,将自杀行为分为三类:(1)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有寻

8、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2)自杀未遂,有有意伤害自体的行为但并未导致死亡;(3)自杀死亡:采取有意的自伤行为,并导致了死亡。,一、自杀概述,二、自杀的常见原因,大学生自杀的十大常见心理诱因 1. 情感受挫,为情所困 2. 学业失败,无颜苟活 3. 经济困扰,生存压力 4. 心灵脆弱,承受力差 5. 求职受挫,人生无望 6. 一时冲动,铸成大错 7. 要挟示威,赌气报复 8. 精神疾病,难以自控 9. 竞争激烈,无安全感10.虚无主义,悲观厌世,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恋爱问题和学业困难,因为恋爱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21.7%;因为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占总数的18.9%,分别居第一

9、、第二位。男、女生自杀原因有明显区别。男生自杀多因学业,占自杀男生的27.4%,高于女生近11个百分点;恋爱因素排在其次。而女生自杀多因恋爱问题,占34.6%,高于男生16个百分点;学业因素排在其次。男、女生自杀原因比较(2001年2005年)自杀原因 男生 女生恋爱 18.5% 34.6%学业 27.4% 16.8%心理疾病 7.3% 11.2%就业 7.3% 4.7%人际冲突 4.8% 5.6%原载法制晚报,1.心理疾病: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

10、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 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

11、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5.社会压力: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据专家们分析,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杨碧漪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而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自杀的又一原因。而在各种情绪和人格因素中,抑郁、悲观、自卑是最容易引起自杀行为的三种因素,也是存在于大学生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缤纷校园网社区大

12、学生自杀原因调查,三、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爱钻牛角尖 埋怨命运捉弄不会解决问题缺乏耐心 心灵阴暗 缺乏决断力慢性痛苦,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局限 应激性事件多,(一)自杀人群的特征:,自杀者的心理特征,1.认知方面:管视,看事物只从一个方向考虑,比如得了癌症就死定了。简单二分方式:不是这样就是那样。2.分析问题的特征: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不能忍受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 3.面对困难: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就不作任何估计,其结果是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缺乏耐心:自杀者

13、倾向于缺乏耐心,不现实地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成功,如果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取得直接的、即时的成功,很快就会将其抛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杀当在那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5.消极倾向于人阴暗面看问题:对人、对已对社会均如是如此,并且怀有敌意。6.隔离:从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看不到个人和社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改变。7.缺乏决断力: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同时行为又具有冲动性。8.情感方面:1)慢性痛苦;2)对自己的负性情绪很难接受;3)神经质;4)倾向于冲动性地试图排除情感,采取各种方法伤害自己。19.人际关系:1)社会交住有限;2)

14、缺乏社会支持;3)难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10.应激多:负性应激事件多。日常生活中更多小的骚扰。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应激事件和人际关系损失的发生频率都非常高。,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自杀是真的想死,因为人都有求生的原始本能,即使是在自杀的刹那间也不例外;只是轻生当时的心思太混乱,致使自己完全失去判断力,做出不理智的事。绝望是自杀危机形成的关键!,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自杀是真的想死!,(二)自杀的心理过程,1.自杀想法萌生期。常见自杀动机:01.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02.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03.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 /一时冲

15、动 2.内心冲突彷徨期。3.假性超脱期(醒悟期)。4.实施阶段。,2.内心冲突彷徨期,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3.假性超脱期(醒悟期),在经历了内心中生与死痛苦的争斗和思想上激烈的斗争后,当事人可能自己醒悟或在其他人的支持干预下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当然也可能当事人事实上很可能已经做出了要自杀的决定,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似乎很超脱,情绪上略有好转,不再整日沉思和显得忧郁,看起来更加平静。,四、自杀的预防与干预,(一)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三)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四)纠正对自杀的误解(见后)(五)不要过分关注媒体关于自杀个 案的报道(六)识别有自杀想法者的求救信号 (见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