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29925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进一步提升新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纲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编制。纲要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确立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等。规划期为:近期(20062008 年),中期(20092015 年),远期(20162020 年)。本纲要是推进新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与条件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日益成为制

3、约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新郑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100 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第七位, 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的排

4、名由 2003 年的 131 位跃升至 2004 年的 108 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发展观的需要。目前,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74.3%,农业增效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村发展总体缓慢,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还很大。“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着眼于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堡垒,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拉大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二是拉大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随着我市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尽快实现城乡之间的均

5、衡发展,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融合。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需要。我市农业 GDP 占总量不足 6%,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区域资源加速整合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我市的必然选择。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新郑的需要。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新郑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又是增强农村人口素质、增进农村文明程度的过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文明逐步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一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推进城乡一体

6、化奠定了经济基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新郑实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跨越,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55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000 美元,财政收入完成 5.5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834 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100 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中部地区百强县市第七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的排名由 2003年的 131 位跃升至 2004 年的 108 位, 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二二)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推

7、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产业基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们围绕“壮大轻工优势、拉长重工短腿”,加强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以烟草、电力、医药、食品、化工、建材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的轻工产业,以年产 300 万吨的赵家寨煤矿、年产 180 万吨的王行庄煤矿,以及卫华钢结构、华驰复合材料、福华钢厂、郑州二钢等重工业项目为主的重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达到 1:1,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也由“九五”末的 8:64:28 调整为 6:67:27 。同时,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大力培育产

8、业集群,初步形成了港区台商投资区、薛店食品工业区、城北医药化工区、龙湖科技教育区、城东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等 6 个特色明显的发展区域,产业聚集优势明显,薛店食品工业区、城北医药化工区、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园分别被省、郑州市确定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园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三)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们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协调推进城镇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筹资近亿元以人民东路、神州路、莲河桥及新烟大桥等工程为重点,启动开发了规划面积 16 平方公里的

9、城东新区,营造了城市新布局,拓展了城乡一体化的新载体,增创了发展新优势。投资 8000 万元建设了全长 15 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新港大道,成为连接市区与机场的快速通道。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按照“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通过重点培育,初步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市场主导型、产业带动型等特色小城镇。如薛店镇获得“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称号,进入郑州市十强镇行列,辛店镇被命名为“郑州市重点镇”,龙湖镇获得国家级卫生镇、全国小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3,比全省 30.5的城镇化率高出 14.8 个百分点。(四)发展后劲的不断增强为推进

10、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四)发展后劲的不断增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强保障。近年来,新郑市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循环型经济、通道型经济,积蓄了发展后劲。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以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吸引外商企业到新郑投资创业,先后引进了台湾统一企业、新加坡味驰食品等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在循环型经济发展方面:在全力支持赵家寨、王行庄煤矿加快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李粮店、三石煤矿、2100 万千瓦坑口电站、煤炭液化、煤化工和粉煤灰水泥等循环经济系列项目的运作,预计总投资 260 亿元以上,建成后新郑的煤炭生产能力可达到1000 万吨,逐步形成

11、煤、电、钢、煤化工等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目前,赵家寨、王行庄煤矿共完成投资 9 亿元,煤电循环经济基地等项目正在逐级上报。在通道型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大交通、大通道、大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仓储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先后引进了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思达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2005 年,我们又成功引进了林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和深圳航空公司郑州分公司。目前,林德公司已在新郑机场策划了郑州航空货运基地建设项目,将建成以郑州为集散中心的航空货运中转枢纽,这不仅会为中原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将会给新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五)农村各项事业

12、统筹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社会基础。(五)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社会基础。近年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2005 年,新郑市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023.9 万元,人均减负增收 61.7 元,缓解了“增收难”。投资 1200 多万元迁建了市直中学,新增了一所高中,扩建了职业中专,新增高中招生规模 2000 人,缓解了学生“入学难”。投入资金 1500 多万元,建成市疾病控制中心,改造部分乡镇卫生院,并在全市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

13、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86.4,缓解了群众“看病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147 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98 万人,使城乡大多数富余劳动力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缓解了群众“就业难”。投入资金 8000 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 256 公里,缓解了群众“出行难”。切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乡低保覆盖面达到 100%,缓解了困难群众“生活难”。综上所述,我市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但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个别部门和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认知;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较

14、大;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质量不高,与先进地区相差甚远;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吸纳劳动就业容量有限;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的思路,按照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15、、管理民主”的要求,创新发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强力推进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强力推进“三个集中三个集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二)发展目标(二)发展目标根据我市当前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20062006 年年20082008 年)。年)。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奠定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并在城乡规划、基础

16、设施、经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重点推进,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更加富裕,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有较大改善,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城乡差别明显缩小。2008 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53%。其中:中心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达到 80%左右,龙湖镇、港区薛店两个副中心以及和庄镇、新村镇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近郊乡镇城镇化水平达到 50%左右。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20092009 年年20152015 年)。年)。利用 7 年时间,使各项工作都有大的进展,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15 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70%,其中:中心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达到 100%,龙湖镇、港区薛店两个副中心以及和庄镇、新村镇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近郊乡镇城镇化水平达到 70%左右。第三阶段:全面实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