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627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些家长到底图什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刘笠丽商报官方微信cdsb86612222商报官方微博新浪微博: 成都商报腾讯微博: 成都商报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04家有儿女让父母放心 从这里开始好读又读只推荐有口碑的好书WEEKEND“七七事变” 爆发后, 留学生们纷纷回 国。 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自不必说, 从欧洲 回来的留学生们, 除了共赴国难的情绪之 外, 还多了一重经济和旅途安全的考虑: 一 旦战争爆发, 航行极不安全, 邮船都有触雷 沉没的危险, 开战后恐怕就没法上路了。 所 以不仅留德的学生回国, 留英、 法的学生也 纷纷回国。 生物

2、学家汤佩松在1933年就回到了中 国, 当时中日虽未宣战, 但东北已经丧失。 他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同窗好友是富豪子 弟, 得知汤佩松要回国后, 专程赶来挽留他, 提出由自己给一所大学捐款, 设立基金专供 他在学校里从事科研和少量教学工作。 现在看来, 这真是史上少有的美国好 同学啊! 而且汤佩松的妻子是加拿大华裔, 家人不在国内, 他自己的父亲、 国民议长汤 化龙则早在 1918 年就遇刺身亡看起 来, 汤佩松完全没有回国的 “必要性” 。 但他连考虑都没考虑, 当场就感激而 痛苦地拒绝了好友, 坚持回国。 晚年回首当 初的选择, 汤佩松这样说:“在美国的时期 虽然生活上是愉快的, 但我内

3、心一直有这 一感觉: 这不是我的本乡本土, 而生我之乡 的山山水水总是最可爱的。 ” 1938年, 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带着1岁的 女儿钱媛也回到战火连天的祖国。 对于这个 选择, 杨绛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在紧要关 头, 决定他何去何从的, 也许是他最基本的 感情我们不愿逃跑, 我们是国耻重重的 弱国, 跑出去仰人鼻息, 做二等公民, 我们不 愿意。 ” 作者张倩仪则评价道: 个人得到十分 比起国家得到一分, 哪种价值对他们更有意 义, 非身在其中的, 又怎能妄下结论?“爸爸, 停车的地方就叫车库 吗? ”“是啊, 我们家车子不是每天都 停在车库里吗。 ”“那停飞机的地 方就是机库啦? ”“呃有可

4、能。 ” “那汽车是刹车, 飞机就是 “杀 鸡” 吗? ” 我儿子最近咳嗽咳得惊天动地, 我 带他去医院看医生。 排队的时候, 在 一次掏心掏肺地咳完之后, 他说:“妈 妈, 不用看了, 我的灵魂都咳出来了。 你看, 在半空飘着呢”我问儿子:“当我老了, 头发白 了, 走不动了, 怎么办呢? ”“把头发染 黑呀! ” 儿子毫不犹豫地答道。女儿问我:“什么是天才? ” 我说 你就是天才啊! 她说不是我。 我说天 才就是很聪明的人。 她一听, 连连点 头:“哦, 那就是我! ”傍晚五点多, 我说天快黑了, 我 们得回家了。 女儿说, 我在天空装一 盏灯, 啪嗒, 我一按开关, 天就亮了。儿子每次开

5、电子琴, 放的第一首 歌就是小虎队的 爱 , 前奏一出来 “hu, huhuhu” 儿子跟着哼唱, 突 然冒出一句:“他们一直在打呼噜。 ”某宝回家告诉妈妈, 说自己在 幼儿园吃了水饺。 某妈想借此机会 科普一下传统文化, 就问宝宝为什 么吃水饺, 宝宝说:“因为幼儿园没 什么吃的了! ”晚上哄墨宝睡觉, 我说:“妈妈 真后悔没早生你几年。 ” 墨宝:“妈 妈, 我好想早产啊, 这样你就可以多 陪我几年了。 ”三千年未有的变局里持续一个世纪的留学潮185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位留学生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 毕业后回国探亲的他, 向母亲解释 说, 美国的学士相当于中国的秀 才。 他贫穷的母亲

6、天真地问: 凭这 个学位能得多少钱? 在中国的科名还很值钱的时 候, 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的容闳, 只能自比为秀才。 半个世纪后, 清 政府对留学生另眼相看, 1905年中 国废除科举, 断了传统读书人的出 路, 留学从此迅速成为读书人最有 前途的出路。 到了民国初期, 上世纪30年代 时, 留学热潮弥漫全国,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把留学作为理想。 回看大半 个世纪之前同胞们的心态, 和热剧 小别离 竟然毫无距离感。 最近, 香港知名作家、 曾任香 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的张倩仪女 士, 通过300多位亲历者的记述和 自己多年对中国教育的研究, 写出 了一本厚厚的 大留学潮 : 一百多 年来, 无数中国

7、青年们为何走上了 留学之路? 他们和他们的家族为 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他们又是否 通过留学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这一 个个问题, 不仅成为贯穿全书的一 根主线, 也是直到今天都依然值 得思考的问题。文/尼尼微自2009年开始, 中国就 已取代印度, 成为美国留学生 输入第一大国, 今年已是第七 年位居第一。 一百年来的留学 潮, 前半世纪以救国为基调, 可 是这留学潮在后半世纪却久久 未能退潮, 如今变成新的时 髦, 这恐怕才是百年留学潮最 大的讽刺和最无奈的现状。在 大留学潮 里, 张倩仪把 这样一个故事单独标注在自费 留学篇章之外, 起名为 “最折腾 人的筹钱留学故事” 。 故事的主人公叫

8、黎东方 (19071998) , 很有名的历史学 者, 被誉为 “现代东方讲史第一 人” , 1954 年与林语堂一起, 在 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 他是家中 幼子, 自小聪明过人, 很受溺爱。 1928 年, 21 岁的黎东方已经是 清华大学的大三学生, 听了同学 们的议论, 说在巴黎半工半读很 方便, 动心想去巴黎留学。 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 月入 不足百元, 生活清贫简朴。 黎东 方去找父亲要钱的时候, 看到父 亲过得这么俭省, 还难过得哭了 一场。 尽管如此, 他还是从父亲 那里拿到了一个月工资, 立刻上 路, 路上等家人再汇钱。 他出嫁 30 年的母亲, 为此不得不回到 娘家借钱。 除

9、了逼迫父母之外, 黎东方还向大哥甚至表姐夫和 表姐借钱 等他到了法国, 才发现半工 半读哪里容易, 身上的钱眼看一 天天花光, 而父母已被榨干, 这才恐慌起来。 待到他尝尽酸甜苦 辣, 总算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 才知道父亲因为自己而死 为了筹措幼子在法国的生 活费, 黎东方的父亲回到河南老 家, 想典卖祖上的田产, 结果遇 到军匪洗劫, 被绑住双手跟着马 匹长途步行, 受尽折磨直到生了 重病, 才被解开绳子, 逃走出来 之后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而全家人为了不影响黎东方 的学业, 一直隐瞒父亲的死讯直 到他归国。 后来黎东方在自传 平 凡的我 中回首当年, 也愧疚不已。 看到这里, 我一下子想起

10、了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 他是 199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 者, 也是家中幼子, 也是辗转香 港然后去美国留学, 而他的父母 先后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去世。 获得荣誉之后, 杨澜曾经采访崔 琦, 问他 “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 出读书, 结果会怎么样? ” 崔琦流 下眼泪说:“我宁愿当时妈妈没 有送我出来, 农村家里有一个儿 子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当时留在 农村, 或许我一直不识字, 但我 父母或许不至于饿死。 ”倾家荡产的自费留学费用说到留学, 除了考试之外, 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费用。 除去申请五花八门的公费之外, 留学大潮的主流还是自费, 上世纪 初期的中国国力贫弱, 许多家境普通却一心

11、要留学的年轻人为了出 国, 几乎把父母逼得倾家荡产。文末 结语对那些急于在小学阶段把孩 子送往英国的家长而言, 钱不是问 题。 这些学生很多本身就读于上海的一些中外 合作办学学校, 一年学费在15万到25万元之 间, 而去英国九大公学 “对口小学” 就读一年, 学费在30万元左右 ( 含住宿费 ) 。 这30万元, 还 包括各种 “课外班” 的费用, 比在上海读私立学 校、 外加各种兴趣班的费用, 并不多多少。英国的小学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早在2016年年初, 上海市民杨女士就 带着儿子吴天到英国实地考察了阿尔德 罗预备学校。 这是一所男校, 令她印象深 刻的是 “一下午的体育课” 。 每天下

12、午, 这 所学校的男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参与运动。 学校更衣室里男生的表现, 令杨女士 非常赞赏。 她抬高了嗓门向记者介绍,“男 孩子都非常有礼貌, 换衣服、 喝水, 秩序很 好。 他们走过走廊时, 会看看身后还有没 有人, 有人的话会给后面的人把门打开。 ” 梁女士有一个正在读预备班的儿子, 与杨女士一样, 她也把目标瞄准了阿尔德 罗预备学校。“我也不想这么早送孩子出 去, 但看到那里的体育课这么好, 实在心 动。 ” 梁女士说。 此外, 她告诉记者, 孩子目前就读的 上海某知名双语学校, 师资条件和课程内 容并不令人满意,“外教的资质不行, 经常 换老师, 课程也不纯粹, 还

13、要读很多国内 的课程” 。 梁女士说, 她原本打算等孩子读高中 时再送到国外, 但在研究了一通国内外课 程后, 她发现,“小学、 初中先预备起来, 进 英国知名公学的可能性更大” 。 此次来沪组团招生的英国小学, 纷纷打 出了 “运动”“艺术” 招牌来吸引中国小留学生。 面对潜在 “客户” , 这些学校这样介绍 自己: 比尔顿农庄预备学校有40的学生 进入了拉格比中学被认为拥有全英最 好创造性艺术和设计专业课的学校; 米尔 菲尔德预备学校93的学生都能进入米尔 菲尔德学校, 而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了4枚奖牌。 比 尔 顿 农 庄 预 备 学 校 校 长 Alex Os

14、iatynski重点推荐了校内艺术课程,“我 们有音乐、 美术、 戏剧类课程, 这些课程不 是我们的辅助课程, 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 很重要的一部分。 ” “我们的老师, 会尽最大能力来挖掘孩 子们的潜能。 而不是给他们很多学业压力。 ” Osiatynski说, 学校里有一个英语沟通能力 较弱的中国孩子,“很害羞、 不肯开口说话, 但老师发现他画画很棒, 后来通过美术课让 他找到自信, 现在英语沟通也不成问题了。 ”他们为什么放弃国内的学校?与之对照的是, 中国的课间10分钟正成为一些小学生的 “痛点” 。 北京某小学 规定, 课间10分钟, 除了喝水和上厕所, 学生不可以出教室, 午休时学生

15、也不能 到操场玩, 放学后要马上离校。 在厦门, 有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 对课间 “非常规冲跑” 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 9 岁的吴天也对目前就读的学校表 示了不满。 接受记者采访时, 他罗列出一 大堆弊端: 校园小, 没地方玩; 下课不能 出去玩, 上个厕所还要举手打报告; 总是 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 考试前夕, 体育课 要停课。 最令吴天不能忍受的是, 就连体育老 师都 “不喜欢” 他。 有一次体育课, 吴天因 为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做法, 被罚站了一 节课,“除了班主任对我好一点, 其他老师 都对我不好” 。 有关体育课的 “吐槽” , 不只是吴天一 个孩子的声音。 记者采访了多名对英

16、国预 备学校感兴趣的小学生, 他们无一例外都 被体育课所吸引。 杨女士是介于 “打鸡血” 和 “散养” 状态 之间的中国家长。 她先后送孩子念过一所 以与海外教育衔接紧密著名的国际双语学 校和一所以 “抓得紧” 闻名的私立小学。 “一所进度太慢, 抓得太松; 一所进度 太快, 抓得太紧。 ” 杨女士本身从事教育培 训工作, 给孩子选择小学时颇具 “专业性” , “一看课程, 二看师资, 三看环境” 。 她告诉记者, 第一所双语学校, 能保 证孩子的运动时间和社团活动时间, 却 “教学进度极慢” ,“完全按照教育部门规 定的课程进度来教, 很多内容孩子幼儿园 就已经学过了。 ” 第二所民办小学,“抓得 紧、 进度快, 但体育课经常被占用, 社团活 动也没有” 。 在杨女士母子看来, 到英国读小学, 似乎可以解决目前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 一方面, 英国教师把 “善于激发孩子创造 力” 挂在嘴边, 不会大肆批评孩子, 而是 善于鼓励、 激励孩子; 另一方面, 英国的 课程并不像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