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科学人生的大道理与小事情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557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9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曙光科学人生的大道理与小事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曙光科学人生的大道理与小事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曙光科学人生的大道理与小事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编: 郭勉愈 编辑: 温新红 校对: 王心怡 E-mail押62012 年 6 月 25 日星期一Tel押 (010) 82619191-8190人 物学术名片:桑润滋, 1942 年 6 月生于河北省滦南县, 河 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津 贴。曾任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 河北省牛羊 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河北省牛羊胚 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河北农业大学教 学督导组组长、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 养督导组组长。 1967 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牧医系畜牧专 业, 40 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繁殖与胚胎工程领域 生产、 教学、 科研、 推广工作及宏观畜牧业、

2、 科技与 教学管理工作。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 30 余项, 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研成果 28 项。曾获 “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先进个人” 、 “建国 60 年动物繁殖学科功勋奖” 等荣誉称号。学术名片:李曙光, 1941 年出生于陕西咸阳。 地球化学 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 年至 1986 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地球与行 星科学系进修。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 香港大 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03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 70 年代参加国家铁矿科研会战。自 1983

3、 年以来,长期从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即造山 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 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 论, 并在超高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 冷却史和折返 机制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2005 获何梁何利科学 技术进步奖, 2010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才算是值得?人生 价值当如何去体现? 若不是去做一个混碗饭吃的 人, 又要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年过七旬的李曙光, 常常将这样的问题抛给 青年学子。 这些问题背后, 则是他关于世界观、 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大道理与大智慧。 无论坦途或是坎坷, 李曙光始终都能在大道 理中寻找到力量, 让他在科

4、学之路上坚定前行。“上天不成, 反而入地了”第一志愿, 中国科技大学; 第二志愿,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第三志愿, 西北大学航空系; 第四志 愿,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系; 第五志愿, 南京航空 学院。 这是 1960 年李曙光考大学时,在志愿表上 填写的内容。 上中学时, 李曙光参加了天津少年之家航模 小组。 “玩了近 6 年的航模,知道了不少航空知 识, 也就渐渐对航空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高 中毕业, 他下定决心要做飞机设计师。 原本,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人生道路的李曙 光, 想要第一志愿报考北航。 后来, 他从中学校长 处得知, 钱学森先生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中科大力 学系当主任。 校长

5、建议成绩优秀的李曙光报考中科大。 “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权威, 那好, 我 就第一志愿填报中科大。 ” 李曙光觉得, 既然要学 航空, 就要到最好的地方去, 于是毫不犹豫更改 了志愿。 当年中科大在天津招生时,要求只填报学 校, 不填志愿, 去哪个专业一律服从分配。 “我想 让招生人员明白我喜欢航空, 希望能把我分配到 力学系去。” 为了表达自己对航空事业的强烈爱 好, 李曙光就在中科大之后填了一溜航空院校和 专业。 然而, 世间之事似乎总不能尽如人意。李曙 光万万没有想到,他如愿走入中科大校门时, 却 被告知要到地球化学专业报到。 “我的心一下就凉了。 ” 李曙光在中科大宿舍 里度过的第

6、一个夜晚彻底失眠,“中学六年想的 就是航空。现在可好, 上天不成, 反而入地了。” 回想那个难忘的夜晚,李曙光记忆犹新, 当 时只感觉自己的理想似乎就此破灭了。可是, 面 对如此巨大的思想冲击, 他也只是用了那一夜的 时间, 就想开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卸下了思想 包袱。 今天的很多青年学子也许很难理解, 让他打 开心结的, 首先是一些关于人生观、 价值观的大 道理。 在高中毕业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曙光想 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 服 从组织需要怎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国家既有航空事业, 又有地球化学专业, 说 明它们都是国家的需要。 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跟党 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

7、价。 ” 李曙光想明白了, 既然 国家需要他做地球化学, 那就应该服从分配。 虽说要服从分配, 但若是对地球化学真的没 有兴趣怎么办?李曙光回想起, 自己对于航空的 爱好, 只不过是因为参加航模组之后, 对它有了 深入的了解, 慢慢培养出了兴趣。 “现在对地球化学没兴趣,恐怕是因为盲目 和不了解。 ” 李曙光也想通了, 所谓专业兴趣并非 天生而来, 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钻研, 培养出来 的。 “专业变化的问题解决得这么痛快,就是这 些大道理起了作用。 ” 迈过这道坎, 李曙光再也没 有动摇过, 全心全意扎进地球化学专业。科研会战展拳脚李曙光深知, 要想培养出专业兴趣, 只是对 地球化学领域有所了

8、解还远远不够。 产生实质性 的兴趣, 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为此, 他在大学期间发奋努力, 各门课程都 取得了优异成绩。1963 年, 他被评为中国科技大 学第一届优秀学生。1965 年毕业后, 他留校在近 代化学系地球化学教研室任教。 与那个年代毕业的很多大学生一样, 接连而 至的政治运动, 中断了李曙光的学术研究。这一耽误就是八年。 直到 1972 年, 李曙光才得以再次开展教学、 科研工作。 他先后参与铜陵铜官山铜矿的尾砂综 合利用研究、 中科大矿物岩石鉴定方法课程的教 学和实验室建设、 领导建立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 实验室并开设相关课程。 “那时候憋着一股劲儿, 想追回 文革

9、 中失 去的时间。 ” 李曙光的拼搏精神不减当年, 如饥似 渴地学习, 甚至跟着广播重新学起了英语。 对于年轻气盛的李曙光来说, 他更希望自己 能够利用所学,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施展一番拳 脚。“只有获得成就感, 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兴趣 和对专业的热爱。 ” 在他看来, 这样的兴趣才足够 实在和坚定。 终于,李曙光迎来了机会。1976 年至 1980 年, 他参加了国家铁矿科研会战, 被任命为中科 院 “鞍山本溪铁矿科研队弓长岭磁铁富矿科研 组” 的组长。 科研队进驻鞍山开展工作后发现, 在弓长岭 的东南区, 已勘探的深度 500 米以上部位都是氧 化贫矿。 这一地区深部是否可能存在富矿?

10、对此 大家争论不休。 此时, 李曙光想到, 几年前因为对数学在地 质学中的应用问题很感兴趣, 他曾花大量精力自 学大学期间未曾学过的线性代数、 多元统计和计 算机语言等课程。 “我能不能利用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作一 个富矿体的空间演化趋势面分析?” 李曙光的想 法得到了支持, 矿厂向他开放所有资料。完成统 计分析工作后, 他预测, 在弓长岭东南区第 25 勘 探线负 500 米处存在富矿。 这一预测被冶金部接 受, 并调千米钻进行钻探验证。 结果就在李曙光预测的位置上, 一钻打出了 13 米厚的富矿层。 “那时才真正感到, 我还能在 地球化学领域为国家做点事。 这种成就感让我一 下子提起了更大

11、的兴趣, 后边的工作越做越带劲 儿。” 李曙光愈加感到, 地球化学领域海阔天空, 是可以让他大展拳脚的舞台。实践出真知1983 年,中科院公派李曙光前往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 (MIT) 访问进修, 在国际著名地球化学 家、 美国科学院院士 S.R.Hart 的研究组学习同位 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这次留学经历, 成为李曙 光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我们常说要攀登科学高峰,首先得知道高 峰在哪儿啊。 ” 接触国际领先的科研团队, 李曙光 眼界大开, 对前沿基础研究和顶尖科学家的工作 感同身受, 认识到国内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 他亲 身体会到了严肃的科学态度、 严密的科学方法。 挑选矿物样品, 是

12、地球化学实验的一项基础 工作,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非常枯燥。 “趴在显微镜下一颗颗地挑。为了挑出一组合格测年样品, 常常要三班倒地挑一个月。” 李曙光 说, 这是国际通行的实验规范, 然而在国内, 当时 很多人都不会认真地去做。 在地球化学领域, 测任何样品都要非常新鲜, 不能有丁点蚀变。 只有经过细致的挑选工作, 样品 才能代表真正的原始信息。“这是人人都懂的简单 道理。 但为何还有很多人测错地质年龄? ” 在李曙 光看来,这都是不老老实实在显微镜下做这种艰 苦工作的结果, 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侥幸。 对于科研,李曙光亦总结出很多的大道理。 比如在他看来, 科学家一定要有不甘平庸的创新

13、意识, 也因此需要敏锐的嗅觉。 去 MIT 进修前, 指导教授 Hart 让李曙光作 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研究。 “比我先出国的三个 同事都做这个题目, 我还拿那些样品去重复研究 没啥意思。 ” 李曙光坚持自己的想法, 带着很多太 古代的绿岩带样品前往, 打算作老地幔研究。 他的学术挚友、著名地质学家孙贤鉥建议, “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地质分界线意 义重大, 希望李曙光在美国期间也能做些这方面 的工作。 在此建议下, 李曙光考虑到大别山是秦岭造 山带的一部分, 又在家门口, 就前往秦岭、 大别山 采样, 并在大别山绕拔寨采到一块特殊的镁铁质 变质岩石榴辉岩, 带着它去美国学习、 研究。

14、在 MIT 期间, 李曙光学习到 Sm-Nd (钐 - 钕) 同位素测定方法, 用此类同位素对榴辉岩定 年非常合适。1985 年, 他就测定了这一榴辉岩的 Sm-Nd 年龄。 为了弄清楚榴辉岩年龄的地质意义, 李曙光 在阅读变质岩文献时看到, 1984 年在阿尔卑斯 山和挪威西部发现柯石英的重要进展, 意味着陆 壳可以俯冲至地下至少 90 公里深度。 “陆壳俯 冲” 概念的提出, 引起了国际地质界的震动。 李曙光马上意识到, 他第一个测定的大别山 榴辉岩 Sm-Nd 年龄, 有指示华北和华南陆块碰 撞时代的重要地质构造意义。 1986 年回国后,李曙光放弃了已有多年积 累的太古代地幔研究, 集

15、中精力研究超高压变质 岩和大陆深俯冲的题目。1987 年, 他申请了自己 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统研究大 别苏鲁造山带的榴辉岩 Sm-Nd 年代学。 1989 年,大别山榴辉岩年龄测定的论文发 表在 中国科学 上。同年, 大别山也发现了柯石 英。李曙光成为大别山陆壳深俯冲研究中, 第一 个发表同位素年龄的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 大别 山的陆壳俯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 十多个国家 的地球化学家纷纷进驻大别山, 一场科研竞赛也 就此展开。 “全世界的竞争, 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 ” 要想 成果产出第一, 必须投入超过别人。 为此, 李曙光 将全部精力投入大别山的研究,

16、 集中兵力打歼灭 战。强烈的求胜欲望和对于兴趣的痴迷支撑着他,“在这个行当要出成果, 工作与生活就不可能 分开” 。 回想起来,李曙光说自己的科研转向可谓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这个方 向上, 他一做就是 20 年, 成为其后半生科研的重 点, 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 志上的三篇代表性论文, 引用量均过百, 已成为 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 李曙光常常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子们, 科 学问题更多是在科学实践中发现的, 不可能空想 出来。除此, 科研成果还要经得起检验。 李曙光最早测定报道的大别山榴辉岩 Sm-Nd 同位素年龄是 240 百万年,属于早期三 叠纪。这一年龄在国内引起很大争议, 很多人不 承认。国内有不少人采样重测, 得出的结果五花 八门, 差距极大。 “但是, 所有国外研究室得出的数据都支持我 的结论。 后来国内引进高精度离子探针, 才证明了 我的结果正确。” 争论了 10年之久, 李曙光得出的 早期三叠纪碰撞时代的结论最终得到公认。 这得益于李曙光在 MIT 期间严格的样品挑 选工作。在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