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31996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x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6 月-2 岁:512109/L(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减少: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增加: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

2、情绪变化等。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2.白细胞分类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N):0.500.70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嗜碱性粒细胞(B):0.00.01淋巴细胞(L):0.200.40单核细胞(M):0.010.08(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 ;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嗜酸性粒细胞(E):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粒细胞(B):增加:某些

3、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淋巴细胞(L):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应。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红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男性:(4.55.5)1012女性:(3.55.0)1012新生儿:(67)1012(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多:相对增多:血液浓缩,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

4、,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减少: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4.血红蛋白(1)正常值参考范围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70-200g/L(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加: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用药:维生素 K,硝酸甘油减少: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疾病: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5.血小板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100300)109/L(2)检查结果的临

5、床意义减少: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破坏过多: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分布异常:脾大,各种原因所致血液稀释其他疾病:DI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疟疾)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用药:抗肿瘤药及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反应,抗血小板药、抗生素增多: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创伤:一过性6.红细胞沉降率(1)正常值参考范围Westergren 法(魏氏法):男 0-15mm/h女 0-20mm/h(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血沉增快: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炎症:风湿、结核、急性

6、细菌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持续 2-3 周。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变、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病理性减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减慢。 二、尿液检查1.尿液的酸碱度(pH 值)参考值 5.07.0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 pH 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增高:碱中毒、膀胱炎等;应用碱性药物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饥饿状态等;应用酸性药物。2.尿比重正常尿比重1.010-1.025 之间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心力衰竭,高

7、热,脱水等降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异常3.尿蛋白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蛋白: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 的,称为蛋白尿。生理性尿蛋白: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 、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病理性尿蛋白:肾小球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肾盂肾炎混合性:慢性肾炎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药物肾毒性:氨基苷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真菌药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4.尿葡萄糖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疾病(持续性):糖尿病、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功

8、能性胰腺肿瘤、胰腺炎等疾病。饮食性:暂时性:剧烈运动、应激后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5.尿胆红素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胆红素正常为阴性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6.尿胆原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胆原定性应为阴性或弱阳性尿胆原增多: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便秘、肠梗阻、心力衰竭尿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大量口服肠道抗生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和粪胆原、血胆红素可用于不同病因的黄疸的鉴别。7.尿液隐血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阴性。尿血红蛋白阳性:创伤:大面积烧伤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用药:阿司匹林、磺胺等尿肌红蛋白阳性:创伤:原发性肌肉疾病心肌梗死8.尿沉渣白细胞检查

9、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 5 个/高倍(HPF) 。尿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9.尿沉渣管型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 一般尿中为 0。肾实质病变的证据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较多颗粒管型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慢性肾盂肾炎:较多白细胞管型10.尿沉渣结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内常见的结晶: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少量磷酸盐类结晶;碱性感染尿液尿酸/尿酸盐结晶:白血病、淋巴瘤;痛风草酸盐结晶:严重慢性肾病胱氨酸结晶:胱氨酸尿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严重肝病药物结晶:磺胺类11.尿酮体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尿酮体阳性:

10、非糖尿病酮尿:剧烈运动后、妊娠、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糖尿病酮尿12.尿肌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肌酐增高: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消耗性疾病:伤寒、破伤风尿肌酐减少:疾病:肌肉萎缩、肌肉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瘫痪等。其他:碱中毒、肾衰竭13.尿尿酸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酸增高:疾病:痛风核蛋白代谢增强: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生理性:高嘌呤的饮食药物:应用噻嗪类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尿酸减少14.尿淀粉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升高:多见于急性胰腺炎其他疾病:胰腺癌、腮腺炎、胃肠道穿孔尿淀粉酶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病、糖尿病

11、三、粪便检查影响因素食物肉食:黑褐色;绿叶菜食:暗绿色;巧克力、咖啡:酱色;西红柿、西瓜:红色;黑芝麻:无光泽黑色。 1.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稀糊样或水样:腹泻;大量黄绿色并有膜状物则考虑肠道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米汤样见于霍乱、副霍乱;黏液便:见于小肠及大肠炎症;冻状便: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等;乳凝块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鲜血便可见于内外痔及肛裂出血、直肠癌出血等;柏油便(黑而有光泽)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便:见于胆道梗阻及行钡餐检查后(排钡) ;便稀可见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细条便:直肠狭窄2.粪隐血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消化道

12、溃疡消化道肿瘤其他疾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3.粪胆原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加:溶血性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减少:阻塞性黄疸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粪便中偶见白细胞,上皮细胞,无红细胞白细胞增多: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红细胞:结肠炎、痢疾吞噬细胞增多;急性肠炎、痢疾上皮细胞增多;肠壁炎症真菌: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见白色念珠菌(正常可见人体酵母菌及普通酵母菌) 。四、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脾、肺、红细胞等(1)正常值参考范围成人ALT。当肝病严重受损,损及线粒体时则

13、 AST 明显升高,代表更严重的损害。一般说来,ASTALT1,则有慢性化趋势,有肝硬化的可能;比值3 时,则有肝癌变的可能性,或就是肝癌,应进行相关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但所有的ALP 均经过胆汁一起排泄,因此它严格地说属于胆系酶,常结合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等判断临床意义。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脏的活性居于第三位(肾胰肝),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在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癌时显著升高;在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时也升高,但不显著;在酒精性肝损害时中度升高,因此它可作为肝病和胆病的共参酶。由于排泄和分布的特点,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两者常互相

14、参看,对胆系疾病的意义较大。如均升高,常提示存在胆系疾病,如胆汁淤积,酒精性肝损害等。如果监测 GGTALT 比值愈大,则肝癌的可能性也愈大,此可作为肝癌与肝炎的鉴别点。睾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它对健康及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据统计,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 20 倍。测定血清睾酮是判断性激素紊乱疾病的常用试验。睾酮(T)正常值:男性 0.5238.17nmol/L;女性 0.522.43nmolL。睾酮(T)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15、特发性性早熟和儿童的肾上腺皮质增生、部分肾上腺皮质肿瘤。男性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肿瘤、妊娠期的绒毛膜上皮疾病、睾丸女性化、原发性多毛症。摄入巴比妥类镇静剂、氯米芬(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减低:见于唐氏综合征、尿毒症、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肝功能不全、原发性和继发性性腺功能不全、隐睾症。女性睾酮较男性为低,随月经周期变化,静止和葡萄糖负荷后雄性激素下降,活动后上升,女性男性化时可升至 7.0nmol/L 以上。摄入雄激素、地塞米松、地高辛等药物及乙醇使结果偏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 、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型与输血:血浆里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凝集素,红细胞里则含有能被粘合的凝集原。凝集原有两种,A 和 B;凝集素也有两种, 和 。A 和、B 和 产生凝集反应。人的血型分 4 种。 A 型:红细胞里含有凝 集原 A,血浆里含有凝集素 (抗 B); B 型: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 B,血浆里含有凝集素 (抗 A); AB 型:红细胞内含有凝集原 A 和 B,血浆里不含任何凝集素; O 型:红细胞里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里含有凝集素 (抗 A)和(抗 B)。满招损,谦受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