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29702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经济周期阶段的文献综述1.2.2 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文献综述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2.1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及特点2.1.1 经济周期阶段划分及特点2.2.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周期阶段划分和特点2.2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2.3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2.3.1 乘数加速数原理2.3.2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周期阶

2、段的影响2.3.3 经济周期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第三章: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分析3.1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3.2 相关性分析3.3ADF 单位根检验3.3.1 单位根检验的基本原理3.3.2 单位根检验的过程3.4 协整分析3.4.1 协整分析的基本原理3.4.2 协整分析过程3.5 误差修正模型3.5.1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原理3.5.2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过程3.6Granger 因果检验3.6.1 因果检验的基本原理3.6.2 因果检验的过程3.7 小结第四章:我国投资策略的调整4.1 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现状4.2 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表现4.3 政策建议第一章 引言1

3、.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1 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快的增长。投资的高速增长一直是近年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中,投资由于其波动较大,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也比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虽然经济过了不断的改革,但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为投资主题和相应的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这样的投资体制和格局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在以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抓住国内国际的战略机遇,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目标,在发展中解决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集中有限的资源,财力物力办大事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 1997 年以后,由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状态,出口一时间难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国内消费低迷,投资对经济的推动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这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很大,增长速度很快,有力的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素并加以解决。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更多的注重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

5、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造成了社会上过多的重复建设现象,连续的投资高增长形成的产能过剩,引发了新的供求矛盾,严重影响了投资的收益以及投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投资的过快增长是非常危险地经济过热的信号,如果效益不好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真正的加以研究解决。1.1.2 选题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应变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周期阶段的关系,有利于更加

6、准确的分析投资与经济周期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有利于继续研究如何保持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以及投资方式转变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经济周期阶段的文献综述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合编的经济学中这么定义经济周期“它是国民总产、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 210 年,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经济学家们一般将经济周期划分成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和扩张。 “峰”和“谷”代表的是周期的转折点。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并相继形成了不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根据经济周期的决定因素的划分把众多的经济周期分析理论

7、综合概括为两大类别:外生因素理论和内生因素理论。外生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太阳黑子或星相、战争、革命、政治事件、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等。内生因素理论则从市场经济体制内部的某些因素,如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复的上下波动的原因。而首先把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理论模型,是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外生因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业收获说。这一学说的代表的英国的经济学家 WS杰文斯。该理论是从农业收成的丰歉变动出发,从气候以及宇宙变化等外生因素去寻找经

8、济波动的原因。他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能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醒波动势必造成工商业的周期性波动,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周期性波动。2、心理说。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这一学说主要是研究企业家和储蓄者的心理反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他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决于经济决策,而决策是经济主体对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测和预期。如果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主体就会产生一种乐观情绪,进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投资的扩张也将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如果经济持续不景气,那么经济主体就会产生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于是缩减投资,投资的收缩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收缩。生产者的预期就成为形成经济

9、周期性运动的主要推动力。3、创新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其基本观点是:创新,也指生产手段的新结合,创新的发展将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经济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内生因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消费不足说。这一学说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西斯蒙蒂和马尔萨斯。凯恩斯并未明确提出过消费不足说,但其消费偏好的概念就是为鼓励消费。这一理论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较多,以及消费物品生产过多或剥削过重等因素,均可导致绝对或相对的消费不足,进而导致投资不足和经济衰退及萧条。2、货币决定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霍特莱和 M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

10、种纯货币现象,货币的供应量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导致国民收入的相应变化,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波动现象是因为货币供应量不规则变化所致。经济扩张源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经济衰退则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所致。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等。这一理论是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随机的货币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随机的实际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包括个人需求偏好的变化,政府需求的变化等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但

11、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动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这种干扰推动整个经济在生产、消费、劳动力供应和储蓄方面的调整并最终导致新平衡的建立。4、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理论是较为人们所接受的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萨缪尔森和英国的希克斯。它在把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做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因素的作用,认为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即投资影响消费和收入的理论,使收入增加,人们收入增加后又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消费和收入变化影响投资的理论)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投资的增

12、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就会再次上升。如此循环,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党经济达到顶峰之后,收入不再增长,投资将减少,在乘数与加速数的反向作用下,经济将走向衰退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和论述。出于对当时我国经济剧烈波动现实的关注,1961 年,刘国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波浪式”发展的观点。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自身经济波动问题的广泛和深入探讨是从 20世纪 80 年代后才开始进行的,目前还有很多研究不够充分,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的研究不够充分。1985 年,乌家培和刘树成在经济研究第六期上发表了

13、经济数量关系三十年一文,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如何把握和利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开启了我国理论界对我国自身经济周期研究的新阶段。此后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研究的文章和专著逐渐增多,并且研究水平迅速提高。1992 年,陈东琪出版了强波经济论 ,从体制、结构、效率以及工业化背景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周期具有强波特征”的论断;199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经济周期研究”课题组,并出版了课题成果集经济周期研究 ,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机制、成因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

14、期。国内学者通过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得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在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成因问题上,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卢建(1987)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的;方加春(1990)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丰歉往往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影响,农业生产波动引起产量、价格变化进而导致宏观经济波动,这在历史上表现的十分明显;张守一(1995)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短期因素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樊刚(1999)认为体制因素是造成中国经济过热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公有制经济所特有的经济波动,必然与经济运行机

15、制的变化有关。机制变换是因,经济波动是果;刘树成(2006)从消费角度来解释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一般是由满足温饱需求的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阶段升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出现经济的繁荣和高涨;白海军(2006) ,李瑛(2006)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实际,应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张晓岚(2005)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

16、郭峰、唐小锋、李杜(2006)回顾了中国经济周期的概况,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比如投资、消费、财政支出,物价水平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王克群(2005)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农业波动、产业结构变化等都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殷剑峰(2006)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出发点。关于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以及测度问题,很多学者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刘树成(1996)研究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处的新阶段,并对宏观调控与经济预测做了分析;陈乐一(2000)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做了全面的论述,从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