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见过溥仪,含笑而崩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663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5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绪见过溥仪,含笑而崩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光绪见过溥仪,含笑而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绪见过溥仪,含笑而崩(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一些电视剧中, 我们经常可以 看到对尚方宝剑的描写,比如 包青天 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 在中国 历史上真的有尚方宝剑存在吗? 这个 问题要从我国的秦汉时期说起。 “ 尚方”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刀剑兵 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已有之,汉负 盛名。 由于 “ 尚方”所制的宝剑,锋锐无 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 “ 斩马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法, 由于尚方制 剑只能由皇室使用, 所以这种宝剑从 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皇权和特权。 “ 尚方宝剑”的称谓源于西汉成帝 时,据 汉书 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 朱云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 尚方斩马 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 结果朱云不但没有得到 “

2、 尚方宝剑”,反 而差点丢了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 “ 折槛朱云”的故事。在汉以后的几个 朝代中,用 “ 尚方宝剑”诛杀奸臣贼子仍 然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望。 以尚方剑为名,象征专断权力,并 有隆重的授剑仪式开始于元代。 据 宋 史记载,在忽必烈时,道士张留孙以神 道治愈了皇后的病, “ 帝后大悦,命尚方 铸宝剑以赐”。 此时的 “ 尚方宝剑”虽有专断权力的象征,但还没有被用于政务 和军事。 建立尚方宝剑制度, 并赋予以专 断、专杀和便宜行事的权力,开始于明 朝万历。据 明史记载,万历20年,宁夏 叛乱,万历皇帝先后赐总督魏学曾、巡 抚叶梦熊尚方剑督战,结果战胜。 自此 赐尚方剑,授予

3、专断、专杀和便宜行事 权力做法开始逐渐频繁起来。 直至崇 祯17年,李自成进军山西时,崇祯帝还 演出了一场赐尚方剑的闹剧。 “ 尚方宝剑”反映的是一种人治观 念。纵观历史,在汉唐盛世,政治清明时 期, “ 尚方宝剑”只是人民思想中的象征 物,在明朝中后期,它才成为现实中的 一种制度。 真实的包青天生活在宋朝, 是不可能有 “ 尚方宝剑”的。 大连日报科举时代, 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 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 “ 独占 鳌头”。 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 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 另一 种传说, 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 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 是海龙王的三太子, 因

4、偷吃了玉皇大 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 总之, 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 上古时代, 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 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 其中的一种便 是鳌。 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 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 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 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 “ 金殿传胪” 大典、 “ 探花宴”上出尽风头。 明清时的 “ 金殿传胪”,一般于殿 试后两天举行。 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 召见新科进士, 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 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 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 毕集于金 銮殿丹墀下。 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

5、毕, 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 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 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 由多个侍卫接力高 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 其中一甲 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 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 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 向皇帝叩拜 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 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 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 下迎接殿试榜。 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 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 位置, 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 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 这就是 “ 独占鳌头”的由来。 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 北江诗 话有载: “ 传胪毕,

6、赞礼官引东班状元, 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 榜。 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 石正中镌刻有升龙及巨鳌以此称 独占鳌头。 ” 独占鳌头也就成了状元的代名 词,频频出现在诗词戏曲中,如宋代 叶适 蔡尚书挽词: “ 总角都鳌头,老生甘伏膺。 ”元代杂剧 陈州粜米楔 子: “ 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 名。 ”明朝沈受先 三元记: “ 胸中星 斗敛,笔底云烟染,看春闱鳌头许谁 先占? ”北京晚报史记 最解密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责任编辑:傅停停电话:898800896A1926年国共合作,毛泽东来到广州,代表中 共参加国民政府的工作, 被任命为代理宣传部 长。 广州政府为他

7、配备了警卫人员和一辆老式 的软篷轿车。这应该是毛泽东的第一辆座驾,虽 然他使用这辆车的时间很短, 总共大概只有两 三个月。 1945年初, 随着中美联军打通中印公路和 滇缅公路, 美国的援华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进 入中国。延安的八路军也得到了不少军用物资, 包括少量的美制卡车和维利斯军用吉普车。 中 央办公厅便给在延安的党政军领导人配备了吉 普车。 毛泽东分到的是一辆由美国福特公司 1944年生产的4缸吉普,2.2升,功率为36.8千瓦, 3挡变速器,最高时速102公里,4座,整车重约1 吨。 身材高大的毛泽东上下这辆福特吉普车颇 有些不便, 以至于有一次他对办公厅的同志开 玩笑说,是不是能替他

8、换一辆十轮大卡车?毛泽 东就是坐着这辆吉普车到简易的延安机场,第 一次坐美军顾问团的道格拉斯DC3军用飞机 赴重庆,与蒋介石商讨国共合作大计,也是乘坐 这辆美制吉普车,从河北的西柏坡移驻北平。在 进入北平前, 毛泽东和朱德等还乘坐吉普车在 西苑机场检阅了参加平津战役的解放军坦克部 队,并留下了一张流传甚广的新闻照片。 1949年的12月21日是苏联元首斯大林70岁 诞辰。为了向斯大林祝寿,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国 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 受到了苏联方面隆重 热情的欢迎接待。 在毛泽东即将离开莫斯科的 前夕, 斯大林向他赠送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贵重 礼物一辆斯大林亲自下令为毛泽东特制的 吉斯115高级小轿

9、车。 吉斯115是装甲防弹保险 车, 底部和车身装有厚厚的装甲, 整车重达7.2 吨, 沉重的防弹车窗玻璃必须借助液压系统才 能升降。 轮胎为双层结构, 即使被机枪子弹击 穿,还能行使50公里,车内驾驶座后还有一道可 升降的防弹隔音玻璃。毛泽东一直到去世,都乘 坐斯大林赠送的吉斯115。 毛泽东坐车很特别。 他从来不坐别人的 车, 却极愿意别人来挤他的车。 周恩来、 陈 毅、 贺龙等领导同志都深知毛泽东的这个癖 好, 只要有机会, 就会去挤毛泽东的车。 1959 年建国10周年大庆时, 苏联代表团前来祝贺, 赫鲁晓夫在听说了毛泽东的这一癖好后, 欣然 与刘少奇、 周恩来加上秘书和保卫人员一共7

10、 个人与毛泽东挤坐在吉斯115里面, 一起到人 民大会堂参加国宴。人民政协报毛泽东的座驾解密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 “ 独占鳌头”?中国古代真的有 “ 尚方宝剑”吗?溥仪有没有见过光绪?光绪34年10月20日, 当时不过两岁零九 个月的溥仪由摄政王抱进宫内, 当晚见到了 慈禧,在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讲到了当时的 情况。 我曾问心理学家,这么小的孩子,能记 事吗? 人家告诉我: “ 不到三岁的小孩如受到 意外刺激,就可能留下深刻印象。 ” 慈禧想抱一下溥仪,没想到溥仪被吓得 嚎啕大哭,怎么劝都不行。一般病重的人最怕 小孩哭,认为不吉利,慈禧非常不痛快。就说: “ 这小孩真别扭,抱他一边玩儿去吧。 ”

11、 光绪34年10月21日晚6点33分,光绪在中 南海瀛台涵元殿突然驾崩。 溥仪在光绪死前 见没见过他,史学界众说不一。溥仪也算是光绪的过继子,据说溥仪接 旨以后,很快便被抱去见了光绪,可溥仪对此 事没任何印象。 但老太监信修明的日记里有 一个很具体的记载, 溥仪向光绪请过安后, “ 光绪爷张开口直乐,含笑而崩”。“ 信神仙”的绝活信修明是个什么人物呢? 他是宫里威信 非常高的一位老太监,在几个宫内当过首领, 平时在宫里一身道袍打扮,人称 “ 信神仙”。 据说慈禧听到后,叫他来问话,慈禧说: 大家都叫你 “ 信神仙”,你来猜猜我左手有东 西还是右手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 没想到,信修明非常坦然

12、。 孙耀庭先生 (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编者注)曾跟我 说,信修明虽然低调,但学识渊博。 他知道一 般人右手拿东西,慈禧肯定给调个儿了,而她 拿的,一定是她腰里拴的那块玉坠。他装作思 考一番,才说: “ 老佛爷,您左手有物,是块玉 坠。 ”慈禧吓了一跳。 从那以后,信修明在宫中无人不知,他非 常勤奋,每天记日记,解放前后出版社找过信 修明,想出版他的日记,信老爷子说行啊,但 一个字不能改,这事最终没成。 孙耀庭老先生曾经跟信修明借过日记, 但很快被要回去了,孙先生称其 “ 真实可信”。以讹传讹的 “ 快完了”光绪和慈禧死后一个月,1908年12月2 日,溥仪正式登基。 按清朝规矩,在太和

13、殿举 行登基典礼,此前还有一道小仪式,先在中和 殿接受侍卫大臣朝拜,之后抬往太和殿,接受 文武百官的朝贺。在接受朝贺的时候,侍卫大臣不能站在正中间,而是位列两旁。 登基大典正式举行时,溥仪又是放声大 哭。在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说他是被奏乐声 吓哭的,但 我的前半生(全本)中又否认是被 奏乐吓哭, 说“ 国丧期, 丹陛大乐只设而不 奏”。 溥仪当时才两岁零十个月,这么细微的 情节怎么都能记清楚呢?1956年,香港记者潘 际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了溥仪, 也问了 这个问题, 当时溥仪的回答是: “ 我确实是被 奏乐声吓哭的。 ” 摄政王载沣忙劝溥仪说: “ 别哭了, 别哭 了,快完了,快完了。”这

14、话众所周知, 我的前 半生中也这么写的。但几年前我采访溥仪的 二妹的时候, 她说她的父亲从来就不承认说 过这话,而且提起来就一肚子气。溥仪的父亲 说,他当时明明哄溥仪说的是 “ 快好了,快好 了”。 怎么成了 “ 快完了”呢?宫内乱鼓掌要砍头慈禧出殡时,溥仪又发生了第三次大哭。 在清朝,民间与皇宫出殡前都有个规矩, 就是起殡时,有人 “ 啪”地摔盆,大伙儿就要嚎 丧,宫内文词好听点,叫 “ 举哀”。 一次我去孙耀庭先生那儿聊天,看见电 视里大伙儿鼓掌的镜头,孙老先生说,这要搁 清朝得掉脑袋。 在宫里,巴掌可是拍不得的, 因为习惯跟现在截然相反, 现在鼓掌表示高 兴,那时只有皇上、皇后这类大人物

15、死才能鼓 掌,这一鼓掌,就说明要举哀了。 慈禧出殡时,一般是由总管的大臣来起 号, “ 举哀”这么一喊,然后 “ 啪啪啪”三声巴掌 一响,送殡的文武百官就一起哭出声来。没想到,溥仪也大哭起来,是给吓哭的。 外面人评 论说溥仪天生胆儿小,孙耀庭先生也这么说。努尔哈赤与祖宗杆子清朝皇帝最重要的一个事就是祭祀。 宫 外天坛、地坛等祭祀就不说了,单说宫里鲜为 人知的祭祀。 1995年,我陪孙耀庭先生重游故宫,走到 三大殿时,看到一个大石墩,中间有个大窟窿 眼,一个小孩脚踹在石墩上。 老太监跟我说: 这要搁前清,脑袋就掉了。 这石头墩子故事大了,是清朝的祖宗杆 子,又叫巴拉杆子。 孙耀庭说,他曾亲眼见一

16、 个刚进府的小太监从巴拉杆子影儿上踩过去 了,结果挨了板子。 老太监说,当年努尔哈赤一次兵败,无路 可走,看见一个草垛,就藏了进去,追兵到时, 正要搜草堆,刚巧一只乌鸦落在上面,一个当 官的说: “ 别搜了,乌鸦底下肯定没人。 ”努尔 哈赤躲过一劫,为报答救命之恩,下令在宫内 和各王府必须用石头墩子竖起一个高杆来, 杆上绑个盒儿,里面放肉喂乌鸦。 刚开始,我以为是传说,后来载涛夫人跟 我说:这个何止是传说呀,涛七爷生前写过文 史资料,我给你找找看。 果然,后来找到了这 个资料,记载非常清楚。宫内和各王府必须竖 祖宗杆子,且有明文规定,必须竖在王府东南 角,或神殿东南角,杆子必须两丈长,顶儿必 须是尖的。 盒儿也有规定,用锡包着木头。 此 外,长杆不准涂任何的漆。( 贾英华) 贾英华 著名晚清研究学者,代表作品有 末代皇 帝的后半生、 末代皇弟溥杰等。 北京晨报光绪见过溥仪,含笑而崩?溥仪登基时才刚刚3岁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