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651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 理 学 报 2006, 38(4) : 56257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562 收稿日期: 2005 - 08 - 10通讯作者:陈作松, E - mail: zschen1971126. com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陈作松季 浏(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量表法进行了研究,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经常锻炼的高中学生比锻炼不足的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这一差异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情感成份和特殊生

2、活满意感上;一次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长期性的身体锻炼可以提高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小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的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加深,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倒“V” 型的曲线状;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中等锻炼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小锻炼量和大锻炼量的效果; (2)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人际关系、 人格等中介变量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关键词 身体锻炼,主观幸福感,高中学生,心理机制。分类号 B849; G8041 前言在锻炼心理学以往的研究中,似乎大多

3、数体育运动心理学家更加热衷于对身体锻炼与人类消极情绪和行为关系的研究,而很少关注幸福、 愉快等积极情绪的问题。事实上,锻炼心理学有必要去关注人 性中的积极面,致力于利用身体锻炼的手段去帮助普通人更健康、 更美好地生活。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它不仅可以评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1 。因此,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的原因,对进一步阐明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

4、 退学等2。目前,由于高考等原因,我国高中教育主要关注的还是学业目标和结果,对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比较忽视3 。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培养高中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雅克布逊(Ja2cobson)以特殊的运动锻炼方式(即渐进放松的方法)来干预焦虑的研究,虽然这仅是身体锻炼与表现负性情感的具体情绪的研究,但这一研究可以认为是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心理学 界对身体

5、锻炼对情绪的影响(特别是消极情感)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从那时起,人们也开始关注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总貌的研究, 1974年出现了一项身体锻炼与健康成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关系的研究4 。通过30多年来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4个方面5 ,第一,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通常都以表现情感的单一情绪状态进行研究,而且主要集中于身体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的作用5 ,有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了身体锻炼对消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这一观点6, 7。第二,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认知维度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而且基本集中在身体锻炼与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的一般生活满意感关系的研

6、究8, 9 。第三,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总貌的研究;较早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总貌关系是1974年Snyder和Spreitzer在一项针对健康成人的研究,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身 体锻炼之间具有某种关系,而女性比男性表现的更4期陈作松 等: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563 突出4 。从那时起,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文献中陆 续出现了这一领域的一些调查和实验研究。综观这 三个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人和一些特殊人群 上,身体锻炼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鲜为 人见,而且这些研究的结果尚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有: (1)仅以影响身体锻炼心理效益的因素,如锻炼 时间、 锻炼类型、

7、锻炼频率、 锻炼强度等变量各自对 主观幸福感或其组成成份的影响进行研究,很少考 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2)缺少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的控制,如(生活事件、 人口统计学变量等)。(3)对主观 幸福感概念缺乏统一认识,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 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等问题5 。第四,身体锻炼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在早期这一方面 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推测,有研究推断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可能是体育运动具有 一种本质性的欢乐所致10,而女性比男性表现的更 强烈,可能是由于女子较男子在体育活动中更富于 感情色彩、 更具有自我投入的倾向4 。也有研究者认

8、为可能是由于锻炼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社会支持的改善以及体育活动强化了 能力感和价值感,从而促使主观幸福感的提高10 。近年来,有学者对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 制进行了实证探索。如日本学者安永明智等人11 以老年人为对象,考察了身体锻炼习惯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自我健康感、 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 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不能直接影 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 健康感等中介变量间接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研究 还认为身体锻炼提高了社会支持、 增加了社会活动,改善了健康状态的自我良好评价,从而提高了主观 幸福感。虽然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

9、体锻炼 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该研 究没有控制生活事件以及与身体锻炼有密切关系且 又被广泛用于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其他指标。纵然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等因素是被广泛用于预测主观幸 福感的指标,但是人格特质、 应对方式等也是预测主 观幸福感有力的指标,因此,没有控制人格特质、 应 对方式等因素,仅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健康感等因 素来预测其关系,难以全面揭示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而且该研究将锻炼习惯定义 为“ 每周2次,持续锻炼2年 ”,并不考虑锻炼强度、 锻炼类型和一次锻炼的时间,由此测得身体锻炼习 惯与自我健康感、 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等变量的关系,并以身体锻炼与它们的

10、相关是否达到显著为 依据来判断身体锻炼是否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 这难以令人信服5 。因此,本文试图在理清主观幸 福感的预测指标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身体锻炼与主 观幸福感预测指标关系的研究,从而构建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理论模型。1. 2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 机制理论假设模型的提出1. 2. 1 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的研究 寻找主观幸 福感的预测指标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学者们主要兴趣之一。其预测指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带 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主观 幸福感与婚姻状况、 家庭收入、 健康、 教育背景等人 口统计学变量相关12 。随后,在探索有可能影

11、响幸福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因子并观察它们的联系时,研究者发现,生活事 件、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学概念确实与幸 福感存在预期的联系13 。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 到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等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14,研究者的注 意力开始转向人格、 自我概念等内部因素与主观幸 福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人格 特质、 自尊等高度相关。1. 2. 2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关系的研究 有关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的研究,大体可以分 成两类,一是前因的研究,即社会支持对参与、 坚持 和退出身体锻炼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参

12、与、 坚持和退出身体锻炼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父母的 支持15 。二是后果的研究,即身体锻炼对提高社会支持的作用研究,这类研究大体集中于身体锻炼对 人际关系改善的影响,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提高 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16, 17 。在探索身体锻炼与应激的关系中,许多研究发 现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应对应激的策略。这些研究大多将重点放在包括放松、 改善心境、 摆脱日常困扰 和提供心理转移等方面,研究表明,用身体锻炼来解 决忧虑情景的个体可以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 或心境得以改善,身体锻炼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 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18, 19。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身体锻炼在缓解应

13、 激中的一些迹象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 能力20, 21。目前,关于体育运动对人格是否存在影响的问564 心 理 学 报38卷题争议尚大,有一些研究认为体育运动不会影响人 格18 ,但也有研究支持了体育运动对人格特征有显 著影响的观点,如Tatterfield(1974)对同一年龄游泳 训练的男孩的人格特征进行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这些男孩的人格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外向、 情绪稳定,但依赖性增加。Whiting 等人(1965)对1113岁男游泳选手与不会游泳者 做比较,发现不会游泳者的人格更内向,而且更容易 神经过敏。Massie和Shephard(1976)年对

14、参加健身 课程的青年学员进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身体锻炼使人格的外向性有明显提升,神经质有减轻倾向的 观点。另外,这些结果在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 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22 。在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集 中在身体锻炼与自尊的研究,虽然只有一半的研究认为身体锻炼有助于整体自尊的提高,但是身体锻 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某一维度已得到 了许多研究的证实23 。通过上述对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关 系的分析,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 生活事件、 应对能力、 社会支持、 人格和自我概念被研究者们认为是预 测主观幸福感较可靠的指标;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 历程中,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预

15、测指标中的社会 支持(特别是人际关系)、 应对能力、 人格以及自我 概念(特别是身体自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提出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高中学生主 观幸福感,也可通过人际关系、 应对能力、 人格特征 和身体自尊等中介变量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 影响的心理机制理论假设模型(图1)。图1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理论假设模型2 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2. 1 研究目的造成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除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术语混乱外,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不够敏感也是重要原因24, 25。因此,要研究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首先需要

16、寻找一份有效的测量工具。虽然我国学者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但由于大多数的研究往往只是从认知、 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另外在量表的推广方面也存在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大部分研究是以老年人和大学生为被试修订或试用了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还尚未发现适合我国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量表26 。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份具有较高信度、 效度的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为进一步进行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2. 2 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建构对106名高中学生进行了有关主观幸福感问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12名高中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中共收集到有关的词汇237个,对这些词汇根据作者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理解和Diener等人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结构进行归类,根据归类整理的结果,结合对主观幸福感结构的研究文献的探讨,提出了我国高中学生主观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