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8088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作者姓名:郑 伟作者单位:日照市岚山区后村镇教委邮政编码:276816联系电话:063388319081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日照市岚山区后村镇教委 郑 伟一、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原因及理论依据十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又绵延不绝,无数改革的先驱在这条充满艰辛、布满荆棘的小道上孜孜探求、锲而不舍,终于开创了今天名家辈出、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但是,由于在升学考试、就业考试中,仍旧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所以无论哪种改革,必须摆脱不了应试的圈子,改革的结果不过是圈子大点或小点罢了。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发挥的是甄别和选拔功能,

2、其评价的内容不过是学生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阅读(也并非真正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与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学观比较,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内容单调,评价方法陈旧。例如,单凭一张试卷很难评价学生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及朗读能力。要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就必须对现行的语文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因此,我们提出“学生语文评价改革”这一课题。语文新课程方案的颁布与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程方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

3、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日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得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材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2出建议。要用最有代表性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4、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生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 ”以上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的描述,是我们改革的理论指南。二、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目的、意义1、落实新课标精神,改革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建立适应新形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学习评价机制。2、评价就是导向,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3、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生语文学习

5、评价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使家长更加理解和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和力,三者共同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三、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措施(一)学习新课标,改革测试题。传统的语文测试题,大都划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部分,考察的是一种机械的简单的知识层面。依据新课标精神,突出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把传统测试题中的“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改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表面上看,改的只是一个说法,实质上则体现了新课标检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三维综合。如:我们在“识字与写字”的题目中,要求学生在方格内把规定的

6、汉字写得准确、工整、美观,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正本归原”,也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肯定;在“口语交际”题目中,我们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3创设某种语境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在“综合性学习”题目中,我们设计了一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性研究学习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测试题,像要求学生查字典或结合注解解决试题中的字词,要求学生将自己本学期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内容说出来,并加强适当的评论。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我们进一步减小客观性命题的比例,增大诗文背诵默写的分值。阅读部分的命题,以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性魅力、关注学生感情、尊重个性差异、张扬学生个性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测试题,在

7、考察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引导。现代文阅读,继续加大课外现代文阅读的比值,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大多阅读测试题目都废除了答案的标准与唯一,给学生发挥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多元理解,积极创新。很多题目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只要观点合适,自圆其说就行。如:“你喜欢这篇短文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根本没法制定标准答案,这种高度开放的题型,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阅卷难度,却扫除了“标准化”试题的阴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作文题的设计,也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让写作贴近生活,符合实际,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引进真、善、美的境界

8、。(二)评价内容,实行多元化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评价内容及方法如下:每学期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行为评价、作业评价、语文活动评价几部分组成。1、 、终结终结性性评评价价。是学期末对学生一学期语文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占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 60%左右。终结性测试题应该包括听、4说、读、写各个层面。听力测试在终结性测试题中占 5%左右,其测试方法是学生听录

9、音或教师范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说话能力测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一方面依据学生课堂说话表现师生打分,另一方面教师命题,创设情境,学生评话,教师评价,说话能力测试占终结性测试的 5%左右;阅读能力测试,一方面,通过终结性测试题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另一方面,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普通话朗读占终结性评价的 5%左右;写作评价以终结性测试题中的写作评价为依据。2、形成性、形成性评评价价。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单元形成性测试评价。占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 20%左右。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过程管理,在单元形成性测试中,科学设计题目,认真命题,公正评卷。3、学、学习习行行为评为

10、评价价。学习行为评价包括课堂学习行为和课下学习行为评价。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即由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团结协作、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课下学习行为评价,有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是学生节假日、双休日在家庭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行为评价占语文学习评价的 5%左右。4、作、作业评业评价价。作业评价是对学生日常作业情况的综合评价,要求学生及时、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评价方式是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作业评价占语文学习评价的 5%左右。5、 、语语文活文活动评动评价价。语文活动评价采用积分制,评价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日记、练字、手抄报

11、及其他语文实践活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日常语文活动情况,保留学生语文活动足迹,以此积分作为学生语文活动评价的结果。语文活动评价占语文学习评价的 10%左右。四、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的成果。1、 、阶阶段成果段成果。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5初步形成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应试教育转变为语文素质教育;学生能够适应语文学习评价的新要求,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行为、语文学习习惯都有较大改变;家长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产生共鸣,能够认识、理解、配合改革。2、最、最终终成果成果。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崭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教师业务水平有大幅度提

12、高;学生的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对语文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持续发展;学生家长参与教学改革,家长素质有所提高。附:语文学习评价表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明细表班级 姓名 年 月 日评价内容权重评价方法、措施得分折合分听力测试6 分听录音或范读,回答问题说话测试6 分1、学生平日课堂说话,师生共同评价。 2、创设情境,统一命题,学生评话。 (选一)朗读测试8 分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自由朗读和命题 朗读相结合。期末 考试 120 分语文综合 测试100 分以期末试题为主80 分形成性评价10 分将形成性评价的总分折合成 20 分10 分作业评价10 分及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自评、互评、 教师评10 分语文学习行为评价10 分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师生评价;课余学习行 为评价,家长评价。10 分语文活动评价10 分课外阅读笔记、日记、练字、手抄报等,师 生互评。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