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33817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基本概念食品污染:是指食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观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人体摄入含污染物的食品造成的危害。影响食品感观性状; 造成食物中毒; 引起机体性危害;对人体致癌作用。食物中毒调查的协调与配合基本概念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等;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性性疾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基本概念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

2、中毒不包括:人为投毒、暴饮暴食引起的疾病; 个别人对食品中的成分敏感性过高食入后引起的变态反应;进食污染物所致的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物中毒的共同特点发病突然,症状相似:在一个潜伏期内,许多人共同发病症状相似;发病于某种食物有关:病人同一时间内均食用过相同的可疑食物,未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病人与健康人之间不传染;季节性:与致病因素所需要的条件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在510 月,高峰期在 79 月,由于细菌需要大量繁殖和产毒,因此温度湿度是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地方性:与食品产地和各地区不

3、同人的不同饮食习惯有关;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诊断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是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食物中毒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但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它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实验室诊断资料:主要是针对中毒可疑食品或有关的物品以及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动物性和植物性中毒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资料;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试验或急性试验资料。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如需要时,可有病人的临床检验或辅助,特殊检查的资料;实验室诊断,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后资料。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诊断食入可疑中毒食品后,由于取不到样品或取到的样品已无法查出致病物质或者在学术上中毒物质尚不明的食物中毒。

5、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和处理原则:1 场调查:各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工商、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处理原则:地方政府负责制,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积极救治病人,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迅速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采取病人标本紧急送检。2 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 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对中毒现场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3 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开展调查工作要求发生的餐饮单位提供者积极配合支持卫生部门开展调查工作;控制现场保留证据防止调查采样证据缺失。主动参与调查研究了解基本情况;分析调查资料;事故原因分析判断。关注卫生部门的调查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