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30680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第13课【光度学与色度学】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光度学和色度学基础辐射度学通过电过电 磁光谱谱来处处理辐辐射能的测测量。辐辐射度学主要研究频频率为为31011 31016Hz的光辐辐射, 对应对应 于0.011000m微米的波长长。波段范围围包括红红外、可见见光、紫外线线。 研究电磁波辐射的测试、计量和计算 的学科称为“辐射度学”光度学 与辐辐射度学类类似,但它只处处理人眼可感知的光 ,即可见见光,波长长范围为围为 380780nm(纳纳米)。 波长长450nm对应对应 于蓝蓝色,540nm对应对应 于绿绿色, 659nm对应对应 于红红色。研究可见光的测试、计量和计算称为“ 光度学” 立体角的定义义:一个任意形状的封闭闭 锥锥面所

2、包含的空间间称 为为立体角,用表示 。以锥体顶点为 球心,任意r为半径 作一球面,此锥体 在球面上的截面为S ,则立体角表示为5-1 辐射量和光学量及其单位可见光的描述:辐射量(纯物理现像)和光学量(视觉 感 受)可见光是波长在3.810-77.810-7米范围内的电磁辐 射,描述电磁辐射的物理量,即辐射量,也可用来描述可 见光;可见光是能对人的视觉形成刺激并能被人感受的电 磁辐射,因而人们很自然地用视觉受到刺激的程度(引起 的心理反应),即视觉感受来量度可见光。按这种视觉响 应原则建立的表征可见光的量称作光学量。 由此可见,可见光是可以用辐射量和光学量这两种量值系 统来度量的。把可见光做为纯

3、物理现像来研究时,应采用 辐射量量值系统;而研究与人的视觉有关问题时,采用光 学量量值系统可能更方便。 、辐辐射量 0.辐射能 1.辐通量 2.辐出度 3.辐照度 4.辐强度 5.辐亮度5-1 辐射量和光学量及其单位1. 二、光学量2. 1.光通量【流明】 3. 2.光出射度 4. 3.光照度【勒克斯】 4.发光强度【坎德拉】 5.光亮度除“辐射能”以外,其他一一对应。 辐射强度: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通量。给定方向 上取立体角d,在d范围内的辐射通量为de。把 de与d之比称为辐射体在该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发光强度:与辐射强度相对应。它表示在指定方向上光 源发光的强弱,即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

4、通量重要常识(1)发发光强度: 发发光强度的单单位为为坎德拉(cd)。1979年第十六届国 际计际计 量大会对发对发 光强度的单单位坎德拉作了明确的规规定:“ 一个光源发发出频频率为为5401012HZ (赫兹兹)的单单色光,在 一定方向的辐辐射强度为为1/683 W/sr,则则此光源在该该方向 上的发发光强度为为1坎德拉”。发发光强度是光学基本量,是 国际单际单 位制中七个基本量之一。 (2)流明: 从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可以导出光通量的单位流明: 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匀强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出 的光通量为1流明。 (3)常见发见发 光表面的光亮度值值(表5-1)5-1 辐射量和光学量及

5、其单位三、光学量和辐射量两种量值系统间的关系 (一)光谱谱光效率函数-视见视见 函数1、人的视觉特性:输入(辐射量)输出(光学量)就其实质而言,人眼就是一种可见光探测器,其输入 为用辐射量度量的可见光辐射,而输出为用光学量表示的 光感受。所以,光学量和辐射量间的关系决定于人的视觉 特性(一)光谱谱光效率函数-视见视见 函数2、光谱光效率函数:人的视觉对不同波长光响应的灵敏度是波长的函数。实验表明,具有相同辐通量而波长不同的可见光分别作用于人眼 ,人所感受的明亮程度将有所不同,这表明人的视觉对不同波长光有 不同的灵敏度。 人对不同波长而辐通量相同的光响应的灵敏度是波 长的函数,称之为光谱光效率函

6、数。也叫视见函数(视感程度)实验表明,观察场明暗不同时,光谱光效率函数亦稍有不同。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根据多组测试实验结果,分别于1924年和 1951年确定并正式推荐两种光谱光效率函数: 明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 暗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光谱光效率函数人的视觉对不 同波长光响应 的灵敏度是波 长的函数。(二)光学量和辐射量间的关系光谱量(微分形式)d内 积分量(积分形式)可见光范围内 注意: 1)明视条件和暗视条件 2)其他对应 量之间有相同的关系 3)光学量辐射量:对同等大小的辐射量因波长不同,视 觉感受不同 4)光功当量:明视觉视觉 、暗视觉 5)名称、定义(物理意义)式、单位 6)各种辐

7、射量和光学量代表符号中的下标e和v,在不致混 淆的情况下,可以不必标出,例如,发光强度Iv 和光照 度Ev可分别写做I、E等。 5-2 光传播过程中光学量的变化规律一、点光源在有限距离的表面上形成的照度照度平方反比定律: 点光源在被照表面上 形成的照度与被照面 到光源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照度余弦定律 :当光源到被照明表面的距离不变时,角为零 时,照度值最大。随着角的不断增大,照度值将变小。即被照明表面处的照度与光线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 二、面光源在距离为为r的表面上形成的照度 三、单单一介质质元光管内光亮度的传递传递 四、光束经经界面反射和折射后的亮度五、余弦辐辐射体 特点1发发光强度空间间分

8、布特点:发发光强度空间间分布 为为余弦分布2光亮度空间间分布特点:在各方向的光亮度相 同五、余弦辐辐射体 余弦辐射体可能是自发光面,如绝 对黑体、平面灯丝钨 灯等;也可能是 透射或反射体。受光照射经透射或反射 形成的余弦辐射体,称做漫透射体和漫 反射面。乳白玻璃是漫透射体,其经光 照射后透射光强度分布如图58a所示 ;硫酸钡涂层表面是典型的漫反射面。 一、轴轴上像点的光照度讨论讨论 : 光学系统统孔径越大,像面照度越大 系统统放大倍率越小,像面照度越大(若大, 为为了保证证像面足够够的像面照度,更要求照明好, U要大)5-3 成像系统像面的光照度轴外点的光照度随视场角的增大而显著下降。 二、轴

9、外像点的光照度反射损失:光学零件与空气接触面能量损失 吸收损失:在空气中的吸收在光学零件中的吸收反射面不完全反射的损失:镀膜三、光通过光学系统时能量的损失四 、光学系统的总透射比一、颜颜色的分类类1、颜色:颜色是不同波长可见光辐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 后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所以,颜色是一种和物理、生理及 心理学有关的复杂现像。 2、非彩色和彩色:颜色可分为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系指白色、黑色及白与黑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所构 成的颜色系列。 彩色是指白黑非彩色系列以外的所有颜色。如各种光谱色 均为彩色。5-4 色度学概述一、颜颜色的分类类3、物理机制:根据颜颜色形成的物理机制的不同,颜颜色又有光

10、源色、 物体色及荧荧光色之分。自发发光形成的颜颜色,一般称之为为光源色;自身不发发光,凭借其它光源照明,通过过反射或透射而 形成的颜颜色,称之为为物体色;物体受光照射激发发所产产生的荧荧光及反射或透射光共同 形成的颜颜色,称之为为荧荧光色。 二、颜色的表观特征颜色有三种表观特征,即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彩色必须具备上述三个特征,特征参数的不同,标示着 颜色间的差别。 非彩色只有明度值的差别,没有色调区分,饱和度均等 于0三、颜颜色混合的两种方式三、颜颜色混合的两种方式色光的混合始于牛顿,红光加绿光产生黄光,红橙黄绿 青蓝紫七色相加合成白光。彩色电视 机制造中利用红、 绿、蓝作为“三基色”,显示

11、出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色彩 。色光混合的原理在舞台灯光、布景、夜景灯光、现代广 告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色光混合:色光混合是 不同颜色光的直接混合。混 合色光为参加混合各色光之 和,又称之为加混色。三、颜颜色混合的两种方式2、色料混合:色料是对光有 强烈选择吸收的物质,在 白光照明下呈现一定的颜 色。色料混合是从白光中 去除某些色光,从而形成 新的颜色,又称之为减混 色。绘画是用颜料来表现光。颜料本身不能产生光,它只是一种在一定 光照下的显色物质。无论是透明色彩的调和或是直接混和颜料,对 于光而言,都是在做减法,其原理和加光混合法并非无缘,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只 不过在光亮的程度上是方向相反的。

12、 四、三原色1、红、绿、兰三种颜色以不同的量值(有的可能为负 值)相混合,可以匹配任何颜色。红、绿、兰不是唯一 的能匹配所有颜色的三种颜色。三种颜色,只要其中的 每一种都不能用其它两种混合产生出来,就可以用它们 匹配所有颜色。 2、能够匹配所有颜色的三种颜色,称做三原色。人们通 常选用红(R)、绿(G)、兰(B)做为三原色,其原 因可能是:用不同量的红、绿、兰三种颜色直接混合, 几乎可得到经常使用的所有颜色; 红、绿、兰三种颜色 恰与人的视网膜上红视锥 、绿视锥 和兰视锥细 胞所敏感 的颜色相一致。五、三刺激值值在颜色匹配中,以一定数量的三原色完 成某种颜色的匹配。匹配某种颜色所需 的三原色的

13、量称做该颜色的三刺激值。 颜色方程中的R、G、B 就是三刺激值 。六、颜颜色相加原理设设两颜颜色方程为为 (C1)=R1 (R)+G1 (G)+B1 (B) (C2)=R2 (R)+G2 (G)+B2 (B) 两种颜颜色混合形成的混合色(C)为为 (C)=(C1)+(C2) =R1(R)+G1(G)+B1(B)+R2(R)+G2(G)+B2(B) =(R1+R2)(R)+(G1+G2)(G)+(B1+B2)(B) 颜颜色(C)的三刺激值值R、G、B为为 R=R1+R2;G=G1+G2;B=B1+B2 表明:混合色的三刺激值为值为 各组组成色相应应三刺激值值之和。七、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国际际照明委员员会 (CIE) 规规定的颜颜色测测量原理、基本数据 和计计算方法,称做CIE标标准色度学系统统。核心内容:CIE 标标准色度学的核心内容是用三刺激值值及其派生参数来表 示颜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