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28877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国学经经典与教育考的典与教育考的试练习题试练习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正确错误2.论语是“四书”之一。 正确错误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正确错误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正确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正确错误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正确错误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正确错误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正确错误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2、D.提升国家形象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体现的教学艺术是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1.“乐”的起因是: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A.重要 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

3、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16.“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 19.梁启超的籍贯是A.广西 B.广东C.浙江 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A.

4、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3.小疑则小A.智 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A.安详B.怨恨 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

5、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D.黄宗羲 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3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C.王夫之 D.张之洞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