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29745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1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斯年_史学只是史料学_再析_桑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论文#傅斯年/ 史学只是史料学0再析桑 兵内容提要 傅斯年提出/ 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0, 始于5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6, 完整的表述, 却是5史学方法导论6。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 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 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 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 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 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 聪明考证0, / 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0与/ 虏学0、 / 全汉0, 以及考订与/ 大事0的关系, 可以寻其本意, 扩张积极效应。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自 80 年前傅斯年提出/ 史学只是史

2、料学0, 虽然由此成就了历史语言研究所, 使得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相当的地位, 其本人亦被标举为所谓/ 史料学派0的盟主, 却也因此惹来诸多争议。围绕这一观念, 各方学人议论纷纷, 赞成与反对者的态度尖锐对立, 迄今为止, 还是聚讼纷纭的公案。检视众多相关论著, 似乎剩义无多, 一些后来者的意见即使没有落入前人窠臼, 也掉进傅斯年相当不以为然的/ 辩论0俗套。所以还要再析, 原因有三, 其一, 近年来新见的相关史料渐多, 为解读既有史料和史实, 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其二, 傅斯年/ 史学只是史料学0的主张本旨, 究竟如何理解, 与其史学思想的整体关系如何, 似还有未尽之义。以时间为线索,

3、探究事实联系, 即用傅斯年的办法来研究傅斯年的想法, 有助于厘清一些关键问题。其三,/ 史学只是史料学0对于历史研究的积极作用, 还有在傅斯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有鉴于此, 再析不仅必要, 而且可能。对于时下学术风气的走向, 不无借鉴意义。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傅斯年正式提出/ 史学只是史料学0的概念, 始于 1928 年发表的5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6, 原文为: / 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 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近世的意味, 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 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 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4、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 自地质学以致目下26新闻纸, 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0这一表达, 傅斯年先后还使用过/ 便是0、/ 本是0、 / 即0等等, 意思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 傅斯年所认为/ 只是史料学0的史学, 并非泛泛而言, 而是指近代的历史学。这种近代的历史学不同于古典的史学, 确切地说, 是分科治学以后的史学。这样的史学虽然以近代以来的欧洲为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却早已出现过。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史学也发达较早。所以, 所谓/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0, 绝不是故作大言, 而是傅斯年对于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理解与把握的浓缩。要想完整理解/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5、0, 最重要的文本是5史学方法导论6。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 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可惜全本迄未得见, 目前各家引述的只是残篇。据傅斯年所拟目录, 这份讲义共分七讲, 依次为: 第一讲, 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 论史学在/ 叙述科学0中之位置; 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 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 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 史料略论。第五讲, 古代史与近代史。第六讲, 史学的逻辑。第七讲, 所谓/ 史观0。台湾联经版的5傅斯年全集6出版时, 编者说明这是傅斯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义, 仅存第四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的5傅斯年全

6、集6, 照联经版录入。尽管目前仍无法得窥5史学方法导论6的全貌, 从新出史料还是可以更多地了解该书的内容, 而这对于全面认识傅斯年的史学观念, 无疑相当重要。1995 年 12 月刊登于5中国文化6第 12 期的傅斯年未刊稿5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6, 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的, 一、 中国历代对于史学观点之变迁,二、 西欧历代对于史学观点之变迁, 三、 近代数种史观之解释。与5史学方法导论6的拟目比较, 至少应当就是第二讲的内容, 并涉及第七讲的一部分。而据 1933 年度5国立北京大学一览6的53史学方法导论4课程纲要6, 傅斯年为北大历史系所开的这门必修课, 只有三方面的内容, 即/ 一、 中

7、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进。二、 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三、 史料之整理办法。 0这与傅斯年的拟目差距较大, 至少表明截至 1934 年, 5史学方法导论6的框架仍不完整。从其他蛛丝马迹看, 傅斯年似未将该讲义完整写出, 例如第三讲的统计方法与史学, 傅斯年曾经说:/ 统计学应该是一个 mathematical discipline, 不该一节一段的乱猜。中国现在好几本统计学,没有一本说它是 probabilities 之应用的, 这样子的统计学不是科学, 至于历史与统计, 更是笑话。历史那里有许多可供统计(科学的统计) 的事实? 我好引 Rifferplaton 的方法, - 以字数统计证 Di

8、a2logue 之先后. 。但这真是统计学的屑末而已。强谓统计与史学大有关系, 亦幻想也。 0顾颉刚指其/ 自谓算学很好, 统计第一0, 傅斯年以/ 名誉攸关, 不得不辩0, 还专门致函胡适, 说是/ 此真笑话, 我断不至妄到这一步也0。目前所见第四讲5史料论略6一开始就说: / 我们在上章讨论中国及欧洲历史学观念演进的时候0, 而据傅斯年的拟目, 讨论中国及欧洲历史学观念的演进应是第二讲, 按照北京大学 1933 年度53史学方法导论4课程纲要6, 中间则夹着一讲/ 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0, 均未275致胡适(残)6(1941 年 9 月 20 日), 欧阳哲生主编: 5傅斯年全集6第 7

9、卷, 第 225) 226 页。欧阳哲生主编:5傅斯年全集6第 5 卷, 第 29 页。湖南教育出版社版5傅斯年全集6的编者已经指出该文与5史学方法导论6第二讲的关系。欧阳哲生主编:5傅斯年全集6第 2 卷, 第 307 页。参见侯云灏5/ 史学便是史料学0 ) 记著名史学家傅斯年6,5历史教学61999 年第 9 期, 第 21 页。欧阳哲生主编:5傅斯年全集6第 3 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3 页。桑兵/ 傅斯年/ 史学只是史料学0再析提及统计方法与史学。另外, 史语所与社会学所有明确分工, 前者并不涉足近代史, 这恐怕不仅是职责的差异使然, 即使到 1950 年代, 迁

10、移到台北的中研院筹建近代史所, 史语所的一些先生仍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虽然那时傅斯年已经故去, 但多少还是反映了这些有着相同或相近学术理念的学人的长期共识。由此可见, 傅斯年5史学方法导论6的若干讲, 可能并未形成完整的文字。从上述情形判断, 傅斯年拟定的七讲, 应当不是平均用力,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一、 二、 四、 七各讲。除第一讲外, 其余各讲已经有了傅斯年本人所写的较为系统的文本作为依据, 而第一讲的基本内容, 从傅斯年的各种相关文字中, 也可以窥见大体。这为理解傅斯年的史学思想的基本系统, 特别是全面地解读一些近乎口号式的概念, 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能够有效地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

11、5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6, 也就是5史学方法导论6的第二讲/ 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0, 可以说是从中外史学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理解/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0的关键。按照傅斯年的认识, / 客观史学方法, 非历史初年产物, 而为后起之事。大概每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 最初都是神话与古史不分, 其次便是故事与史实的混合, 经过此二阶段后, 历史乃有单独的发展0。这一通例, 中外大体一律, 只是中国文化发达甚早, 史学的成熟也相对较早。5春秋6以下, 已出现纪事编年系统。但5史记6并非客观历史, 司马迁非考订家而是记录家, 将记事与记理溶于一炉, 寓褒贬于著述, 加入主观思想, 有其特殊见解,

12、 成一家之言, 为综合史体。其长处在于: (1)比较编年学之观念之早现; (2)八书即中国古代的文化史; (3) 纪传体成立, 与编年成史学两派; ( 4)史始自成一派。所以5史记6为承前启后的一大部著作。但自汉迄唐, 史学竞胜者只在文学与史法, 到了宋代才风气大变。宋代史学最发达, / 最有贡献而趋向于新史学方面进展者, 5通鉴考异6、 5集古录跋尾6二书足以代表。前者所引之书, 多至数百余种, 折衷于两种不同材料而权衡之, 后者可以代表利用新发现之材料以考订古事, 自此始脱去八代以来专究史法文学之窠臼而转注于史料之搜集、 类比、 剪裁, 皆今日新史学之所有事也。 0至于5资治通鉴6、 5五

13、代史6、 5新唐书6等, 虽然于5春秋6的正统思想有莫大的解放, 仍不能廓清主观成分。尽管如此, 北宋史学已远超前代, 可惜南渡后无进展, 元明时生息奄奄。清朝史学家为避文网, 不敢作近代史料之搜集编纂, 而趋于考订史料之一途, 5廿二史札记6、5十七史商榷6贡献最大。/ 然而有清一代始终未出一真史家与真史书。现在中国史料由于地下之发掘与考古学之贡献, 日益加多, 作史较易, 加以近代西洋史学方法之运用与乎社会科学工具之完备, 今后史学界定有长足的进展。 0这样的观点, 在5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6中已经出现: 司马迁的5史记6传信存疑以别史料, 能作八书, 排比列国纪年, / 若干观念比十

14、九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0。欧阳修的5五代史6不是客观史学, 而5集古录6/ 下手研究直接材料, 是近代史学的真工夫0。欧阳修的5五代史6、 朱熹的5纲目6代表中世古世的思想, 司马光的5通鉴6则能利用无限的史料, 考订旧记。/ 宋朝晚年一切史料的利用, 及考定辨疑的精审, 有些很使人更惊异的。照这样进化到明朝, 应可以有当代欧洲的局面了。 0不幸因为胡元之乱, 以及满清外族政府最忌真史学发达, 不仅不能开新进步, 反而退步。傅斯年和陈寅恪都十分推崇宋代史学, 但具体标志, 略有不同,5通鉴考异6是两人共同标举的代表作。28欧阳哲生主编:5傅斯年全集6第 3 卷, 第 4 页。1943年 1 月

15、 15 日傅斯年致朱家骅函:/ 原来在此1北2平时, 弟感觉社会所之亦治史学也, 曾与孟和商量, 二人同意如下:近一百年史, 即鸦片战争起, 由社会所办, 其设备亦由社会所。明、 清两代经济史, 以其经济方面, 或比史之方面为重, 归社会所;明、 清以前者, 以其史学方面比经济方面为重, 归史语所。 0(台北, 中研院史语所藏傅斯年档案, 后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傅斯年函, 均出自该档)近代史研究2007 年第 5 期5史学方法导论6称: / 在中国详述比较史料的最早一部书, 是5通鉴考异6。这里边可以看出史学方法的成熟和整理史料的标准。在西洋则这方法的成熟后了好几百年, 到十七八世纪, 这方法才算

16、有自觉的完成了。 0傅斯年虽然认为中国史学发达甚早, 并将宋代史学的诸多特征指为新史学, 实际上却是以欧洲近代的新史学作为标准, 来反证中国的史学发展程度。他说: / 中国学问, 自古比西洋继续性大, 但最近千年来, 反不如西洋之有继续性, 此亦中国近代文化落后之一原因。 0欧洲希腊以前的史学, 只是文学的附庸。罗马教会成立以后, 未经外力扫荡, 只有内部改革, 不如中国经永嘉、 靖康两次南渡, 历代史籍, 传少失多, 专家之学, 不得传承, 许多学问, 多成绝学。所以奥古斯丁以整齐方法叙述史实, 以历史证明有系统之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 更由于对希腊古学的兴趣和探究, 形成脱离宗教色彩的新文学新史学, 只是仍不以史为谈事之对象, 而以史学为表现文学之工具。近代欧洲史学的发展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观点变化, / 近代史学观点, 与其谓为出于思想之变化, 毋宁谓为事实之影响0。由于新大陆的发现等事实, 从前上下古今一贯的学说根本动摇, / 对于异样文明, 发生新的观念、 新解释的要求, 换言之, 即引起通史之观念、 通史之要求0。二是方法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