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皇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28877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皇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冬皇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皇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责任编辑:严晓星 校对:费治中2017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日旧闻15揭秘冬皇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杜维善口述 董存发撰稿梅兰芳的 最后一次演出佚名史海 钩沉? ? ? ? 章士钊邀请孟小冬回归1949年4月,国民党与共产党 进行北平和平谈判,章士钊 ( 字行 严,以下简称行老)是南京政府和 谈代表之一。谈判破裂后,行老就 留在了北平。 行老始终是支持毛 泽东的,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 馆的时候,他们就是师生情谊,两 人私交非常好。 我父亲曾借给行老两万大洋 的事情, 我们家里人一直都不知 道,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回上 海,见到杜公馆的老账房黄国栋, 他亲口告诉我这件事。 他父亲也 当过

2、杜家的账房, 他应该是听他 父亲或者最早的账房先生说的。 当时他刚刚从西北劳改回到上 海,见到我老泪纵横,说没想到我 们这一辈子还能够再见到面! 黄 国栋是从浦东老家来杜家的,他 父亲和他的弟弟黄国梁一直在杜 家,我们就像家里人一样。黄国栋 父子都是杜公馆的账房, 我父亲 和杜家所有重要的金钱往来,都 是经过他们的手。 正因为行老跟毛泽东有这么 一层关系, “ 文革”中,行老始终都 没有事情。 当时要反行老多容易 啊,首先,他跟杜月笙在一道搞黑 帮。再一个,他是北洋军阀时的司 法兼教育总长, 在北洋政府做高 官啊! 行老跟孟小冬关系很好,行 老的太太殷德贞, 与孟小冬也要 好得很,她们还有一张

3、合影照片。 行老去世后, 章太太把行老的一 方砚台送给我留作纪念, 就是那 方 “ 孤桐用砚”,因为行老与杜家 在重庆一起居住时, 我为行老研 墨,学习写字。 行老喜欢听戏,也 喜欢孟小冬, 他有首诗是专门写 给孟小冬的诗,但没有送出去,据 说挂在他自己的书房。 这首诗看 起来很普通, 但是有人推测说行 老喜欢孟小冬,诗是这样的: 小冬女士清鉴: 津桥昔日听鹃声, 司马梨园 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 按陡生情。这是在抗战前后的事情, 我看 见过这首诗, 但是在什么地方我想 不起来了。 行老一直想劝孟小冬回内地。 新中国成立前后, 行老到香港劝孟 小冬回内地,但没有成功。他劝孟小 冬回内地

4、,是为了拉我父亲。当时更 多的是从政治方面考虑, 不仅仅因 为她是个名角, 是因为她跟我父亲 的关系。孟小冬没有回内地,很可能 是考虑到我父亲。 如果我父亲能回 内地,会有其他人跟着回来的。周总理带话请孟小冬回 来,一个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世纪50年代初, 我父亲刚刚 到香港, 还没有决定最后落脚在哪 里。我父亲喜欢京戏,跟戏曲圈子里 的人关系都很好, 那些老艺术家们 也很尊敬我父亲。 马连良就跟我父 亲很熟,叫我父亲 “ 干爹”,他当时在 香港。有一天,马连良到我们家里 来看望我父亲,问我父亲他 ( 指马连 良)是不是应该回大陆,如果待在香 港将来靠什么生活等问题。 我父亲 因为当时自

5、己都没有确定下一步该 怎么办, 也就无法回答马连良的问 题。 我也见到了马连良, 他和我父 亲、我一起照了相,这是我第一次与 我父亲拍照, 我那个时候是十七八 岁。 当然, 后来马连良决定回内地 了,他也多次劝孟小冬回去。 还有就是周总理邀请孟小冬回 去。 据徐锦文的 京剧冬皇孟小冬 一书里面讲,1963年春,北京京剧团 到香港演出,马连良、裘盛戎随团来 到香港,在费彝民的安排下,孟小冬 现场观看了两出京戏,一出是 赵氏 孤儿,一出是 失街亭。马连良、裘 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还与孟小冬会 面,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和邀请,欢 迎孟小冬回内地观光, 或者可以去 内地收徒弟教学生,也可以拍电影, 把过去

6、的老戏拍出电影, 让她和余 派艺术可以传下去。 据说还要以稿 费的名义给100万港币作为酬劳,希 望她能考虑回内地的事情。 孟小冬 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了几个条件。 但是这件事最后没有成行, 当时他 们还合了影,好像是在香港的 大公报登了出来,这张照片在有些书里 还可以看到。这件事情在2012年7月 的凤凰卫视回忆费彝民的节目里也 讲到了, 说周总理交给访港艺术家 一个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劝 说孟小冬回内地的事。 孟小冬也就是因为这几次大陆 邀请她回去的事情,一直有顾虑去不 去台湾。后来我母亲和陆京士都跟她 讲,没有关系的,不要有顾虑,来台湾 好了。 这样,她最后才去了台湾。台北东门

7、町租房子住,聊 天打牌很开心1966年, “ 文革” 运动对香港的 影响很大,左派的人在香港闹事,香 港社会秩序很乱、很不安全,我母亲 也多次邀请孟小冬去台湾。第二年, 就是1967年, 孟小冬干脆就搬去了 台湾。到了台湾以后,她没有和我们 住在一起, 也没有跟我母亲住在一 起。 那个时候,大姐、二姐也都分开 住的。 住在一起,总归不方便嘛! 当 时,我从澳大利亚回到了台湾,在经 济部门做事,我有的时候回家去住, 有的时候住在公司里。 我大多是在 苗栗,在那里开矿。 孟小冬一回来,我们就见面了。 她到了台湾, 第一次外出吃饭是石 油公司总经理请客, 我和家里人陪 着我母亲一起去的,大家吃饭闲聊

8、, 很高兴。石油公司总经理是个票友, 也唱戏,石油公司有自己的京剧团。 那个时候台湾的陆海空三军都有自 己的京剧团,京剧很普遍。 后来,孟小冬就不出来吃饭了。 其实, 在此之前她也是很少外出应 酬吃饭。只记得有一次,是抗战刚刚 胜利后,孟小冬还在上海,有几个遗 老要见见她, 就一道约出来吃一顿 饭。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老师陈 微明,还有陈苍虬、陈病树、蔡子玉, 好多人啊,他们都去了。她欢喜与老 派人来往。 孟小冬年轻的时候, 请人给她 算命,因为她属羊,老派的说法是冬 季的羊没草吃, 所以冬天的羊命不 好。 在算命的时候, 算命先生跟她 说, 以后不能够用她的名字来买房 子, 所以孟小冬特别

9、忌讳用她的名字买房子, 包括我父亲在北京给她 买的房子,都不是用她自己的名字。 孟小冬来到台湾后, 当时陆京士等 人帮她在台北以她的名义买了房 子,但她没有住,后来在东门町租了 一个房子,房子很小,她一直住在那 里直到去世。 我父亲过世的时候, 留给家里 人的钱,其实没有多少。孟小冬在香 港和台湾,有学生送钱给她的,其实 也不是通常说的 “ 收学生、收徒弟” 的那个意义上的学生, 因为她基本 上不收学生。就是普通人,可能喜欢 京戏, 他们认为自己是孟小冬的学 生、朋友,主动送给她钱,经常送的, 实际上是帮助她。在香港,孟小冬有 段时间与台湾的我母亲和家人不太 联系、不敢来往,担心会找 麻烦。

10、不过,她到了台湾, 并没有找她麻烦。 她要是活到现在 会很开心了,她喜欢看电视剧,现在 大陆的电视剧有多少啊!太多了,她 可以天天看。 高兴了, 还可以到北 京、上海玩玩。 有的书里说,她家里 有两台电视,换着台看,实际上她家 里只有一台电视, 我二姐家里倒是 有两台电视。后来,孟小冬几乎不出 门,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差不多天天 有人去看她,聊天啊、打牌啊、看电 视啊,很热闹。她不出门,也不运动, 屋里空气不好、氧气不足,对她的身 体不好,她是肺部的老毛病,需要新 鲜空气。 她的一生是很坎坷的, 就是最 后进了杜家, 总算有个安定的落脚 地了。 到了台湾, 她虽然不和我母 亲、家人住在一起,但我

11、母亲跟二姐 天天去看她,聊天、打牌,生活就安 定得多了。 我太太说, 跟两个婆婆( 姚玉 兰、孟小冬)打麻将,她们输了会很 计较的,很小气的。她们打的是十三 张麻将,我母亲的牌运不太好,有的 时候输了,就不开心。 打牌的时候输 赢只是好玩, 不是钱的问题。 孟小冬 呢,还好,有的时候,吵吵闹闹的,这也 是一种乐趣,我母亲和孟小冬,其实真 是好姐妹, 虽然是吵吵闹闹的, 生气 了,过不了几天就好了,这一辈子都在 一道,相互照顾,也真是不容易啊!? ? ? ? 杜维善 ( 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 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 开上海赴香港。 1951年杜月

12、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 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 作。 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 自1991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 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 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作为目前唯一健在的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先生的传奇家世和成长背景引人瞩目,其古钱币研究与收 藏亦是卓有成就。 由其口述、董存发先生撰稿的 杜维善口述历史一书已列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 史丛书第四辑计划出版。( 左至右)杜维善、姚玉兰、张大千、徐雯波孟小冬与爱犬摄于家中佛堂? 1959年5月25日,京剧 穆桂英 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

13、,同年10 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 在北京公演。 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 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 现, 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 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这是 梅兰芳解放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 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它是梅派剧 目新的巅峰之作。周恩来总理看了戏 后,对梅兰芳说: “ 这个戏很好,看得 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 是你老年的代表作。 在表演上,我没 有意见, 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 安王,是否可改为 西夏王。 ” 1961年5月5日, 梅兰芳在北京 人民剧场复演 穆桂英挂帅。5月31 日晚上,他又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 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 家们演

14、出了 穆桂英挂帅。 中国科 学院的礼堂并不大, 科学家们闻说 梅兰芳要来演出, 带着家属早早就 来到礼堂,把礼堂挤得个满满当当。 在观众席里有当代文豪、 中国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和那些赫赫有名的大 科学家, 他们之中不少是梅兰芳的 朋友, 当然还有许多京剧迷和梅兰 芳的 “ 粉丝”。戏的第二场 “ 乡居”,梅 兰芳出场了。由于朝廷寡情薄义,杨 家辞朝回乡。 穆桂英出场时穿的是 蓝帔,梳的是大头,完全是青衣的装 扮, 但家庭妇女的服饰掩不住她的 英武之气。梅兰芳虽然已67岁高龄, 然而风采依然。他一出场,就是一个 碰头彩。 第五场 “ 接印”,更加精彩。 穆桂英上场,唱四句 “ 西皮慢板”,表 达

15、穆桂英盼儿心切, 既急于要知道 朝廷应敌的对策, 同时又怕孩子遭 到奸佞的迫害。 “ 接印”一节,他在演 穆桂英思想转变时,大胆采用 “ 九锤 半”的锣鼓套子,化用传统戏两冲、 揉肚子的身段, 以哑剧和舞蹈来表 现人物的思想活动, 她从顾虑中扭 转了过来,终于听从佘太君的劝勉, 答应挂帅,正准备改换戎装,耳听得 聚将擂鼓之声, 立刻振起当年奋勇 杀敌的精神, 水到渠成地捧着帅印 唱出了 “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 谁领兵”的豪言壮语。 演到这里,全 场观众被深深打动, 爆发出雷鸣般 的掌声。 梅兰芳从1960年开始, 就觉得 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还以为是 胃病。 但他只是服用些治胃病的药

16、, 照样辛勤工作。 这次到科学院演出, 同样带病上场。“ 出兵”那场,扎上大 靠上台,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 演出 结束,梅兰芳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 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 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 最后 梅兰芳挽着郭沫若并肩照了一张相。 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 影照片,他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 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 “ 是日观众情 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谁 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梅兰芳舞台 生涯中最后一次演出,此时离他去世 仅68天。但这次演出为梅兰芳的整个 舞台演出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61年夏天, 梅兰芳又感到胸 部不适,后到北京阜外医院治疗,据 医院检查是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 7月30日下午, 梅兰芳心绞痛突发, 进阜外医院住院抢救。 经首都医学 专家会诊, 确定为急性冠状动脉梗 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症。 在周恩来 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医院尽力抢救。 8月8日清晨4时许,梅先生病况突然 恶化,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虽然全 力抢救,终告无效,一代大师于清晨 5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