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9008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类的文明交往(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人类的文明交往论人类的文明交往一一 文明交往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人类历史是生生不已的变动过程。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进步到今天这样的文明世界,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总结过去的历史,尤其是在于总结文明交往的历史。 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交往的过程。交往是人类 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本性。交往在逐步克服野蛮状态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类不断走上更高文明 层次的社会。 人类社会历史不仅仅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推动的物质运动,而且是人们世代积累所创 造出来的、有内在联系的文明形态及其交往的序列,其本质是以人文价值关系为媒介的主客 体辩证

2、的文明交往过程。 因此,文明的真谛在于文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本质及其价值。 易贲:“文明以止, 人文也。 ”这就是把人同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分别概括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和“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只有人以自己主观能动性、洞察力和理论思维能力,观察自然、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也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洞察力 和理论思维能力,化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人类交往日益文明化。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能力,就是和生产力相伴随的交往力。这种交往力物化为人 工石器之始,人和自然交往的人文精神,便人文化而“经天纬地” ,明耀而“照临四方” (书舜典疏),使人与猿相揖别而步

3、入一个“人类革命”的文明时代。人类在生产劳 动中,表现了双重的交往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双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 社会,是人同自然交往过程中完成的本质统一。 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国家和法律秩序的建立,既是人类文明交往中 的肇端,又是人类进一步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依托。人类、自 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明交往的基础上更为密切了。 但是文明交往的经常伴随者是野蛮和残暴,人类身上的人性和动物性总是交织在一起。 交往的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然而,历史交往有时也出现从文明到野蛮的倒退。历 史上既有如皮埃尔艾索贝里在第三帝国中所揭示的 193319

4、45 年纳粹统治时期攻击 民主、抛弃传统、以知识为耻、以无知为荣、人人自危的德国社会的退化和堕落。我国现实 中也不乏破坏生态文明和社会规范、滥捕乱吃野生动物的公害和国耻(吃)。其他如温室气体 过量排放而导致全球变暖已对世界稳定造成巨大威胁。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激化现存冲突而导 致政治危机。此类愚昧、疯狂的事,在当今文明交往中总是层出不穷。这些事实在总文明交 往史上尽管还只是冰山一角,但仍不失为观照人类自身弱点的一面镜子。 文明交往和生产力发展虽然同为人类的基本实践,然而文明交往使生产力的潜在可能性 变为实际的现实性,使生产力得以继承、发展,并从偶然的个别发展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

5、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 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取决于交往的扩展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 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 障。 ”这是文明交往全球化的新阶段。 文明交往形成的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 纵线,彼此交叉璧联,织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 之间的交往,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 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生产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

6、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形成的不同地位和结合方式,只有通过彼此交往,才能得到维系和实 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都辩证统一于交往实践活 动之中。交往是生产关系的“黏合剂” 。此外,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 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生产关系从整个社会关系抽出来加以研究,旨在重视经 济在物质交往中的基础作用。然而,交往不仅是物质交往,它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和精 神变换活动。这就是人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能力、精神产品等交换和交流的交往力。交往力 和生产力一样,同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总体密不可分。 精神交往改变着人们

7、的主观世界和人与人的精神关系,并且使精神生产的理论成果,凝 结成政治、法律、宗教、文艺、道德、科学、教育、哲学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精神交往虽 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但其基础是物质交往。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前 引书中所说:“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 总之,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离不开物质交往,也离 不开精神交往。交往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这种序列 在不断实行新旧更替,但其内容总归于交往的直接产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和生态文明。 文明交往史观既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人与自

8、然的物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 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关注人们之间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 平等原则和群体社会化政治本质。发展和平等是文明交往的原则,又是文明交往的目标,总 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文明昌盛的标志。在文明交往中,人类只有把物质性、历史性、经验性、现实性和精神性、道德性、相关性、对话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向健 康化、和谐化的美好境界。 文明交往的意义,不但表现于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 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使历史交往由地域的、民族的交往,走向世界性的普遍交往, 使历史逐步转变为整体性的全世界历史。所谓“世界历史

9、”是指人类在交往中不断跨越空间 的自然障碍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实现充分沟通和达 成更多共识与同的结果。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巨变。文明交往的每一进展,都包 含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人类活动范围随着交往扩大的表现。这种趋势在 16 世 纪加快了发展步伐,逐渐形成为当今的全球化交往。 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里程碑。 二二 人类文明交往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的社会 交往,即社会关系或联系。 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只讲

10、物质和 精神文明,不讲制度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由物质生产开始而伴随文化观念进步过程中人和人 系的疏略。同样,只讲物质、精神、制度文明,而不讲生态文明,也就疏忽了人类社会与自 然环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交往关系;其结果便忽视了生态文明系统对人类文明交往的制约作 用。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起源、依靠、发展、归结于自然。 文明的生态观是人、土壤、水、植物、动物处一个共同体之中,共生共荣、同衰同灭、 休戚与共。世界各地众多古文化遗址实际上都是生态文明毁灭的见证,值得我们鉴戒。 贯穿于物质、精神、制度和生态文明四大交往的主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 客体主体的多种关系和普遍的社会联系。 物质交往,提高了人

11、们富裕文明生活;精神交往,升华了人们思想文明境界;制度交往,推动着人们社会文明规范的完善;而生态文明交往则增进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 一,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文明交往的形态是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史前的原始蒙昧社会,其经济基础是采集 渔猎经济,其交往是前文明的原始交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这一段人类文明的前史 基本是长达数百万年积淀的血缘关系史。血缘性是原始交往的主要特点。母系和氏族是交往 的主要组织形式。交往范围处于狭小地域的点线空间状态。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是本能 的、独特的、富有诗意的神话。的确,古代各民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 期。文明交往使人类与动物

12、之间完成了告别的庄严仪式。原始交往遗传给文明交往的许多基 因,如家庭、种族等等,它本身虽不在文明交往史的参照系之中,却给文明交往留下了许多 印记,影响了不同文明的形成和特征。只有法律关系高于血缘关系的时候,人类文明 交往 才进入了更高的阶段。 人类文明交往史肇端于农耕畜牧的自然经济初期,这个时期是由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人 的地缘关系。地缘性表现在两个先后联系的过程:先是按地区组成的农村公社和畜牧业部落, 取代了“包括许多世代的成员”的血缘家庭公社;继而建立起有人口、领土和文化联系的国 家。尽管农村公社和畜牧部落作为基层仍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而呈封闭、孤立状态,但国家 (由城邦国而帝国)中的人与人的

13、关系,在相互交往中,却逐步扩大着陆上和海上的交往范围。 地缘性交往在农耕畜牧的自然经济时期,由原始狭小地域的点线空间交往,发展为区域 空间的文明中心之间的面上交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不同形式的交往特别频繁。交往 主体随地缘的扩大而表现为种族、民族、国家乃至宗教共同体,而等级制、宗法制成为关系 文明交往的纽带。这是被以后称为“传统文明交往”的一大特征。 地缘性交往的频繁,使血缘性交往日渐淡化,交往的主体随之强化,以国家、民族、地区为 单位的自我中心主义,在交往过程中膨胀起来。自居为天下之中的“中华”以及自古的“华 夷之分” ,古希腊文明及西方诸国的视其他外族为“蛮族” ,称游牧世界为“野蛮世

14、界” ,都 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这种表现还同一些大帝国统治者的“世界之主”的霸权意识有关. 地跨亚、非两大洲的亚述帝国的君主们,即自称为“王中之王” ,甚至自称为“宇宙之王” 。 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君主们,也有称为“天下四方之王” 、 “世界之王” 。总 之,自诩为世界的主宰。此种自我中心主义不是这些统治者的专利,也不是传统交往所独有, 它成为地缘性特征而积淀于大众社会心理深处,并长期影响于后世的政治文化交往过程。欧 洲中心论、霸权主义、种族歧视、地区偏见等当代的交往之垢,皆源于此。 地缘性交往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与时共进。俄罗斯地处东西方结合部,跨居欧亚大陆。 这种帝国疆域,使

15、俄国与近代东西方文明相互交错,表现于政治交往的扩张性质。这种结合 部的地缘文明,也孕育着 20 世纪苏联演变的缘由。美国地处大洋彼岸的新大陆,它是西方 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但又自成体系,虽源于欧洲文明,但又没有历史包袱,一切在新土地上 从“零”开始。这种地缘交往特征,是美国在原有政体和人文传统框架内不断更新,并在 20 世纪成为超过“旧大陆”欧洲的重要条件。 人类文明交往史转折于工商业经济时期,其特点是由地缘性的区域交往发展全球化的现 代交往。这个转折始于西欧的农本向重商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 工业革命和以全世界为市场的外向性商品经济。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

16、 的书,它蕴藏着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历史关系。商品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人类生产的 特殊产品,而且是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人类发展到商品经济时代的文明交往的 凝结物,并深刻反映着人同自然交往的普遍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特点是全球化,如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 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全球化这个词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但其原本概念可以追溯到近代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法国、英国的国际商业贸易战时期。全球化是人类近现代文明交往发展的结果。15 至 16 世纪的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的非洲航行和麦哲伦环绕地球,打开了人类全球交 往之路。海路大通之后,殖民帝国之间的长期商战以及瓜分土地的争霸战,使交往由西方文 明摇篮的沿海地区,深入各个洲大陆腹地。17、18 世纪,特别是 19 世纪,全球已经联结为 一体,一个由世界市场力量推动的开放的全球性格局已经形成。20 世纪是全球化交往发展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