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531341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插性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技巧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重要的审美原则,也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散文重在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所谓“感”是说作家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发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 ,是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这里,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着眼点在“虚” , “实”是为虚而设的,而只有“实”十分充盈而富于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散文中作为“实”呈现的材料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常常是多个材料并用。当然这些材料有主次之分。直接承载“虚”的材料是主体材料

2、,而其它材料可称为穿插材料。一般来说,主体材料是直接为主旨服务的,而穿插材料是为了使“实” (主体材料)充盈而富于暗示性而服务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主体材料作铺垫,或衬托主体材料;二是丰富充实写作内容,丰富主体材料的意蕴,深化主题。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我们称之为穿插性材料。1、特点: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我们称之为穿插性材料。2、类型: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摹状实物,或事例论证的材料;或描写人物等;3、位置: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

3、定;4、作用: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气氛,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5、分析技巧:先分析穿插性材料在写法上的特点,包括结构上特点及艺术手法的使用等,然后再分析其对表现内容、主题的作用。穿插性材料作用:1、衬托突出主体;2、对比凸显主题;3、伏笔铺垫,引起下文;4、欲扬先抑,引出主体;、前后照应,呼应主题;、渲染感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具体如何把握作者选材的用意呢?只要辨明所分析的材料与主体材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位置即可: (1)是主体材料的构成部分的:表现主体材料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点明主题。(2)放在主体材料前面与主体材料相关、相似的:为下文作铺

4、垫,引出下文。 (3)放在主体材料的后面与主体材料相关、相似的: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或丰富主体材料的意蕴,深化主题。 (4)与主体材料相反或有不同点的:与主材料形成对比,反衬或突出主体材料的特点。 总之,先分析穿插性材料在写法上的特点,包括结构上特点及艺术手法的使用等,然后再分析其对表现内容、主题的作用。正是因其不可或缺的大量使用及其显而易见的作用,散文的穿插性材料近年来也倍受高考的青睐,并把它作为了一个频繁考查的欣赏点。补充内容:1、分析开头的作用总结:(1)考虑开头文段本身写的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如上善若水中是三个问句,就要注意问句的作用;记住回家的路作者在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

5、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与下文“人生也是如此”形成类比,引发感悟;魔盒开头是景物描写,就要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2)关注整体,考虑与全文的关系,一般为领起下文,统摄全篇。(3)考虑局部,从文章结构安排方面考虑,一般为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文中插入部分的作用总结:插入部分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考虑考虑本部分文字本身写的内容考虑本部分内容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特点对于文章的整体安排有什么作用考虑本部分内容在文章内容方面及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常见说法有:铺垫作用;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文章内容不单调。 )考虑本部分内容对于文章主旨的作用3、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总结:分析结尾的好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看与标题的关系(照应)看与开头的关系(呼应)看与前文的关系(互相关联)看与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深化突出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含蓄蕴藉、给人留下回味余地)看本段文字本身写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及其作用(如流放出生命的精彩结尾使用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