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30209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王小东: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 小 东 编者按:编者按: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在打造经济支柱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加 大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启动了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策 划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节目黄金时段播出 ,极大地增强了北海人对在漫长开放历程中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 了干部群众热爱北海,建设北海,推动跨越发展、合力唱兴北海的荣誉感、自 豪感和责任

2、感。日前,光明日报摘要刊发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 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思考。为加深和促进大家对 发展北海的思考和实践,本报将这篇题为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的原 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快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寄语广西沿海发展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因此,在国家重视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规划被认为是“补齐中国沿海发展短板”之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的重要成员,北海的发展引人注目。 1984 年,北海成为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站到了继特区之后的对外开放的“第二起跑线”。经过 25 年的奋斗,北海经济社会取得

3、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城市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支柱性产业,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北海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和“第一要务”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为此,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是北海进入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在北部湾经济区确立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198

4、3 年从县级市恢复为地级市并在次年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海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城市人口仅 11 万多(其中渔业人口超过 2 万),工农业总产值刚过 2 亿元,人们说它幸运地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实际上,北部湾畔这座城市一直与开放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重要的见证。北海的衰荣起落,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对外开放的缩影。 2000 多年前的汉代,现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并非一般的

5、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北海在遥远的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周边,至今保存着近万座汉墓,在历年来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数量众多的舶来品,如琥珀、水晶、玛瑙、玻璃制品、黄金饰品等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有着封土坟丘和厚葬礼制的汉墓,虽然主人身份难以考证,但专家普遍认为应属于郡守、县令、官吏、豪商甚至还有王公贵族等上流人物。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说:“可以想见西汉时期的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

6、 历史翻到十九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 1876 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光绪十一年(1885 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

7、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 年,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 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 1929 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他们作为近代社会、经济、建筑、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述说着 100多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辉煌与变迁。 然而,回顾历史上北海的开放,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因开放带来的城市繁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繁富的历史遗存,基本限于两汉时期,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次出航海,

8、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 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就风流云散。历史上两次大的开放,都未能形成恒久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周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再度重演:北海 1992、1993 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短暂的一年多就骤然退去,短暂的发热过后,城市的“元气”却长时间未能恢复。 回眸是为了前眺,反思是为了进步,了解历史能够帮助创造历史。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 19 世纪开埠,再到 1984 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北海经历 3 次开放

9、高潮的洗礼,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北海。开放构成了北海发展的主轴。但同时,历史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开放,都未能给这个江海交汇的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由于地处僻壤,远离主流,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形成薪火相传的城市人文精神。一方面,北海得“天时”、“地利”而开放;另一方面,开放未能内化形成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越是悠久,其文化的积淀越是厚实,城市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扩大开放是北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北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市场优势、现实

10、优势的惟一途径。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对于北海推动科学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滩、海岛、海滨的“天生丽质”赢得人们的啧啧称赏,但由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

11、与旅游有机结合,使得北海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更造成北海的城市形象苍白与模糊。实际上,除了大量汉墓和作为近代开埠象征的老街和西洋建筑群,北海还有涠洲天主教堂、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惠爱桥、白龙珍珠城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客家和疍家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北海拥有绵延数千年的采珠史和“合浦珠还”等传说,形成的南珠文化名闻遐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北海重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颠覆外界“北海没有文化”的成见和误读,改变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心态,通过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树立北海的城市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12、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正如园林之于苏州,外滩之于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开埠建筑群,体现着北海以“开放”为特征的城市品格,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进取、包容和诚信。2000 多年前北海先人以不畏“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扬帆起航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内纳中原文化,外引西方文明,创造了始发港的繁荣昌盛;同时,在“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的贸易往来中,在开埠后涌现的众多商誉蜚然的铺号里,培养形成了平等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正是今天寻求加快发展的北海所需要继承和弘

13、扬的城市精神。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历史文化具有“宣教化,敦风俗”的显著功效,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开发中,一些人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小富则安、因循苟且的心态,或被动观望,或怨天尤人。究其根本,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不无关系。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增进教益,引导市民摒弃封闭观念,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形成“人人皆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发展气候,从而提高市民素养、增强文化“体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

14、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市民对历史和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重新建树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焕发建设共同家园的热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海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北海的跨越发展,除了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同时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光大,体现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促使人们从源头上审视北海的开放历程,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北海的文化形象,寻根探本,以史为鉴,扬起开放风帆,推进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挥作为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盟“桥头堡”的作用,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赢意识,共筑增长一极。北海将重铸辉煌,建设成为北部湾畔富裕、文明、和谐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恒常发展之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