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659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60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政治的理性与非理性(III)(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主政治的理性與非理性 (III)江宜樺*一、 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民主或民主政治 (democracy)是現代社會最常使用的字彙之一,但是它的意義與內涵卻極為分歧。有人認為民主就是多數決 ,是少數服從多數 。有人認為民主不一定是多數決,而是各種意見和利益的協調溝通 ,民主要求大家各讓一步,彼此妥協 。有人認為民主政治是人民當家作主 ,公共政策必須落實人民的意志。有人則認為人民的意志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民主事實上只是不同黨派競逐政治權力的遊戲規則。另外,還有些人強調民主就是選舉 ,沒有選舉投票的社會不是民主社會。但也有些人從來不在意選舉權,因為他們相信真正能帶來社會經濟繁榮的政府才是民主政府,

2、太多的競選活動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並不是好的民主政治。諸如此類的想法還有很多,它們彼此之間可能環環相扣(如民主就是選舉與民主就是政黨政治 ) ,但也可能矛盾衝突(如政黨政治與全民政府 ) 。為了正本清源,我們可以考慮從民主政治的字義與淵源著手分析,從而釐清當前各執一詞的紛擾。然而不幸的是,民主政治的字源分析不僅未能幫我們釐清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疑惑。 民主政治基本上是一個外來語,它最早出現於西元前五、六世紀的希臘半島,當時以雅典(Athen)為首的一些城邦採取了一種由平民大眾統治的政府形態,有別於由君主或少數貴族統治的形態,這種平民政府稱為民主政治 (demokratia) ,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濫

3、觴。可是我們必須強調,古希臘式的民主跟我們今天一般所講的民主存在許多重大的差別。首先,它*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jiangms.cc.ntu.edu.tw。2們能夠參與政治活動的人口在整個城邦中所佔的比例很少,因為婦女及奴隸都沒有參政權,而奴隸的人數遠多於自由公民。其次,由於城邦規模比現代國家小很多,所以它們的公民可以直接出席公民大會,議決所有重要政策,而今天的民主國家則因幅員廣大,必然採取代議制度。第三,古希臘民主制度中,除了公民大會容許城邦公民直接參與外,其他許多重要行政職務也都是用抽籤、輪流的方式決定人選,而不是以選舉方式為之。選舉有利於名門望族及才幹卓越之士,基本上被他們視為帶有貴

4、族政治的色彩,所以除非必要(如選舉軍事將領) ,他們不採取選舉。同時,由於大部分職位都是以抽籤輪流方式決定,所以每個公民都有擔任法官及政府官員的機會,甚至可能輪到自己出任最高統治者,這種機會不是現代一般公民所能想像的。從字源學來看,demokratia是由demos(平民)及kratia(統治)兩個字詞所構成,合起來的意思是平民的統治 (rule by the people) 。我們今天的民主政治強調人民當家做主或主權在民 ,當然與希臘民主政治的字詞涵義有關。可是希臘民主政治中的demos往好的方面想,固然可以泛指所有城邦公民;往壞的方面想,卻是平民、窮人、乃至暴民的意思。民主制度在希臘的文化

5、脈絡裏主要指涉多數人的統治 (the rule by the many) ,相對於君主制度的一人統治與貴族制度的少數人統治 。城邦中的大多數人出身背景既不顯赫,財產也相對地少,他們的利益經常與名門望族衝突,所以當他們掌握統治權時,就是寡頭貴族擔心害怕的時刻。對於這種政治組織形態,有人讚不絕口,也有人深惡痛絕。前者可以舉雅典著名的領袖培里克里斯(Pericles)為例,他在一篇國殤演說詞中說:我們的政體名副其實為民主政體,因為統治權屬於大多數人而非屬於少數人。在私人爭端中,我們的法律保証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然而個人的優秀德性,並不因此遭到抹殺。當一個公民的某項才能特別傑出,他將被優先考慮擔任公職

6、。這並非特權,而是美德的報酬。貧窮亦不構成阻礙,一個人不論其地位如何卑微,總能奉獻其一己之力於國家。雅典的公民並不因私人事業而忽視公共事務,因為連我們的商人對政治都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只有我們雅典人視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為無用之人,雖然他們並非有害。在雅典,政策雖然由少數人制定,但是我們3全體人民乃是最終的裁定者。我們認為討論並不會阻礙行動與效率,而是欠缺知識才會,而知識只能藉行動前的討論才能獲得。當別人因無知而勇猛,因反省而躊躇不前,我們卻因決策前的深思熟慮而行動果敢 (呂亞力、吳乃德,2000:15-17) 。培里克里斯盛讚雅典民主政治的偉大,因為這種制度體現了自由、平等、法治、以及積極參與

7、公共事務等精神。可是在當時的大哲人柏拉圖 (Plato) 的眼中,卻也正是由於具備這些特質,所以民主政治才是一種糟糕透頂、只比暴君統治略勝一籌的政治形式。他在理想國 (The Republic)一書中如此形容民主政治:在這種國家裡,如果你有資格掌權,你也完全可以不去掌權;如果你不願意服從命令,你也完全可以不服從,沒有什麼勉強你的。別人在作戰,你可以不上戰場;別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歡,你也可以要求戰爭;如果有什麼法令禁止你得到行政的或審判的職位,只要機緣湊巧,你也一樣可以得到他們。其次,這種制度是寬容的,它對我們那些瑣碎的要求是不屑一顧的,對我們建立理想國家時所宣佈的莊嚴原則是蔑視的。我們說過天

8、份極高的人,除非從小就在一個好的環境裡遊戲、學習,並且受到好的教養,否則是不能成長為一個善人的。民主制度以輕薄浮躁的態度踐踏所有這些理想,完全不問一個人原來是幹什麼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轉而從政時宣稱自己對人民一片忠心赤誠,就能得到尊敬和榮譽。這些以及類似的特點就是民主制度的特徵。這看來是一種討人喜歡的、沒人統治而又多采多姿的政體。這種政體不加區別地把一種平等給予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平等(Plato,1994:332-333) 。柏拉圖之所以厭惡民主政治,當然與他的哲學信仰有關。他相信人類生來理智能力有高下之別,理智較高者可以透過辯証法的訓練掌握真理,資質平庸的人只會有各種意見,看不到真

9、理。他認為智慧高人一等者應該領導智慧較差者,這不僅符合自然之道,也是最能促進城邦整體福祉的安排。民主政治蔑視真理,盲從於社會主流意見;拒絕讓擁有聰明智慧與政治知識的人治國,硬要把統治權交給平庸大眾輪流行使,其結果當然只會使城邦分崩離析,正義蕩然無存。事實上,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圖並不是唯一公然批評民主政治的人。繼柏拉圖而起的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同樣對民主政治語多保留。他曾將4政體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全體利益為依歸的正當政體,一類是以統治者利益為依歸的偏差政體。民主政治勉強可算是偏差政體中比較像樣的一種(略勝於暴君制及寡頭制) ,但保證是正當政體中最差的一種(比不上君主制及貴

10、族制) ,因為它並不特別鼓勵德行的培養,只以人數多寡定是非。我們今天常說民主政體是所有政體中最不壞的一種,以此作為辯護民主政治的理由,在某個意義上,倒是被亞里斯多德不幸而言中。在希臘城邦時代結束後,民主政治消聲匿跡達兩千年之久。其間西方世界歷經羅馬帝國及中古封建制度的統治,主要的政治組織型態是各式各樣的君主制及政教二元制。古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原則 主權在民或人民統治 幾乎被所有思想家否定。雖然紀元前一、二世紀的羅馬共和,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北部的自治城邦(如佛羅倫斯及威尼斯) ,曾出現過某些接近民主原理的共和思想,但這些共和體制與思想只是曇花一現,既不能算是嚴格的民主政治,也不足以動搖君主制在

11、實際上與理論上所享有的鞏固地位(Skinner,1989) 。其後隨著現代君主專制及民族國家版圖的建立,古希臘民主或羅馬共和那種小國寡民式的直接民主更是無法重見天日。一直到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建國、以及法國大革命之後,新興的代議民主制度才逐漸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終至形成我們所熟悉的現代民主政治。現代民主政治的形成,當然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英國光榮革命雖然確定了國會擁有與君主分庭抗禮或甚至凌駕君主之上的政治權力,但是在形式上英國仍然是君主國,不是民主共和國。近代第一個民主國家必須等到 1776 年美國獨立之後才出現,因為這個新興國家不採立憲君主制,而是民主共和。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在獨立建國

12、之後以迄憲法制定期間,美國的開國諸賢並不認為他們所締造的新國家是一個民主國家,而偏好使用共和一詞。這是因為民主始終意味著全體公民直接參與,就像古希臘民主一樣。但是在一個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中,全體參與公民大會討論根本無法想像。因此美國憲法的起草者之一,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才會在著名的聯邦論 (The Federalist Papers)第十篇論文中寫道: 一個純粹民主的國家無力糾正黨爭的弊病。我所說的純粹民主國家是指一個由少數公民所組成的社會,這些人集合在一起親自管理政府事務。共和國的遠景則不同,它有糾正此種弊病的可能,我所說的共和國是指5代議政體 (Hamilton e

13、t al,2000:44) 。共和體制之所以能夠化解黨派衝突,原因就在它透過代議制度自全國民眾中選舉出最審思明辨的一群人,降低了平民直接參與所可能產生的騷亂與非理性鬥爭。同時,也由於代議制度使國家有效統治範圍可以大幅擴增,因此區域性的黨派不容易在全國層次結合成具有威脅性的力量。因此,當時美國政治人物所瞭解的美國是一個共和國而不是民主國,即使兩者都以主權在民為最高原則(Dahl,1956:10) 。其實,不管當時美國人自稱民主或共和,若以今天的標準衡量,都還不算真正的民主國家。這是因為在二十世紀之前,女性並沒有參政權,而成年男性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財產資格才能投票(更不用講黑奴存在的事實) 。不過一

14、般人似乎沒有用很嚴格的標準來討論這些時代上的限制,而籠統承認美國是現代第一個民主國家。譬如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計算人類歷史上民主國家數量的起伏時,就是援引下列兩個比較寬鬆的標準,來作為十九世紀民主國家的起碼要求: (1)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年男性擁有投票權; (2)最高行政權必須獲得民選議會過半數的支持,或者經由定期的普選產生。根據這兩項標準,美國大約從 1828 年開始稱得上是民主國家(Huntington,1991:14) 。事實上,當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在 1835 年出版美國的民主 (Democracy in America)時,他

15、已經毫不猶豫地描述這個新大陸國家為民主國:今天,人民主權原則已在美國取得人民可以想像到的一切實際進展。它並沒有像在其他國家那樣被虛捧而架空,它根據情況的需要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美國。人民以推選立法人員的辦法參與立法工作,以挑選行政人員的辦法參與執法工作,人民可以說是自己治理自己。人民之對美國的統治,猶如上帝之統治宇宙。人民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結果,凡事皆出自人民,並用於人民(Tocqueville,1991:63-64) 。在美國之後,陸陸續續有其他國家廢除了君主制度,賦予成年男子普選權,並建立一個向人民或議會負責的行政機關。根據杭亭頓的統計,在 1828 到 1926年之間,大約有三十幾個國家建立

16、了最低限度的全國性民主制度,他稱之為第一次民主化長波 。接著,在 192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與軍事政變的頻頻爆發,許多新成立的民主國紛紛恢復傳統的威權統治形式,或甚至發展成新型的極權主義政體。杭亭頓稱這種逆轉為第一次回潮 。6不過隨著二次大戰同盟國的勝利,民主國家的數量又迅速回升,德國、義大利、日本以及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都轉型為民主政體,因此在 1943 到 1962 年之間,我們看到了第二波民主化短波的發生,民主國家的數量再度攀升到五十幾個。隨後,民主運動的發展史又發生了一次逆流,在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有二十幾個國家因為政變而喪失了民主國家的資格。至於最近的發展,則是自 1974 年以來,許多威權統治國家又紛紛歷經民主轉型(包括台灣) ,再度呈現了民主政治發展的榮景(Huntington,1991:10-23) 。以上關於民主國家興衰的描述,我們引用的是杭亭頓的標準。但是如何衡量一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