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8897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级第二次阶段检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邹平一中邹平一中 20082008 级第二次阶段检测级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010-11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申子大体篇 )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 2、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 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3、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

2、、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 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 经 论语 尔雅 ,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 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 雅 , 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 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4、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

3、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5、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 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 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 6、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 证社会有宽松、

4、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就此理解 18 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第 2 页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宪政制度 D地理位置 7、1786 年华盛顿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 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 ”为此,他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 B取消地方自治权 C实行三权分立 D推行两党制 8、19 世纪七十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这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9、据载 19 世纪以前,英国

5、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 90%,有时高达 98%的贵 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10、钟云舫在招隐居中写到“这是西洋要把中国害, (把其)远从印度运将来女子 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从当时情况看, “西洋”这样做的主要目 的是 A传播宗教,侵蚀中国文化 B报复禁烟运动,消磨抵抗意志 C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 D腐蚀民风,准备挑起侵略战争 11、蒋廷黻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 (摘引自

6、中国 近代史大纲 )下列与“追求近代化”相悖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 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这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引发了中国的变化在于 A多样化、产业化 B城市化、福利化 C工业化、专业化 D民主化、法制化 13、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 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

7、文化渐次转型 14、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导致中国革命从“以俄为师”转到“农村包围城市”的主要原 因是 A遵照共产国际指示 B学习十月革命经验 C根据国情总结经验 D响应毛泽东的号召 15、傅立叶认为: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工业制度是新成立的奴隶制,是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 类的耻辱。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看法 A是正确的,揭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B是错误的,抹杀了工业文明成果 C是片面的,没能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D是激进的,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16、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短短 8 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 由的国家。 ”这里“自由”的含义是第 3 页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

8、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君主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17、据文献记载:1927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出现了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时期,由六万多 党员锐减到一万多党员。究其原因,主要是 A国共合作共产党员纷纷加入国民党 B北洋军阀残酷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 C北伐战争中大量共产党员英勇牺牲 D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镇压共产党 18、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 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 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立法权 B政

9、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与之前相比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9、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 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20、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 牺,为畎亩之勤。 ”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已经使用牛耕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21、明清之

10、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 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22、 “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 ,统一经管 对外贸易。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23、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 和下西洋之后,竞无第二个郑和。造成

11、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C白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24、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 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 A发现了“新大陆” 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学说” D找到了“无主地” 25、1790 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 量 1700 年为 3175 百万夸特,1845 年为 18665 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对上述材料第 4 页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新农机和新农技广泛使用 B英国

12、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英国政府重视农业的作用 D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 25、 “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 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 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26、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 ,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 , 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强调这二次航行

13、都有美中不足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次的弊端 27、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8、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 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 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 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

14、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29、据 1913 年 9 月 5 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 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30、1924 年 12 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 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第 5 页邹平一中邹平一中 20082008 级第二次阶段检测级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二、非选择题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