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528553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三考试基础知识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是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的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企业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供给者,企业是需

2、求者。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居民是需求者。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 2.体制障碍 3.市场缺陷。劳动力 1.在一定年龄之内(年龄下限 16,上限男 60、女 55)2.具有劳动能力 3.就业要求 4.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志愿者和家庭主妇不是劳动力,大学生是劳动力)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数 x 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x 100%劳动力供给弹性 1.供给无弹性 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3.单位供给弹性

3、 Es=1 4.供给富有弹性 Es1 5.供给缺乏弹性 Es1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1.需求无弹性 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 Ed 3. 单位需求弹性 4. 需求富有弹性 Ed1 5. 需求缺乏弹性 Ed1 (W 工资 L 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生产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

4、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短期生产的可变要素就是生产力。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平均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平均产量为 AP,边际产量为 MP, TP 为总产量 AP=Q/L, MP=Q/L AP 与 MP 的交点为平均产量 AP 的最大值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 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 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 VMP,产品价格为 P。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1.劳动力的所以者个体 2.使用劳动

5、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能力)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和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工同酬)3.充分就业(想找工作的人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福利的支付方式(表现)1.实物支付 2.延期支付(全民平等,不分高低贵贱,针对某一个人的不是福利)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

6、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1.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2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角度).延期支付 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2.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 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

7、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投资品的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

8、种类型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 正常失业4.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主要表现在气候状况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形式 1.增长差距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3.政府调节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

9、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 x100%=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x100%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者平均失业持续期(周)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52 周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务政策和紧缩性的财务政策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取值 0-1)当系数接近 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 1 时,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等。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表

10、示收入差距非常小。系数在 0.4 以上,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在 0.2-0.4 之间。第二章第二章 劳动法劳动法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特点 1.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3.高度的稳定性 4.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权。 (工资决定权不是劳动权)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劳

11、动权受国家的保障,体现为基本保护(劳动权最低限度的保护,基本权益的保障) 、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人生、财产、法定和约定权益)和优先保护(优先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物质帮助权 1.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 2.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特征 1.社会性 2.互济性 3.补偿性法律渊源:劳动法学文献、国家劳动行政、法院实践、国家意识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2.

12、劳动法律(劳动法的表现形式,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法律(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依据)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具有法律效力)7.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集体合同(属于劳动法律渊源)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劳动(雇佣)合同不属于法律渊源。 法官法或判例法属于法律渊源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标准工作日不能约定超过 8

13、小时/天,不超 40/周。延长时间(加班)不超 3 小时/天,不超 36/月。正常加班费1.5 倍工资、周末2 倍、节假日3 倍(最高3 倍)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1 劳动关系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工作时间法 工资法2 劳动标准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促进就业法 业培训法3 劳动保障法会保险法 动福利法劳动法体系4 劳动监督检查法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力和义务 3.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4.4

1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雇主与雇员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都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第三章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本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的外部经营分成宏观环境(指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指市场

15、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微观环境:企业、行业环境、市场环境。外部环境的调研外部环境的调研 1.获取口头信息 2.获取书面信息 3.专题性调研纵向分析纵向分析是把企业目前的能力与以往年度的能力做对比,寻找企业业绩变化的能力因素的分析方法。横向分析横向分析是把同一产业内企业或者竞争对手的能力与本企业的能力做比较,以发现本企业经营优势和劣势的一种方法。SWOTSWOT:strength 企业内部优势 weaknesses 企业内部劣势 opportunities 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 treats 外部环境的威胁进入战略进入战略 1.购并战略,企业在进

16、入性的领域时,凭借强大的财力以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获取已进入者的经营资源和已占领的市场,从而达到进入某一新领域的目的。2.内部创业战略,企业通过内部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或者通过重新创造市场进入新的领域的战略。3.合资战略,是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新领域。发展战略发展战略 1.1.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应用于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的市场中,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方式把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向新的市场领域扩展提高原有分销渠道的能力加大广告投入以吸引新的消费者采取价格手段挤占竞争对手的地盘填补产品系列或者增加新的品种2.2.横向发展战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新产品和服务。3.3.纵向发展战略,前向一体化是把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