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9357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项原则新闻来源: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 作者:李闽东 点击:51 次 更新时间:2009-1-12 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 李闽东【摘 要】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笔者从教改探索中总结了先学后教、依问而教、交流合作、亲身体验、发散求异、活泼轻松和自问自测等几项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原则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这是新的课程理念。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基于这样

2、一种认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行们见仁见智,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归纳本人在教改探索中的经验,我认为应在教学中遵循下列几项原则:第一,先学后教的原则。即学生自学在前,教师教学在后。通俗地说就是要求学生预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可指导学生围绕着三个中心问题来预习历史课文并作预习笔记:其一,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其二,通过预习我不明白什么(想质疑什么)?其三,通过预习我还想了解什么?当学生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去预习历史课文的时候,他们的预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不

3、是在简单地熟悉课文、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在预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就提出了下列一些问题:什么叫“自然经济”?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事迹。在这样一个预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对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也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期待,从而也就具备了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2第二,交流合作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弱化中心的地位、淡化主角的色彩。要尽力让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主体关系。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体会和见解,共同思考和解决各自发现与困惑

4、的问题。可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先让学生就各自在预习中感到有兴趣、有困惑和想质疑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进行交流讨论(如前所述的问题)。而后将大家共同感兴趣而又迷惑不清或有争议的问题在全班提出,由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在上述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认真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作风。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依问而教的原则。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已经详尽地预设了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因此课堂上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走,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顾及到学

5、生学习的个性需求,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变教师讲、教师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问、师生讲的新型模式。在课堂上可先由学生将他们不明白、想知道及想质疑的问题依次提出(亦可先通过小组交流后集中问题提出),而后由师生共同思考、分析、解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构成了教学的主线,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问题的适当调整和补充来推进课堂教学(这叫顺水推舟)。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真正实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

6、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亲身体验的原则。教学不应只是个教师单向阐释课文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课文观点的过程。教学应多创设供学生体验的情景,以便让学生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取新知。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灌输结论性的东西,而要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选与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理解与结论。例如“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节中讲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3的伟大胜利”。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内容有群众支前(人力、物力方面)的数字表格;群众支前的历史照片及群众支前的影视片段。在课堂上先将这些

7、幻灯片投影播放,而后再让学生谈观后感想,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结论这是他们自己从内心思考中得出的结论。如此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用耳听、用手记,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主动地用眼看、用心想。第五,发散求异的原则。既然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维,课堂上就应有一种开放、宽松的学术气氛。可讨论的问题尽量讨论,可争论的问题提倡争辩,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将会是个怎样的前途?”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问题。

8、我认为它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推理能力很有意义,因此当即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发生了争论,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尽管学生受学识所限,所发表的观点不一定很有深度、很有力度,但重要的是在于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何止是学术上的观点与结论呢!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而尽量少下权威性的结论与定论;要鼓励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鼓励发散与求异的思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就会抛弃被动等待教师结论的旧习惯,而会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踊跃表现自我的新精神。第六,活泼轻松的原则。呆板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压抑住

9、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人性的魅力!理想的教师应要具备一点节目主持人的言语调控技能,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兴奋起来,使他们不仅敢想敢说,而且想说愿说。这时的学生就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了。第七,自问自测的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及课后作业均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很难主动去思考课文知识的问题含义。若能在课堂中或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已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去设计练4习题、思考题,然后互问互测,定能使学生在作业与小结方面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这种作业与小结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命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课文的掌握达到更高的层次。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上述原则的落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责任编辑:徐小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