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标识之类名次解析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34007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装标识之类名次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集装标识之类名次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集装标识之类名次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装标识之类名次解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的集装箱标记有“必备标记“和“自选标记“两类;每一类标记中,又分“识别标记“和“作业标记“两种。每类标记都必须按规定大小,标识在集装箱规定的位置上。 一、必备标记一、必备标记 1识别标记识别标记 (1)箱主代号,即集装箱所有人代号,它用三个大写拉丁字母表示。为防止箱主代号出现重复,所有箱主在使用代号之前应向国际集装箱局(BIC)登记注册。目前国际集装箱局已在 16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注册机构。我国北京设有注册机构。国际集装箱局每隔半年公布一次在册的箱主代号一览表。(2)设备识别代号,分别为“U“J“和“Z“三个字母。“U“表示集装箱,“J“表示集装箱所配置的挂装设备,“Z“表示

2、集装箱专用车和底盘车。箱主代号和设备识别代号一般四个字母连续排列,如 ABCU,其为箱主代号为 ABC,设备识别代号为 U。 (3)顺序号,又称箱号,用 6 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若有效数字不足 6 位,则在前面加“0“,补足 6 位。如有效数字为 1234,则集装箱号应为 001234. (4)核对数字,由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列于 6 位箱号之后,置于方框之中。设置核对数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箱号在记录时发生差错。运营中的集装箱频繁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转换,如从火车到卡车再到船舶等,不断地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进出车站、码头、堆场、集装箱货运站。每进行一次转换和交接,就要记录一次箱号。在多次记录中

3、,如果偶然发生差错,记错一个字符,就会使该集装箱从此“不知下落“。为不致出现此类“丢失“集装箱及所装货物的事故,在箱号记录中设置了一个“自检测系统“,即设置一位“核对数字“。在集装箱运行中,每次交接记录箱号时,在将“箱主代号“与“箱号“录人电脑时,电脑就会自动按上述原理计算“核对数字“;当记录人员键人最后一位“核对数字“与电脑计算得出的数字不符时,电脑就会提醒箱号记录“出错“。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箱号记录出错的事故。2作作业标记业标记 (1)额定重量和自重标记。集装箱的额定重量(空箱质量)和箱内装载货物的最大容许重量(最大容许质量)之和,即最大工作总重量(Max gross mass),简称最大

4、总重,以 R 表示。集装箱的自重(Tare weight)又称空箱重量(Tare mass), 以 T 表示。它包括各种集装箱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备有的附件和各种设备,如机械式冷藏集装箱的机械制冷装置及其所需的燃油;台架式集装箱上两侧的立柱;开顶集装箱上的帆布顶篷等。二、自选标记 1识别标记 1984 年的国际标准中,识别标记有国家代码,由2 到 3 个拉丁字母组成。1995 年的新国际标准中,取消了国家代码。识别标记主要由“尺寸代号“与“类型代号“组成。 (1)尺寸代号以两个字符表示。 (2)类型代号可反映集装箱的用途和特征。类型代号原用 2 个阿拉伯数字表示,1995 年改为用 2 个字符表

5、示。其中第一个字符为拉丁字母,表示集装箱的类型。如:G(General)表示通用集装箱;V (Ventilated)表示通风集装箱;B(Bulk)表示散货集装箱;R (Reefer)表示保温集装箱中的冷藏集装箱 H (Heated)表示集装箱中的隔热集装箱;U(Up)表示敞顶集装箱 P (Platform)表示平台集装箱T(Tank)表示嫩式集装箱 A(Air)表示空陆水联运集装箱;S(Sample)表示以货物命名的集装箱。第二个字符为阿拉伯数字,表示某类型集装箱的特征。如通用集装箱,一端或两端又箱门,类型代表 G0。 类型代号 (1)批准国、批准证书号和批准日期,批准国家应用国际公路运输车辆登记国的标识符号加以标示。(2)出厂日期(年、月)。 (3)集装箱制造厂商产品号,如为号码不详的现有集装箱,则标上由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号码。 (4)最大(营运)总重(以 kg 和 lb 表示)。(5)对 18g 的允许堆码重量(以 kg 和 1b 表示)。(6)横向挤拉试验载荷数值(以 kg 和 lb 表示) 为便于集装箱在各国间的通行,可海关加封运行,而不必开箱检查箱内的货物。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订了一个集装箱海关公约,凡符合集装箱海关公约规定的集装箱,可以装上集装箱批准牌照,在各国间加封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