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33990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外经济政策的演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农本 商末思想) 1、原因 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 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 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 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 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国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 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中 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 的发展。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 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 赋役负

2、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兴修水 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的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 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 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 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 依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 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 松弛。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 产量大幅度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 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 3、实质: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保护

3、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4、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 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 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 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 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明清时期“工商皆本”思想的萌发 背景: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发 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要求冲破传统经济政策和观念的束缚。 主张: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影响: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 要求。处于思想萌发阶段,没有形成广泛社会思 潮(只反映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工商业者要求) 。封建

4、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政治、思想 专制和闭关锁国,限制工商业发展,自然经济仍 占绝对支配地位。例题1:商鞅提出“重本抑末”而黄宗羲则提出“ 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指出两种经济思想的不 同之处,说明其所以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你 如何评价这两种思想? 答:(1)商鞅的思想以农为本,奖励农耕而限制工商业。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是重要 的本业。(4分) (2)商鞅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期,处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程度较低,而且农业较稳 定,可保证财政收人和统治稳定。黄宗羲生活在封建社会 后期,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侵蚀,工商业较发达,出 现了资本主义萌

5、芽。(4分) (3)商鞅的思想有助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 稳定,但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黄宗羲的 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经济制度,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国 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4分)三、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方的“重商主 义”思想和政策(16 -18世纪) 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发展;新航路和早期殖民使西方进入扩张 时代。资产阶级要求原始积累;各国统治 者也希望通过发展工商来增强国家实力。 特点:国家鼓励发展本国工商业和海外 贸易,增加出口,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 义)。 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 工业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四、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

6、济思想 和政策(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背景: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资 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打 破工业革命前的旧生产关系束缚。 特点: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 对政府干预经济。 影响: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 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 霸主。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国 家干预经济思想)20世纪30-70年代 背景: 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和消售矛盾,导致周期 性的经济危机。1929-1933的大危机表明:单纯依 赖市场竞争自我调节的“不干预”经济政策失效。 特点

7、: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强调政 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二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 宏观指导,甚至直接投资重要工业部门,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30年代的“新政”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 恢复,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 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 展,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六、“减少干预”的经济政策(20世纪 80年代以后,美国为代表) 背景: 70年代经济危机导致长期“滞胀”, 国家干预收效甚微。 特点: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 少对企业的干预。 影响:80年代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通胀 、失业降低。90年代经济增长加快,通胀 、失

8、业、赤字降低;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 主导。七、苏俄“新经济政策”(20世纪20年代 ) 背景: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崩溃; 1921年灾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激经济、 政治危机。主 要 内 容1、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抓大放小”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经济和 市场贸易等。 影响:表明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设想与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 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促进经济恢 复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对战后 社会主义各国改革也产生

9、深远影响)。1928年, 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评 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是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它探索出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创造了条件。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 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 的重大发展。比 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 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10、,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具体讲,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 ,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 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 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 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 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

11、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 践已经证明,而且将来会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与 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所 以我们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知识拓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 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 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 盾。”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

12、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 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 据。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体制;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

13、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目标;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九、基本认识 经济思想(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并根据经 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要把政府宏观调控(干预)与市场自我调 节有机的结合起来。08高考试题感悟 (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 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解析:A。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

14、 于今安徽寿县南。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 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 选A。 (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 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 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 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 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 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解析:C 这只能在AC中选,这两项中选,又以材料不 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

15、一个材料,孤证不立,只 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但是精耕农业是小 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 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08四川文综卷,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 ,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解析:D。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 农民以后偿还。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 ,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 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 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 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市易法平价收购市 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08全国卷,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 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 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 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B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 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 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 组织程度和管理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