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睛还给学生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3672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眼睛还给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眼睛还给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眼睛还给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把眼睛还给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把眼睛还给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眼睛还给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眼睛还给学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把眼睛还给学生把眼睛还给学生-新课程美术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的研究新课程美术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的研究春江小学春江小学 濮伟华濮伟华摘摘 要要: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写生一直被广泛采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写生一直被广泛采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使儿童面临困惑。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写生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使儿童面临困惑。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写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应根据儿童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写生教学,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维视角观察,在观察中赋予想象,观察中融入情感等方

2、法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维视角观察,在观察中赋予想象,观察中融入情感等方法进行写生教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感知能力的目的。进行写生教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感知能力的目的。关键词关键词:儿童写生 观察 想象 情感题题 引引:毕加索老死将至的时候感慨:拉斐尔的那个点,我只要一个月就可以毕加索老死将至的时候感慨:拉斐尔的那个点,我只要一个月就可以学会,画孩子们的画,我却一辈子也学不来,自己画到老也不能学到学会,画孩子们的画,我却一辈子也学不来,自己画到老也不能学到“幼稚幼稚”的心态。他带着高超的技艺和遗憾去了。的心态。他带着高超的技艺和遗憾去了。古斯塔夫梅林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主

3、要讲了一只蜈蚣在蓝宝塔前的广场上跳了一支优雅的舞蹈。蜈蚣优美的舞姿博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敌人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跳舞。当蜈蚣休息时,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虽然她很笨拙,只有四只脚,但是她的计算本领却非常强。然后,她又说,在看蜈蚣跳舞时她有一点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哪一条腿又是第二个、第七个或第一百个动?你在动第十六条腿的时候,第四十八条腿又在干什么呢?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还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会儿,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能动一下肢体。这则寓言故事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年幼的表演者和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

4、低年级学生。初学跳舞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一开始学习时就掌握得很好,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想也没有想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或手势,但如果有人要求他们有意识地按照某种规则去做,那么他们就会在突然间感到手足无措。审视小学生美术创作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作画时基本上是画自己的所想,而不是画自己的所见;是绘画的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着天赋。但很多美术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都纷纷有意识地灌2输给学生一些创作的技巧,并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完成作品的创作。这种教师的盲目“关爱”会让学生付出沉重的代价,逐渐使学生违背原有的绘画天性。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一般是从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的。其目的,

5、已经不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是以培养技法为目的。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是传统的临摹教学,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出来的东西,不用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是让学生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中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呢?房子该怎么画、花该怎么画、鸟该怎么画学生失去了与客观现实直接感知的机会,拒绝了学生们想象、创造、审美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就会被束缚住,依赖性也变得很强,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老师,画一个新的东西,自己就不会动笔了。只要你是一名有着一定工作经历的美术教育者,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年级小

6、朋友学习美术的热情空前高涨,三、四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课的反应一般,到了五、六年级,学习美术已经成为学生的包袱。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却逐渐消退。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近年来,笔者曾先后 8 次在每学期的期末阶段对本校一、四、六年级学生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统计汇总后发现,虽然每次学生反馈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但是每次都得出“学生年级升高与美术学习兴趣的提升成反比”的结论。(表 1)是笔者最新作的一次“学生美术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反馈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美术学习的状况,并对以上的结论再一次作了强有力的证实。调查内容一(1)班

7、调查结果四(3)班调查结果六(4)班调查结果喜欢美术课的学生数喜欢人数100%喜欢人数86.8%喜欢人数70.9%美术用品(学具)的准备人数98.1%准备人数94.3%准备人数67.3%3准备状况美术作业的上交率上交人数100%上交人数100%上交人数90.9%喜欢临摹的学生数喜欢人数28.8%喜欢人数58.5%喜欢人数83.6%喜欢创新、想象创作的学生数喜欢人数67.5%喜欢人数39.3%喜欢人数14.2%(表 1)学生美术学习状况的调查反馈一览表究其原因在于,低年级儿童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对形的要求不高。高年级做画重点逐步转向写生,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学生

8、,却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于是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而传统的临摹教学也人为地增加了从记忆向写生过渡的困难,使之成为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基于这一现象,笔者试图尝试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安排写生教学。事实上,写生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他们的想象是再造想象,思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写生是通过观察、感知客观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然后再创造符号形象进行表现的过程。因此写生教学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再则小学低年级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

9、经过不断训练,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也会随年龄迅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弱“抑制期” ,顺利进入高年级写生画阶段。所以,写生画的创作,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但是对低年级写生教学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绝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规范。我在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儿童比较适合于运用多维视角观察,观察中赋予想象,观察中融入情感等方法进行写生训练。一、多维视角观察去年在杭州新课程培训时,余琳玲老师发了几本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给我4们。我信手拿了一本人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材,打开发现有一课叫叶子上的小“血管” ,觉得挺有意思就拿来上了。教参中提供的教学目标是:仔细观察叶子的叶脉,发现叶脉的生长规律,画出一片叶子的叶

10、脉,体会叶脉纤细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年幼的孩子们真正投入地仔细观察,调动他们的观察热情,从而体会到大自然神奇的细节之美呢?我曾经设想了许多种方案:如观察写生式、童话情境式、触类旁通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 ,我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放大的角度观察叶子,发现叶脉上的生长规律,体会叶脉的细节美,启发学生运用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体验大自然神奇的细节美、抽象美。课堂上我选择了几张在显微镜下放大的树叶图片。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从放大的角度来看,树叶改变了它原来的样子,让我们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原来普普通通的叶子,通过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的显微镜观察竟变得那么奇妙了!”当学生再透着光仔细观察手中

11、的叶子时,同学们又发现:“叶脉中间的粗,旁边的细。 ” “在细叶脉中间还有一些更细的,像渔网。 ” “叶子上还有小点点。 ” “叶脉在我面前就像一条条交叉在一起的小河!” “银杏叶的叶脉是一条一条扩散出去的。 ”通过这种观察再逆向思维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知道:“原来从放大的新视角来观察,即使是一片小小的叶子也会散发出无比奇异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了孩子的眼睛和思维,给了他们一个带着想象来观察的切入点和一个可以自由创造表现的空间。孩子们一改常规,从放大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兴趣和好奇心。不仅在观察环节中他们真的在仔细观察,而且在作业过程中,甚至在下课后还有孩子

12、不断拉住我说:“老师,我发现了叶子是凹凸不平的。 ” “我的叶子干了,它是卷起来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范围更大,更有厚度。图为学生 根据观察表现 的叶脉,并联 想改变造型创 作的作品5对孩子来说,似乎很多观察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他们在看过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或者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但我们可以通过写生教学中观察的引导,使孩子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写生“各种各样的树” (浙美版第二册)这课,我让学生去校园找同学们画的 这棵树,他们回来告诉我:学校没有一棵树是这样的,只有被修剪的树才会这样。我并不着急让学生直接画树,而是化整体为局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去

13、细心观察了解叶子的特征。例如:展示多媒体制作的精美树叶贴画作品,或用各种树叶进行磨印,或在叶上涂上各种颜色拓印在纸上制成精美的贺卡和书签。当看到学生互相赠送自制的贺卡、书签时,我知道他们对树叶有了一定的审美。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让学生对树叶写生,作业反映出不再是简单空洞的椭圆形,已注意到叶柄、叶尖的微妙曲线,甚至各种叶脉形成不同肌理的画面,作品已呈千姿百态。在此基础上,逐渐让学生看看、摸摸、比比、说说观察树的更多部分,如我在展台上放大树枝,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树枝是怎样从树干上长出来的,通过绘画演示发现,树枝和树干的连接是一个非常美的曲线造型,而不是简单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把树干和树枝的关系比作人

14、的身体与手臂之间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这是一种非常美的生长结构。学生对事物有初步感性认识,感知到物体的局部特征,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由于孩童的心理个性使之在对事物整体特征以及物体的内在结构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他们对透视原理、空间立体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相反,让学生对事物感兴趣,引导他们用对物体的特有感受去描绘事物特征,还是较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事物的特征,例如认识树的生长特征,让学生观察小树生长规律,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树的风格。例如:叶形优美的银杏树;长发飘飘的垂柳;火红的枫叶等,进一步也让学生知道树的生长对人类的作用。如:许多树木发出嫩绿的小芽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15、,万物的生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夏天宽大的树冠给人们遮荫,秋天吸走路边的灰尘,最终叶落归根成了来年新绿的养料。这些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阅读科普知识书籍,欣赏动画片、图片等。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前平常的树就变得神奇可爱了。 6建立了对事物的情感,就可以抓住事物的特征,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学生心理个性不同,对事物情感的体验角度也就不一样。他们在观察中会捕捉自己感性趣的东西。同样写生一棵柳树,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能用粗粗的自由曲线画出狂风下远景的柳树;有的能细致地画出柳叶排成装饰性的图案,甚至有的不画一棵树,只画了几个夸张而怪诞的柳絮。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我知道艺术本身就是求

16、异的、个性化的。没有必要去强求客观物体的“标准”写生,在写生时自始自终让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语言,培养其独立观察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点滴感受大胆抒发。其作品虽没有成人作品的高超技法,但流露出的真挚热烈的感受确实很能打动人,这里体现的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纯真的孩童的情感世界。二、观察中赋予想象低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在自己的画中赋予丰富的含义,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在观察和表现中的联想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尽管幼稚,但那些作品是他们的世界,作品中充满了一个个童话般的认识和梦想。我根据一年级的各种各样的鸟 (浙美版)一课改编了一节创作课。一上课我单刀直入:中国古代人民特别善于想象,根据自然中多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创造出了龙这种神奇的动物。 (欣赏龙的图案)看看能从中找到什么动物的影子?“它有鹿的角” 、 “有鹰的爪子” 、 “有鱼的鳞片” 、 “它的身体还像鳄鱼呢!”孩子们细心的观察着、联想着。 “如果我们来到了童话中的大森林,见到了传说中的凤凰,它也像龙一样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但更加美丽神奇,会是什么样呢?经我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