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宇公司分析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259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国大宇公司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韩国大宇公司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韩国大宇公司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国大宇公司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大宇公司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韩国大宇公司案例:案例: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 1999 年 11 月 1 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 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 14 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 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 解体进程已经完成” , “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 大宇集团于 1967 年开始奠基立厂,其创办人金宇中当时是一名纺织品推销 员。经过 30 年的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 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1998 年底,总 资产高达 640 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 GDP

2、的 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 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 41 家,海 外公司数量创下过 600 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 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 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 。据报道,1993 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 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业只有 15 家,而到 1998 年底已增至 600 多家, “等于每 3 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 融危机的 1997 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 4 位

3、上升到第 2 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 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 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尤其是 1998 年初,韩国政府政府提出“五大企业 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 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 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 。1998 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债券达 7 亿元韩元(约 58.33 亿美元) 。1998 年第 4 季度,大 宇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 此后,在严峻的债务

4、压力下,大梦方醒的大宇虽然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为 时已晚。1999 年 7 月中旬,大宇向韩国政府发出求救信号;7 月 27 日,大宇因 “延迟重组” ,被韩国 4 家债权银行接管;8 月 11 日,大宇在压力下屈服,割 价出售两家财务出现问题的公司;8 月 16 日,大宇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在 1999 年底前,将出售盈利最佳的大宇证券公司,以及大宇电器、大宇造船、大宇建 筑公司等,大宇的汽车项目资产免遭处理。 “8 月 16 日协议”的达成,表明大 宇已处于破产清算前夕,遭遇“存”或“亡”的险境。由于在此后的几个月中, 经营依然不善,资产负债率仍然居高,大宇最终不得不走向本文开头所述的那 一幕

5、。分析:分析:1、 大宇公司的业务模式及方向:大宇公司的业务模式及方向:“章鱼式扩张章鱼式扩张” 、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 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 潜在隐患潜在隐患 1:公司涉足的行业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性,这就意味着业务之 间缺乏足够明显的互补性,最终导致:业务之间缺乏相互支撑力,同时反而要 应对过于广泛的竞争。潜在隐患潜在隐患 2: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利润变动周期,盲目的多行业扩张而忽 视不同行业利润变动周期的客观规律,最终将导致:很难通过不同行业在同一 时间段收益的相互弥补来为集团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6、 潜在隐患潜在隐患 3:根据经济学的“二八定律”我们可以知道:主要利润的产生 完全集中在少数产品中。而大部分的产品在利润贡献度上所占比例无疑是占少 数的,但大部分的产品在成本的消耗上所占的比例反而是占多数的。因此,过 多的扩张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可能为公司带来过高的资源消耗。 2、大宇公司的财务危机应对思路:、大宇公司的财务危机应对思路:“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 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借贷式经营” 。 ” 大宇公司的应对思路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现金流的注重。通过提高产

7、品销 售额和借助财务借贷的杠杆作用来改善现金流状况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问 题在于前期公司的业务摊子铺得过大,导致成本已经堆积过高,现在再单纯依 靠提高产品销售与财务借贷制造现金流,而忽视产品利润率与财务成本的因素, 必然只能导致销售额越高负债及成本提升越多,最终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本 国货币升值中崩盘。 因此这里说明了三个问题:因此这里说明了三个问题: 其一其一、财务杠杆的使用要结合成本增加及利润回报来计算; 其二其二、产品销售额的提升要结合产品利润率来计算,公司生存依赖的是产 品利润,而非销售额; 其三其三、我相信大宇公司并不是没有考虑到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无 疑忽视了本国货币升值对

8、出口贸易带来的致命打击。本国货币升值所带来的问 题有两点:一、出口利润下降;二、为冲销大量外汇而大量发行本国货币最终 会导致国内经济通货膨胀,转而可理解为生产成本增加或国内货币贬值。 今年 1 月 6 日有这样一则新闻: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个人每年可购汇 5 万美元 ,副标题为:新个人外汇政策鼓励藏汇于民 。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是个外汇管制的国家。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允 许自由持有外汇。外汇帐户提现是需要按照汇率转换成人民币的。但为什么这 次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高调的鼓励个人购买外汇作为储蓄呢? 原因很简单,人民币这段时间的持续升值,即使人民币对外贸易总额不变, 换回来的美元都会越来越多。而国

9、家原有的政策是强行要求企业将对外贸易收 取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来使用。这样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外汇兑换,国家就不 得不增加人民币的发行量,久而久之,极有可能出现人民币贬值的情形。所以, 这次国家放宽个人购买外汇的限制,就是为了减轻因需要兑换外汇而不得不增 加人民币发行从而造成的人民币贬值风险。韩国大宇集团倒下和财务杠杆的案例分析韩国大宇集团倒下和财务杠杆的案例分析大宇集团 1967 年由金宇中创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 出口。70 年代侧重发展化学工业,80 年代后向汽车、电子和重工业领域投资, 并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经营范围包括外贸、造船、重型装备、汽车、电子、 通讯、建筑、化工

10、、金融等,有系列公司 29 个,国外分公司 30 多个。大宇集 团曾经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 20 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 650 亿美元。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 然而超速发展的背后,大宇背负了高额的债务。在 1999 年,经营不善、资 不抵债的大宇集团不得不走上破产清算的一步。2000 年 12 月,大宇汽车亦宣告破产。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规模效益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为 此而展开的兼并、购买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目前我国的造纸行业调整中, 这一现象亦十分明显。 其实,规模效益并非效益规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两种模式,其实,规模效益并非效

11、益规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规模效益模式,即日韩模式,一种是规模效益模式,即日韩模式,以规模扩张为特色,跨行业、跨地区、 跨国家地兼并办厂,只要做大盘子, “拣到篮里便是菜” ; 一种是效益规模模式,即欧美模式,一种是效益规模模式,即欧美模式,谨慎从事,不搞无条件扩容,不打无 把握之仗,扩大规模与增加效益并举。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恐一言难尽。但那 些一年七、八百亿美元销售额名列全球 500 强上游,有“无所不产”之称的日 韩大企业在亚洲金融风波中经营多不理想,象有名的大宇集团更是走到了破产 的地步;而欧美那些不搞盲目扩张的跨国公司,则任凭风浪起,效益稳中升, 愿因何在?因为欧美企业

12、的规模以效益定论,遵循扩张三原则:一是尽量在本 行业扩张;二是有较高投资回报率;三是有做当地市场前三名的把握。看来, 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规模扩张是可悲的,分散的五指怎能打得赢握紧的拳头?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表面上看仅是词语搭配的先后不同,但实际上内容 迥然各异。 首先首先,规模效益以规模为前提,以扩张为手法,以上规模来扩市场,促效 益;而效益规模则以效益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的是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其次其次,规模效益信奉“大”即“强” ,以为有规模必有竞争力,有规模必有 利润,有规模必有市场,故而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作为生生不息的经营 要诀;而效益规模则信奉大有大的优势,中有中的长处,

13、小有小的亮点,认为 规模大小应由市场说了算而非数字叠加,认为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产品的质量 和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再次再次,规模效益重视做“加法” ,追求 1+12 的效应,而事实上无数个企业 相加,有的能够形成科研、人才、市场的合力,有的则越加越笨拙,越加越迟 钝,越加越失去市场,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效益规模则偏爱做“乘法”始 终把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乘以资本总额,达标则干、不达标则弃,注重市场扩张, 讲的是市场的“乘积意识”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制浆造纸行业是比较讲求规模效益的行业,这主要是由其技术密集型的特 点所决定,规模效益主要表现为单位成本降低和技术开发能力

14、增强。但这两点 要得以实现,企业必须有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目前,我国制浆造纸行业正处在 改革调整之中,扩大规模是一般的做法。但在当前 WTO 规则下这种简单的模式 能否给企业带来所企望的效益和利润,还待时间检验,对于那些正在扩张和准 备扩张的造纸企业,想要达到所企望的目标必须弄清规模效益和效益规模之间 的内函,以保证有效益的扩张。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好决断,搞清了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的内函及 相互关系,造纸企业就该摒弃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扩张心理,与其用心思搞 那些没有市场、低利润的扩大,不如脚踏实地做一做依据市场、效益、投资回 报率确定规模的文章。当合则合、当分则分、当大则大、当小则小。 规模诚可贵、效益价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