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31766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__第十章(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代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周晓虹教授翟学伟教授朱 虹博士,第十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第一节 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概念的借用 最早察觉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这一发现的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他在皆大欢喜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台词: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社会角色的本质 (1),米德的角色概念 尽管用舞台上的角色来比喻社会中的人十分贴切,但这个概念本

2、身却似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这种困难在乔治米德将这一概念正式引入社会心理学时也体验到了,以至他用“角色”来解释心灵和自我的发展,但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却从未对角色加以明确的界定。蒂博特和凯利的角色概念 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社会角色的本质(2),肖和康斯坦佐对角色概念的分析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角色以

3、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正如演员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角色理论先驱们都在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的取得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

4、色与自致性角色。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另一种则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时代通过世袭制继承地位所形成的皇帝、王公或公爵等角色。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最先使用了这种划分方法。林顿认为,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虽然要扮演多种角色,但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他只能扮演一种角色,这种正在扮演着的角色便成为活跃性角色,而该个体扮演的其他角色此时则成为潜隐性角色暂时不表现出来,形象管理的情景化,社会角色的类型(2),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T.萨宾和V.艾伦

5、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凡是存在相对明确的社会期望、得到社会认可的角色叫作正式角色。与此相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角色,这些尚没有特定的社会期望,未能获得社会认可的角色我们称之为非正式角色。,社会角色的类型(3),T.萨宾和V.艾伦的角色理论一文中,这两位角色理论家曾根据角色参与的程度,将角色分为七种类型:即从0度参与到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表10-1)。,表10-1:角色实例参与程度与角色类型 1.0度参与 街上行人、电影院的观众2.漫不经心参与 浏览商品的顾客3.传统仪式性参与 婚丧仪式中参与之亲友4.

6、生物性参与 母亲对子女、虔诚的教徒5.神经质型深度参与 职业赌徒6.情迷意乱的参与 深恋的情侣7.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 神灵附体的道士,社会角色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正如特纳所说:“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他们用符号交流,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互动;这种角色扮演涉及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由互动产生的心灵和自我使人类成为独特的物种。反过来,人类这类能力的产生又使互动成为社会的基础。”,社会角色的规范功能,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其实,角色的规范功能同样源于角色的本质,因为它是通过一定角色的社

7、会期望对某个个体的角色行为的指导实现的。如果我们接受戈夫曼的定义,将角色理解为“与某一特定地位相联的种种权利与责任”,(那么,社会期望就是社会对一定角色的权力和义务所作的限定和规范。 。,社会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就象戈夫曼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后台”进入“前台”,最后又默默地消失于“后台”的过程。个体进入“前台”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名成员。而个体进入“前台”的目的在于表演角色,通过“亮相”来表现自己。“前台”和“后台”的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的是按照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表现自我,而后者则强调放松自我.。,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结构角色论:角色行使 在结构

8、角色论者看来,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与此地位相关的社会期望规定好的,他承担角色的过程不过是这种被结构化的行为的释放过程。因此,角色行使比角色扮演更能恰当地反映角色承担的真实情形。过程角色论:角色扮演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角色并不是单纯的角色行使,而是一种角色扮演或曰角色创造。在这一过程中,行动者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情境和结构的,他也能够通过互动主动地界定情境并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角色扮演:米德的观点,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因为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米德把这些基本能力称为“扮演他

9、人角色”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角色扮演:戈夫曼的社会戏剧论,戈夫曼理论的特色是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广泛的比附。在这一整套戏剧学论述中,“观众”是对角色发生影响作用的其他人;“表演”是通过角色的广泛行动流露出的各种明显的或隐含的意义;“舞台设置”包括家具、装饰品、摆设,以及其他一些为在舞台设置前面、里面或上面表演大量人类活动提供布景和舞台道具的背景项目;“前台”和“后台”是根据角角在与“观众”

10、互动中所处的位置来区分的;最后,“剧班”则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角色的社会化 :类化他人,按照米德的观点,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通过“类化他人”这面镜子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类化他人角色阶段。经过了这三个阶段,(1)个体在对待必须与之互动的他人时,更有能力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应;(2)个体能够将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加广泛的社区标准和观念上去了。 。,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学习理论,在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班杜拉认为人的因素、行为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过程的分析显然受惠于现代认知心理学。他

11、建构的下述观察学习的四种亚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角色社会化的复杂性,(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移情阶段。 (3)角色行为阶段。,角色丛与角色冲突,角色丛:用罗伯特K.默顿的话来说:“我们这里说的角色丛,其意思指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的某一个别地位所包含的不是一个角色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角色,这使居于这个社会地位的人同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联系起来。”角色冲突: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丛,而该角色丛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着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

12、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会造成同一角色丛或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指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时产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所引起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既可来自不同类型的角色伙伴矛盾的角色期望,也可来自同一类型的角色伙伴矛盾的角色期望。,君子与小人:中国式的角色冲突,我们可以将人划分出君子和小人两大类;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首先是一个人的品格;君子和小人的品格有高低之别,其行为模式也有优劣之分;君子在品格和行为上注重个人仪表之庄重

13、、强调内在修养之培养、注意言谈举止之适度、考虑人际关系之和谐;而小人则在上述方面都与君子迥然相异。,君子难做,儒家对君子的所做所为是经过概括、抽象、综合而来的一种人格,这种理想型的个格要求人们去照着实践几乎是不可能的。儒家本身对君子的各种要求之间就有一些可能发生矛盾的地方,如上所说,儒家对君子所作的“内圣外王”的要求将修身和治国、平天下连接得过紧,这也造成了做君子的难度。,解决君子难做的常用方式,不求具备君子的内在道德品质,只求君子的表面风度和做人的诀窍。找一些托词、借口或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行为虽不够正派、果敢、大方,但仍不失为君子。表面奉行君子的理想,暗地干脆干小人的勾当。,第三节社会文化因素

14、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职业角色现代意义: 职业角色则是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不仅通过扮演职业角色得到物质上的利益,而且要借此得到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职业在现代社会则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具体表现。,科层制的职业规范,职业声望与职业角色意识,职业声望是公众对某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评价,是来自于他人的主观判定。职业角色意识则是占据某一职业的人将社会对其职业的角色期望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看法的结果,它是来自于自我的、对职业的一种主观认识。,女兵,性别社会化:从娃娃开始,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

15、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对蒙杜古马、德昌布利、阿拉佩什三个民族的迥然相异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具体描述,向人们证实,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不过是对特定文化关于两性行为的具体要求作出的特定反应。,社会化仪式:割礼,性别角色历史性,人类的早期曾是由女性掌权的母系时代。表现在性别角色行为上,女性行为意味着主动、创造、征服,而男性行为则意味着被动、接受、服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男性取得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之后,便要千方百计地巩固这种地位,使它合理化、习惯化,并因此形成了一套男尊女卑的理论和观念。进入20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受到了挑战。,家庭主男,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角色适应:随着社会文伦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社会。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角色适应 。两种基本类型在第一种情况下,角色适应是在角色扮演者的地位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角色适应则是在角色扮演者的地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同为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