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7612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论文期末论文题题 目目 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学生姓名 谢郴伟学 号 20091364044院 系 语言文化学院专 业 对外汉语(汉日方向) 课程名称 中外文化比较二二一一年一一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二十三日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试对比中西方重大节日谢郴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09 对外汉语(1)班,20091364044摘要:摘要:传统节日是民族文明的体现,它从各个角度和侧面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的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节和情人节三组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体现了节日的永恒魅力。关健词:关健词:中西方;节日;对比研究古

2、人云:“入国而问俗” ,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节日风俗又是这个迷人世界中的奇葩,它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一座色彩缤纷的大花园和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离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比研究中西节日文化,领略其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蕴,是饶有兴味的。春节与圣诞:亲情的展示与幸福的祈愿春节与圣诞:亲情的展示与幸福的祈愿在中国,人们就把迎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 。“进了腊月就是年”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祭灶就是家

3、家户户祭拜“灶王” ,俗称“过小年” ,人们从这天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起来。这天也是春节前的扫尘,也就是年终大扫除, “腊月廿十四,掸尘扫房子”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习惯,因为“尘”与“陈”谐音,扫房就有“除旧布新”的涵义,也表达了人们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和辞旧迎新的愿望。扫房后,家家户户变得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张贴春联、窗花、福字,张挂大小红通通的灯笼,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盛景,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贴“福”字时,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借谐音表示“幸福已到” 、“福气已到”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春节期间的游艺活动很多:如玩龙、舞狮、踩高跷、狂庙会,

4、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所有的活动和节目都尽可能是亲人们一起参加或观看,在春节期间人们要尽情的享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在西方,与中国春节类似的节日是圣诞节,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之所以是西方国家最重大的节日,这是因为它是纪念耶稣的诞生日。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 12 月 25 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吉祥的圣诞色。绿色是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红色的有圣诞老人和圣诞蜡烛。 圣经中说,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因此一身红白相间的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

5、迎的人物,既让人喜欢又受人尊敬。每到这一天,圣诞老人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份礼物,寓示着一年的吉祥、快乐,人们相互间也会互赠礼物,感受着节日的气氛与欢乐。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聚会,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并齐唱圣诞歌,祈求幸福。中西方这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凸现了家庭的大团圆而营造的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相对于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方的圣诞节,中国人民为春节而举行的各种风俗活动,表达了浓郁的思亲情结,享受着无限的天伦之乐。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却更多的是全家人祈求上帝的恩赐,享受来年的幸福平安。清明节与万圣节:生命的崇尚和自然的和谐清明节与万圣节:生命的崇尚和自然的

6、和谐在中国,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这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故称为“清明” 。清明节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的习俗,还开展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的清明一诗,既有节日的表现,同时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生命、敬重祖先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人们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一起上坟扫墓,一同踏青赏春。 “欲断魂”充分表现了这浓郁的节日气氛令羁旅在外的游子触景伤怀的思乡思情之情。除扫墓外,清明有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墙”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后来发展成为希望长寿的愿望。民间至今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

7、皓首”的说法。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避邪的作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它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死而不朽”价值模式,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续,而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观念的继承,更是对自身价值在生命肌体消亡后获得永恒性的崇尚与向往。西方人的万圣节是鬼节,10 月 31 日一 11 月 7 日,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籍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在这一天,人们可以

8、态意地装扮自己,尽情地作怪。不用担心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炫”!许多公共场合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在窗户及门的上面,布置一些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灯呀!稻草人呀!甚至骼镂之类的装饰。家家户户热闹地举办化妆舞会,摆上些水果及其它食品,以便喂饱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最热门的万圣节大游行,参加游行的人不一定要化妆,随意的在路上聊天照相,尽情享受户外美好而特别的一天,达到与自然最大的和谐。七夕与情人节:爱情的忠贞和情人的浪漫七夕与情人节:爱情的忠贞和情人的浪漫爱,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话题。人们通过一些方式而传颂爱的主题,使之源远流长。在中国,农历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

9、情人节,又叫“七夕节” 。七夕节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的,这是一个既美丽又忧伤,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鹊桥仙对他们的爱情作了最甜蜜注解。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仰望天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为他们的爱情祈祷。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年轻的姑娘们也会在这一天以一种含蓄的方式,默默的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获得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由此,便形成了七夕节。而西方的 2 月 14 日的情人节,不但是情人表达爱意的最佳时

10、刻,也是带着玫瑰花向自己心爱的人大胆求婚的最浪漫的时刻。这个节日源于罗马。在古罗马,由于战事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大批青年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准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有一对情侣来到了神庙,请求瓦伦丁修士的帮助。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举行了婚礼。人们暗地相传,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了伴侣。消息传到了宫殿,暴君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庭,抓走了瓦伦丁,投人地牢,使他受尽折磨,并最终被处于死刑。悲伤的朋友们在当天将他安葬于全普拉教堂,那一天是 2 月 14 日,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圣瓦

11、伦丁日,也就是现在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以血肉和坚定的意志而换来的一个现在温馨又浪漫的节日。情人节这天互赠礼物必定是固定节目,许多年轻人在这一天会选择巧克力配玫瑰情侣相送,追求一种浪漫的意境,享受最浪漫的爱情。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的情人节是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涵蓄的表达着对忠贞的爱的憧憬与渴求。而西方情人节则是大胆的、直白的、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当今,随着人们在思想上、人性上的开放,中国具有独特风格的情人节,即七夕节,也慢慢地变得丰富而浪漫,并且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对从西方的舶来的“情人节”很感兴趣。跨文化透视: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跨文化透视: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传统节

12、日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质的象征,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 “中国是陆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这话很有道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同,产生的伦理文化自然也就迥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上的内涵,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伦理道德的传承而不是给人们以欢娱休闲的机会,缺少世俗所需要的娱乐色彩。传统节日从性质到形式,是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这种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对民间风俗产

13、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因此添加了“祭祖” 、 “团回”等“孝亲”元素。而相比之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伦理色彩弱,娱乐的色彩要强得多,更能给现代人以充分张扬个性和享受欢娱的机会,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人。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个体精神的升华外,还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例如西方已经有形成了世界性节日的“情人节” ,就是两个异性有情人之间的节日,与任何其他人无关,不管是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她)是一个健全正常的人,就需要爱情,就可以接受这样的节日,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并

14、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画蛇添足地填充或升华。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七夕(节) ”却无西方“情人节”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内涵。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人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建造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桥梁,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人。而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的强势输出与侵略,我们要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正真为人们创造科学健康而又有价值的节日文化氛围。 文献参考:文献参考:1方川.王怀义,名俗的思维M,哈尔滨:X 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刘刚.李辉,节日的故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3盖国梁,节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4 汪春英,圣诞节和春节的文化内涵M,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张炎,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M,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6 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D,西北大学,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