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178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歌在东晋至唐宋的被读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引 言言今天,当我们沉浸在陶诗美的境界里时,都会为他的诗的清新自然、质朴淳厚的美所倾倒,由于他的杰出才华和对后人的影响,于是被人们认同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一个重要的、全新的领域;而且为中国士人寻找到一种人生效仿的楷模。可是,有谁会想到,陶渊明的诗却是经历了种种坎坷,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他生活的时期,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致使人们主要是注重他的道德层面,反而忽视了他的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对他价值的很大误解。他曾和周续之、刘遗民被称为“浔阳三隐”。因为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时,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在宋齐山水诗盛

2、行的时代,他淳朴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他的平淡自然风格也同样与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仍不得重视。一直到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整理成集,他才渐渐被人理解,直到唐宋,特别是宋代,他的文学地位才被真正确立起来。本文拟以东晋至唐宋为时间段,在广泛搜集各种文人对陶诗的评价、阐释的基础上,对陶诗之被读解的过程进行初步的梳理,并联系各个时代的文艺风气、审美趣味和文人心态的变化情况,对其流变成因作初步的探讨。一、一、 东晋至唐宋文人对陶诗的认读东晋至唐宋文人对陶诗的认读 (一) 东晋至南北朝文人的认读陶渊明自然淳厚的诗风,在生前少有知音,后来很多文人把他定位为隐士而不是文学家,朱

3、自清陶诗的深度:“历代论陶,大约六朝到北宋,多认为隐逸诗人之宗”既重视他的道德层面,而不是文学价值,这是人们对他产生的误读,他被误读了很长时间。第一个注意陶诗的人是鲍照。鲍照也是有影响的诗人。他写过了一首应和陶渊明的诗,题目是学陶彭泽体:“长忧非生意,短愿不须多。但使尊酒满,明旧数相过。秋风七八月,清露润绮罗。提琴当户坐,吹息望天河。保此天倾动,宁夏滞风波。”初看题目,作者既写应和诗又标明学“陶彭泽体”似乎非常推崇喜欢陶渊明的诗歌,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此诗,便知它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他虽然很努力和陶学陶,充其量所和的所学的只是作为隐士代名词的陶渊明,而不是指陶渊明的诗歌,他并没有深

4、入到陶渊明内心中去感受,也没有了解陶诗所独具的艺术审美境界。或许,在作者看来,陶渊明也只是被当时人所称的仅仅是一个值得景仰的隐士而不是诗人而已。他还津津乐道地和陶学陶,他描绘的也是“浮在陶诗表层上的隐逸生活,而没有领会陶深层次的味旨。”颜延之是陶渊明的一位好友,他与陶有过深厚的交往,而且非常敬重陶渊明。陶渊明死后,他曾撰陶征士诔一书,以表自己悲痛及以悲悼好友,诔文盛赞陶渊明,曰:“宽乐令终之美,好谦克已之操。”对陶文则唯云:“学非称师,文取指达”二语而已。可见,他也只是敬仰陶的为人,对他的诗文评价不高,只用“文取指达”,模糊概出,他对陶诗也不重视,也没有领略陶诗的内在的质美。钟嵘是我国有名的文

5、艺批评家,他的代表作诗品对陶诗歌的评价:“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从中看到,钟嵘抓住了陶诗的一些艺术特色,如“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等,似乎很高了。“但这个评语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评语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钟嵘最终仅仅把陶渊明放在中品诗人的行列。”再者,在钟嵘看来,他也只是把陶渊明当作隐士,对前人有所继承。又“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表明态度钟嵘也是看重陶渊明的为人方面,他尊仰欣赏的也许是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陶诗的杰出成就。”

6、还有,作者批判排斥的“恰恰是陶诗风格的主流方面他强调陶诗不乏风华清靡之佳作,从根本上否定了陶诗中大量的质直直率的田家语的价值。一言以蔽之,钟嵘没有真正认识陶诗独特的审美内涵。” 凡此之类,都表明在南朝时期,陶渊明的诗歌作为文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如此,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及稍后一些,并没有人注意陶是诗人,至少没有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他的诗,显然人们敬重的也只是他的隐者之风,他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一个隐士,一个不爱做官,为人木讷,喜爱喝酒,钟情田园风光的隐士。萧统是第一个真正理解陶渊明诗歌并整理陶渊明诗文的人,其在陶渊明集序中云:“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可见

7、他是理解喜爱陶诗的。萧统也是第一个比较正确评价陶渊明及诗歌的人,他不仅景慕陶渊明的人格,不是如以往文人称之“隐逸者”,而是“大贤”;他还从思想内涵和艺术造诣全面地分析陶诗的特质,认为陶诗的作品作用:“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求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助于风教也。”论陶诗艺术特色是“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他肯定陶诗中酒的作用:“有疑陶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认为酒有寄托,在历史上先点出饮酒的奥秘。论陶怀抱志节:“语时事则指而可知,论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貌

8、岸然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他还认为陶诗语言真实、自然、质朴、通俗,与当时其他作家不相同。在萧统眼里,陶诗几乎达到了理想的极致。萧统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萧统还身体力行去学陶诗,表现在对陶诗的借鉴和汲取消化上。如有所思:“公子远于偶,及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吹一声响,雨泪或成行。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他的诗以写景为主,清新质朴,不做作,情感真诚,颇有陶诗的蕴味。萧统的诗大多写得清闲自然,绝少胭脂气,没有颓废色情的成份,这无疑对一个生在宫体诗盛行的时代里人,是受过很大影响和熏陶,才不随波逐流,有自

9、己的特色。萧氏兄弟自身的文学热好取向,与陶诗文颇睽隔,钱钟书指出:“顾二人诗文,都沿时体,无丝毫胎息渊明处。昭明与湘东正书论文祗曰: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宋陈仁子撰文选补遗,赵文作序,述仁子语,亦怪昭明选渊明诗,十不存一二。可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总之,萧统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写下了极有价值的一页。那么萧统为什么会接受陶渊明呢?萧统接受陶渊明的根本原因何在?原因大概有三:一是敬重陶笃厚的品德、伟岸的人格,他固穷守节,躬耕自资,安贫乐道,用整个生命实践了整整几代人在痛苦中寻求的真善美的人生,铸就了一种拒恶守善的高洁人格。陶渊明在痛苦和彷徨中拒绝了历史发展的逻辑

10、,毅然在历史发展所否定的平静家园和神圣道德里寻找生命的依据。萧统对此大加赞扬说:“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原因就在于作为同一历史时期的接受者,萧统也面临着社会、历史带给他的痛苦和彷徨,因而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心灵渴求。二是萧统喜欢游玩田园山水,萧统在读陶隐士的诗时便摆脱了宫廷生活带给他的紧张与痛苦,在陶诗文构筑的自然家园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融入陶诗的艺术境界中去。三是萧统与陶一样热爱劳动热爱人民,从中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愉悦。萧统的接受对陶渊明的接受有新成就。萧统的陶学成就达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顶峰,在陶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唐宋文人的认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韩

11、愈,白居易等对陶渊明皆有题咏,亦颇景仰陶诗,但他们大多所咏颂的,仍然以隐逸为主。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戏赠溧阳)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什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用“陶谢”并列,且自述作角度说,此为有史以来首次。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不同,“他们特别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他们也是提提而已。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等一派诗人,虽不经常提到陶渊明,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陶诗的影响。王维也热衷田园生活,如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头羊归。野老念牧童,椅杖候荆扉。雉 麦田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作

12、者运笔自然清淡,景物和人物笼罩在一片和谐、亲切的气氛中,一切那么悠闲、宁静、温馨,令人神往,在风格上极近陶诗,通过平常事物的描写,托出一种意境,王维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还有一首赠裴十迪,该诗写得从容平淡,语言流畅清新,与陶诗也比较接近。白居易也是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一首归田:“种田意已决,决意复如何?卖马买犊使,徒步田庐。迎春治耒耜,候雨辟 zi 畲。策杖立田头,躬亲课仆夫。吾闻老家言,为稼慎在初。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余。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目拟执犁锄。”这是一首陶渊明归田园居似的田园诗。语言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形象鲜明,含意深

13、沉,既有陶诗的淳厚,又不失自己的平易风格。白居易后期写了不少仿陶体的诗歌,从思想和艺术上对陶都有更深的理解与把握,心灵产生了共鸣。他还有一首观稼诗,“世役不我牵何殊卫人鹤?”白居易在经历生活政治中种种磨难与挫折后,他十分敬仰陶渊明,以超然世外的态度写了不少田园诗,这首诗语言自然,平实,节奏舒缓,是模仿陶诗的古体诗而作,与陶诗的风格也很相近。首先明确揭示陶诗自然诗风特色者,却是杨时,在龟山先生语录卷一中曰:“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者,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 道出陶诗内在诗韵之美,是学不来的。“其后蔡宽夫、惠洪、张戒等续者有论述,各有所获,陶诗风格渐得厘清,陶文

14、学成就遂有定评。” 到这里,陶诗文的价值才最终确定下来。在宋代学陶和陶仿陶诗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宋代名家苏轼。有人做过统计,他作“和陶诗 109 首”,且谓“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书渊明东方有一土诗后),俨然如渊明再世。元佑七年苏轼在知扬州任上,写有和陶饮酒二十首,是他系统和陶诗之始。后来到了岭南,又一一追和,并在儋州自编一集;他晚年“独好渊明之诗”和做得得意时“不甚愧渊明。”岘佣说诗曰:“苏轼和陶诗之真率处似之,冲淡处不及也。”可见,和陶之“冲淡”、“静穆”之机也难“和似”。如苏轼东坡之三:“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

15、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黄州后所作,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着力体察事物的情状,并注入自己丰富的情感,深得陶诗的神韵。宋代有两个人曾经大力宣扬过陶渊明,除了苏轼,还有一位大理学家朱熹。他在朱子语类中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房,但豪放得来不觉耳。”他也研究喜欢陶诗,指出陶诗平淡风格是自然形成的状态,而不是像梅尧臣那样刻意“造平淡”追求所致。在朱熹心目中,平淡自然风格本是诗歌最高境界,陶诗这种诗的典范,与他追求点相一致。他有一首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结载酒过柏林新居风雨不果二月五日始克践约坐间以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韵熹得中字赋呈诸同游者,此是仿陶

16、的游斜川而来。其风格极相似。朱说:“渊明所以为高,已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 还有寄题梅川溪堂有“静有山水乐,而无车马喧”是仿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来的。他针对苏轼黄庭坚学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很精辟:“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总之,历代诗人写了不少“和陶诗”“拟陶诗”,宋清两代出现研究陶诗的两次高潮,编刻陶集,评论陶诗,汇编考订了有关陶的资料等等。直至当代,依然有不少知名学者重新认识定位评价陶。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和陶诗的艺术价值才得到屹立不倒的确认。 二、对陶诗认读接受的思索对陶诗认读接受的思索对陶诗认读接受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而在更加广泛的文化层面上吸引我们进行研究。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表明陶渊明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陶诗认读接受的研究,我们可以察知各个时代的文艺风气、审美趣味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