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0694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 主讲老师:庞丽平主讲老师:庞丽平小 说 鲁迅鲁迅阿阿 Q Q 正传正传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认识阿 Q 形象及其意义;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及其卓越贡献。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阿 Q 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精神胜利法”的价值评判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一、鲁迅创作状况简介一、鲁迅创作状况简介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笔名“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

2、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 、 坟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编等,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等,鲁迅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 5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 阿 Q 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发表于 1921 年 12 月至 1922 年 2 月的晨报副刊 ,收人呐喊 。作品主要人物有阿 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 二、作品解析二、作品解析 (一)鲁迅的创作

3、思想及对阿 Q 的态度 改造国民性,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不幸的人们” ,指贫苦农民、贫民、下层知识分子、劳动妇女等广病苦” ,既是物质的“病苦” ,更主要的是精神的“病苦”:国民劣根性、封建思想等。通过“揭出病苦” ,使人们惊醒起来进行“疗救”:改造国民性,清除封建思想的毒害,进行有效的抗争。 阿 Q 正传是体现鲁迅创作思想的代表作。鲁迅对阿 Q 的态

4、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怜他不幸的生活遭遇,恼怒他有着精神胜利法等国民劣根性而不起来抗争。(二)阿 Q 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 (鲁迅:鲁迅:俄文俄文译本阿译本阿 Q 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 )阿 Q 是一个贫苦农民,无房无地,寄居在土谷祠内,以帮人做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氏也没有,受尽压迫、剥削、欺凌,生活十分悲惨。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里,阿 Q 被地主赵太爷掠夺去了一切,被断绝了在未庄的生计。但是,阿 Q 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和反抗。 阿 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在现实生活中

5、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第二章“优胜记略”对精神胜利法作了生动的描写:第一是妄自尊大,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起来;第二是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被假洋鬼子打后,以调笑、侮辱小尼姑来忘却自己受到的伤害,轻松得飘飘欲飞;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他因头上的癞疮疤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但又说别人还“不配” ,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并非平常的癞头疮,别人还“不配”有;第五是健忘,很快会忘却伤害而高兴起来,甚至在被打之后反而似乎完结了一件事而轻松起来。精

6、神胜利法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使阿 Q 不能认识自己在现实中的悲惨地位和处境,觉醒起来进行抗争。此外,阿 Q 还有主观、狭隘保守、狡猾等性格特点,以及排斥异端、重视男女之大防、深恶造反等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总之,阿 Q 是一个具有许多劣根性的落后农民。 作者在小说的后半部,把阿 Q 放在革命中表现。当辛亥革命起来时,阿 Q 也“神往”于革命了,并且还有在大街上高喊“造反”和投革命党的行动。他在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 ,既表现出农民的自发的革命要求:报复压迫者,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又是和狭隘报复、享受、取压迫者而代之等落后农民的私欲和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

7、醒。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所谓革命政府作为抢劫犯而送上“大团圆”之路。 阿 Q 形象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第一,他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只属于落后农民,它是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劣根性。因此阿 Q 形象对中国人都有针砭意义,它惊醒国人起来改造这落后麻木的国民劣根性。第二,阿 Q 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提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的觉悟的重要性,并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农民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还处于不觉悟状态。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向封建势力妥协,阿 Q 要投革命而无门可人,被混入

8、革命的封建势力枪毙。这是阿 Q 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三)阿 Q 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这一要点是属于上述要点的一个部分,故上文已有涉及,应参看。为避免重复,本要点只对上文作补充及概括性说明。 1阿 Q 的“革命” ,说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2阿 Q 的“革命” ,是由他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曾经有人认为阿 Q 要做革命党“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 ,否认阿 Q 革命的可能性。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 Q 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 Q 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

9、个。 ” (华华盖集续编盖集续编阿阿 Q 正传的成因正传的成因 )像阿 Q 这样的贫苦农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在革命起来时,是必然要求革命的。这是鲁迅对阿 Q 性格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把握。 3阿 Q 的“革命” ,是阿 Q 性格的发展,从虚妄的精神胜利转为要求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实现物质欲求的实际的胜利,这是一种农民的自发革命要求。 4阿 Q 的“革命”观,又是和落后农民的私欲及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要报复压迫者赵太爷等,同时也要报复同属贫苦农民的小 D、王胡等;他要实现物质欲求,和他要取赵太爷而代之的思想紧紧联系。他并没有真正觉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 5阿 Q 的“大团圆

10、”结局,在偶然性中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农民阿 Q 处于不觉悟状态;因为辛亥革命和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和封建势力处于对立面的农民阿 Q 被诬指为抢匪而被枪毙,就并不奇怪了。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四) 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作品并没有对辛亥革命展开正面描写,只是作为阿 Q 悲剧命运的背景予以侧面勾勒,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作品写到,革命党进了县城,但没有什么变动,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 ,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在未庄,假洋

11、鬼子成了革命的风云人物,还介绍赵秀才大爷也参加了革命党,一起到静修庵去,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闹了一通砸龙牌“革命” ,还顺手牵羊偷走了一只宣德炉。 2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农民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贫苦农民阿 Q 还处于严重不觉悟的状态,但他要求革命,却又无处可投奔,去找假洋鬼子,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最后,赵太爷家诬告阿 Q 是抢匪,把总老爷要显示自己做革命党人的政绩,阿 Q 被辛亥革命后的所谓革命政府送上法场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这是农民阿 Q 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五) 阿 Q 正传的艺术特色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

12、农村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里,地主赵太爷是土皇帝,对农民阿 Q、小D 等进行着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榨取。小说突出描写这个土皇帝的专制淫威和贪婪无耻。阿Q 只是因为向赵家的仆妇吴妈求爱,被地保训斥为“简直是造反” ,被掠夺了一切,村子里再也没有人找阿 Q 做工,在未庄的生计被全部断绝。小说还描写了未庄的民情风习、世态人情。赵太爷打了阿 Q,未庄舆论是错在阿 Q,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从此大家仿佛格外尊敬阿Q,因为阿 Q 是被名人赵太爷打了。这些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根深蒂固,封建等级观念和正统思想,已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这是产生阿 Q 性格的典型环境,是造成阿 Q

13、 悲剧的典型环境。阿 Q 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有高度 2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黑线条勾描物象,不用颜色表现。文学的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勾勒艺术形象。这就要求作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鲁迅的白描手法就能如此传神。以个性化的语言为例,阿 Q 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就使阿 Q 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得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表现。赵太爷的“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14、两句话,也写尽了赵太爷的淫威;而他在辛亥革命风暴中的一声“老 Q , ,又把这个土皇帝对革命的恐惧心理和狡诈性格,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以细节而言,阿 Q 的画圆圈,就把阿 Q 的糊涂、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决定他生死的在供状上画花押,但他却为圈画得不圆而羞愧、懊恼,但后来又以“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而释然,真是糊涂麻木到极点,表现阿 Q 并没有鬓正地觉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这样的细节在作品中是非常多的。 3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小说开头

15、关于作品的名目、阿 Q 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 “正名说” 、旧社会所谓“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一方面又写出了阿 Q 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另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 Q 的麻木、糊涂、健忘,而且抨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总之,作者那些灰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的典型性,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4卓越的语言艺术。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

16、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其次,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 、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 、 “斯亦不足畏也矣”等等,不仅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而且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例。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 Q” 、 “浅闺”以及“田家乐” 、 “大团圆” ,和关于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 Q 的那段描写等等。第四,是小说使用了不少口语,如“儿子打老子” 、 “放倒头就睡”等,一讲出去人家就懂。最后, 阿 Q 正传中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练等特色。 (六)阿 Q 形象接受史 阿 Q 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阿 Q 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