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婚恋状况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3892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鲁迅婚恋状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鲁迅婚恋状况浅析鲁迅婚恋状况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人生因爱情而多彩,生命因爱情而辉煌。爱情会创造奇迹,已被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所证实。爱情一直都是人类生命的主题之一。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没有恋爱自由的。在民国时期,盛行包办婚姻。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而不是因为有爱,所以才结合。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家都经历过包办婚姻,他们

2、每一个对待包办婚姻都有不同的反应。有这样一些人,当初的结合出于家长的包办,但是后来却产生了爱情,这样的事例为树不少,朱自清和茅盾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还有一种情况,青年人拒绝或默认父母的包办对象的同时,又在外面另寻自己的恋爱对象,郭沫若、郁达夫都是这样。可是,鲁迅此前却不是这两种情况。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好友兼文章编辑人,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1939年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会上他回忆说:“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他受的是很严格的科学训练,因而他不相信许多精神生活。他常对人说:我不知什么叫爱。但是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

3、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在鲁迅的婚礼上,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整个婚礼的过程都是由人搀扶着。在婚后,他坚持不与他的妻子同房而睡。鲁迅为什么会对婚姻表现的如此失望?新婚燕尔又为何做的如此决绝?古代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是标准的封建思想。而朱安就是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女人,她温柔委婉,恪守的是“出嫁从夫”这四字,将丈夫当做自己生命的全部,当做自己的天。她目不识丁,那是所谓的德行。她安于命运,那也是所谓的德行。封建的礼仪舒服她的自由,束缚的她的思想。只是她自己浑然不觉。而鲁迅留

4、学过日本,有文化,受过新文化和现代思想的熏陶。他那种文人的自傲,和反封建的思想,让他对妻子有了“要识字和放足”的要求。但是当他被母亲骗婚回到绍兴老家,看到已经布置好的新房和家具,他听从了母亲的安排,迁就了命运的安排。他的妻子叫朱安,她是以为一位身材矮小、面无血色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她有一双小脚,目不识丁,对外部世界毫无了解。他曾经多次写信回家,要求要妻子能识字,但是媒婆之前答应的言之凿凿,谁知道后来竟然全盘落空。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女人显然达不到鲁迅的要求,她无法与鲁迅进行沟通。从此鲁迅将自己的合法妻子当作母亲送他的“礼物”而“好好地供养”起来。后来鲁迅遇到了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她是新时代

5、的女性,一方面受到鲁迅伟大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感召,另一方面为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时代精神的熏陶,形成了富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心理,因而她勇敢、坚定而又积极主动地去爱鲁迅,唤醒与激发起鲁迅多年来蛰伏于心底的爱情。他们两人的感情从友谊上升为爱情,从此二人结为终身伴侣,定居上海。许广平与朱安截然不同,以为是新女性,一位是其貌不扬的旧女性。文化的差距,以及鲁迅长久的感情上的缺失,造就了鲁迅与许广平的必然结合。虽然鲁迅与许广平两人同居上海,但是鲁迅的合法妻子,仍然是朱安,而许广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三” 。当时鲁迅受到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熏陶,他的思想变得激进。他不愿接受古代的包办婚姻制度,但却不

6、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与朱安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住在一个家庭中,他们却始终没有产生爱情。在婚后与包办婚姻的妻子产生感情的例子不少,为何鲁迅和朱安就没有?我认为,首先,鲁迅不愿向自己的命运妥协,他虽然顺从的了母亲的意愿,但从心里上不承认这件婚姻。鲁迅在与内山完造谈到朱安时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其次,我们从鲁迅的文章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他的一生斗士为了反封建而斗争。所以他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更不愿意接受那个一身“封建味道”的妻子。再次,朱安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她身材矮小、瘦弱,其貌不扬。我记得朱安干过这样一件事,在鲁迅搬到北京阜成门新家时,他教邻

7、家的一对姐妹做运动,两个姐妹生得好看,年轻,做起运动来很好看。朱安看着,羡慕万分,也跟着在一旁扭动身体,而她裹着一对小脚,扭动身体的样子很难看,鲁迅扭脸看到,从此更是嫌恶她了。如果朱安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我认为,鲁迅绝对不会这样的对她。男人无非都是爱着美丽的女子,对着美丽的女子,都是怜香惜玉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不要说男人们会有什么怜香惜玉的举动,有时连最基本的尊重也没有。最后,鲁迅一直强调他的妻子要识字,放足,但是朱安连这两点都没有做到。一个女人没有外在美,更没有鲁迅所要求的“内在美” 。自然,鲁迅的那点男性、文人的自尊,让他瞧不起这个女人,不愿意去接近她,更别说爱她了。在鲁迅

8、眼中,他对朱安或许是有恨的。这个女人让他承受了婚姻的不幸,让他妥协于命运。所以在鲁迅和朱安二十年的婚姻里,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一年,大多时间是有母亲才有转。朱安做的菜,他不吃;朱安做的衣服,他不穿;朱安铺的穿,他不睡。他对她几乎是深恶痛绝,巴不得每天都不要见到她。我也几次认真的考虑过,为什么鲁迅不与朱安离婚?一个人,特别是女人.把一生的命运、幸福托付给男人。而鲁迅先生对其又不喜欢又不放弃。难道不是对朱安女士人性的折磨?人文压抑?或许真如他人所说,当时在绍兴,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而鲁迅有伟大的同情心,自然不肯伤害虽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但是他为什么不在他

9、母亲提出要为其包办婚姻的时候,就劝服母亲不要那么做?在我看来,鲁迅虽然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但是最骨子里,还是存在了传统的“孝道”思想,不忍拒绝母亲的一番苦心,而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但是他最后讲这种屈服命运的痛苦,加在了朱安的身上。身为女性,我深为朱安感到不值。鲁迅婚姻的不幸是源于母亲的包办婚姻,这一切的一切,也是造成朱安不幸的源头。旧社会的制度,让人没有自由,连婚姻的自由也没有。我不止一次的,为这个身在旧时代的苦命女人感到悲哀。人生匆匆几十年,她的光阴便耗费在一个完全不爱她的男人身上。鲁迅先生也是没错的,他或许是想拥有自己最后仅剩的那点权利,就是选择妻子和选择爱的权利。只不过身为女性,还是忍不住为朱安抱怨,只是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和那个时代的人。鲁迅和朱安一生都没有圆房,鲁迅先生亲历者这种非人性的就婚姻生活的折磨,却以人性化的新家庭观念约束自己,自相矛盾的活了二十年。从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但是在生活中,他也是用这种观念来束缚自己,成为了一个饱经婚姻折磨的男人。这无非是两个时代交替而产生的结果,一个是新人类,而一个人“传统”的女子,这两个人在一起,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共同的审美情趣,所以,他们二人的结合是注定了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