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9740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胡跃源一、 教学目标的理解1、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备是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成教学目标,并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预先规定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它是预设的最低要求,即教学效益的底线,但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是预设+生成的目标。但这一底线如果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

2、无目的” ;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以评估的部分。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应该对课堂教学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有检测作用。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中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这一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其判断的标准是:能根据这一动词想出一个动作,如说出、算出、描述、背出、展示、绘制等。2、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教学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教

3、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我们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2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课时目标。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3、关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关于“是什么”的维度,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与方法”:关于如何获得是什

4、么的维度,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获得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或之后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只有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升华。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平面的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堂教学目标。 “三个维度”具有内在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它们交融互进。它是中学课程目标的整体设计思路,反映了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但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三个维度” ,也不能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否则课堂不堪重负。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取决于教学

5、内容的特点,要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高中学生情况和高中的数学教学目的、内容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存在的,而是要具体而扎实地把数学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要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育人。1.熟悉学生情况教学的目标最终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要准确切入当前学生的“数学现实”,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既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任务分析,奥苏伯尔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下位学习,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在

6、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或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3原有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这种形式上的学习称之为上位学习或总结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结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在这三种学习形式中,下位学习最容易,上位学习次之,并列结合学习最难。2、分解课标目标对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就是要根据标准、教材、学生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

7、标。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有替代、拆解、组合等。如何分解课标目标?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展开方式,如说出、分析、比较等。第三步,形成剖析图。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第四步,写出学习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3、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曾说“教师的课

8、堂教学,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的调控,教师语言,板书,情感等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到不到位,深刻不深刻,本质不本质,理解不到位导致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导致肤浅”,教师是用教材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贴近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只有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3确定教学目标的案例4案例 1 教学目标叙写中出现的问题“电子小制作”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德智

9、体全面发展的人。出现的问题:(1)以教育目的代替学习目标,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2)含糊其辞,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具有合作精” 。案例 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并能应用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解决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

10、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存在的问题:(1)目标不准确,不具体,没有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本节课内容涉及的“了解”、“理解”、“掌握”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区分也不到位。(2)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放在情感目标上,看似“高大全”,实际上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但没有明确的指向。按照“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貌似全面,但是因为没有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并没有对教学起到真正的定向作用,更没有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形同虚设。(3)上课结束后无法用设置的目标测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成。案例 3 教学目标具体化“掌握计算机的

11、运用程序”可分解为下述四个目标(1)说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2)列出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步骤;(3)描述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4)演示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案例 4 教学目标细化5“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 。 “理解”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具体行为与之对应。应该改为“说出” “描述” “辨别”或者“判断”等。在此基础上,目标可具体分解如下:能说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描述其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案例 5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了解其几何意义,会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过程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

12、象基本不等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不同角度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这样的表述,除了目标分类不准确、表达不确切(如把“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这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作为一堂课的目标)等“技术性”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我们首先应思考:为什么把 (a,b0)叫做“基本不等式”?如何理解“基本”二字?我认为,这一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的本质,恰是这一不等式变化多端、妙用无穷的源头,体现了运算带

13、给数的巨大力量。这一本质不仅可以从不等式的代数结构上得到表现,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有发挥良好作用。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认真仔细地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是理解内容的一个方面。 “人教 A 版”通过赵爽弦图引入对基本不等式的研究,并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从而理解为什么把基本不等式叫做“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 。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以“探究”引出问题,经过抽象得到赵爽弦图,并且从图中的面积关系得到不等式 a2+b2

14、2ab 及其等号成立的条件,再进一步地作变形(在a,b0 的条件下 a ,b,分别代换 a, b)得到基本不等式;6其次,用分析法给出代数证明(如果用综合法,要从(a-b) 20 开始,思路不自然) ,因为不难,所以让学生填空;第三,以“探究”引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作几何解释,使学生有机会数形结合地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因为基本不等式很重要,但只给代数证明非常乏味,所以教科书构建了上述过程,这是与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的地方。基于上述内容理解,可以确定“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1)借助弦图、实际问题,经历基本不等式模型的猜想过程,提高观察能力,数学抽象能力; (2)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掌握基

15、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及其使用条件; (3)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重建模过程) 。这样的目标对教学有真正的定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做到高效。案例 6“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材内容的理解应该弄明白这几个问题。1、教材为什么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放到向量之后?2、教材介绍两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式,你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吗?问题 1 的解答需要教师参考教学参考、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把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独立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在三角函数中突出“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一条主线。把之放在平面向

16、量一章之后,突出了向量的工具特征,用向量方法推导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向量的一个应用。本模块的课程学习目标: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引出其它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应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这一章的教材中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余弦、正切公式由原来的掌握减弱为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导出,强化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问题 2 的解答决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心,教材介绍两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式,但难度不一样,传统的几何构造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初中已经降低了对几何推理证明的要求下,学生是很难独立的采用这7种方法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考虑到这一点,教参中明确指出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推导,教材给出两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式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验两种方法的不同,突出向量解法的简洁,突出了向量的工具性。为此,标准明确指出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由此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