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前 言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根据省政府、 环保部统一部署, 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至 2004 年底,全省 84 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利用 1∶10 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 GIS 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
《区划》范围为全省 84 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 12 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 《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 2 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 5 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 107 个生态功能区 《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 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区划》 是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重大经济技术政策, 以及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重视自然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成果, 综合决策部门可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从而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推动海西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一、福建省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特征(一)生态环境特征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海岸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 11 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地上部分,由此构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 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 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其生态环境的保育是福建山海协调互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生态环境现状(二)生态环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较好状态,为福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 1.生态环境总体较好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 63.1%,居全国首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是全国土壤侵蚀率较低的省份之一; 全省共区划界定重点水源涵养区、 水土流失区和海岸沿线等重点生态公益林 286.26 万公顷;实施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省大陆海岸线基干林带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殊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 11%;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和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福建全省均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其中85.4%以上区域达到优类水平 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园地开发、采矿和工程建设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 水葫芦、 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增大;城市噪声污染、 酸雨污染、 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仍受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点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海域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近岸海域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 它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程度 把区域生态环境分为极敏感、 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五个等级进行评价,确定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1.土壤侵蚀敏感区域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指在自然状况下, 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的大小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区域, 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
区域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在自然状况下,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 R 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并根据福建省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全省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 1)如下: 图 1 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 极敏感区域: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市与宁德市辖区;总面积约 60.7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0.0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坡和西坡,以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和中段;总面积 1407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11.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于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西麓和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8250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68.05% 2.酸雨相对敏感区域 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影响的相对敏感性, 即酸雨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大小, 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 与地区的气候、 土壤、 地质、 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关系。
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与土地利用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分值, 再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并给出权重, 并按照这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福建省酸雨相对敏感性评价全省酸雨相对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 2)如下: 图 2 福建省酸雨敏感性评价图 极敏感区域: 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北段和中段以及武夷山脉; 总面积 11356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比例为 9.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约 24943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20.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总面积 34324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8.3% 3.陆域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陆域生境敏感性是指陆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 生境敏感性可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 即评价地区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进行评价 以自然保护区为基本评价单元, 采用评价地区国家一、 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占全省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福建省陆域生境敏感性评价全省陆域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 3)如下: 图 3 福建省生境敏感性评价图 极敏感区域: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武平县东部山地、永安市东部山地、戴云山、尤溪县西南山区、南靖县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数量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地区;总面积 1229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1.0%。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和武平县东部山地极敏感区的外围,以及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的部分县市;总面积 1163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9.6%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山区,以及闽中大山带中段山区;总面积 5949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4.9% 4.地质灾害敏感区域 地质灾害敏感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外力,如降水、动力地质作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滑坡与崩塌灾害的成因及属性特征相似,在福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多与山崩、滑坡相伴而生,故将其合并进行敏感性评价影响滑坡、崩塌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相关性强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等)、地形(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区域宏观上控制滑坡、崩塌发生的分布数量和格局另一类是诱导因素,包括降雨、人为活动(开挖削坡活动、不合理加载等)、地震等,这些因素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根据对福建省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的分析,选择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大雨日数分布、道路分布(公路和铁路密度)以及现存滑坡、崩塌分布等 5 个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 计算评价空间单元的敏感性综合指数, 根据指数大小进行福建省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全省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 4)如下: 图 4 福建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敏感性评价图 极敏感区域:零星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北段和博平岭南部;总面积 54km2,仅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0.04% 高度敏感区域: 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鹫峰山区、 戴云山区和博平岭, 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 57665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47.5%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和武夷山脉的丘陵山区;总面积 30484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25.1% 5.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 滨海风沙危害敏感区指沿海干燥度>1 的所有风成沙覆盖的区域 石漠化敏感区指可能因土壤侵蚀而造成基岩裸露、植被难以生长的区域福建的石漠化敏感区有两类:一是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分布区,这些区域坡度>15°的坡地且植被覆盖率<70%的区域视为中度以上敏感区域;二是侵入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和火山熔岩(流纹岩、玄武岩等)分布区,当这些区域被侵蚀成土层瘠薄、地面岩石裸露面积≥50%时,视为石漠化敏感区域根据福建省地质图、坡度图、土壤分布图、植被图和干燥度等值线图以及野外调查结果,按照上述指标划分出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图 5)。
图 5 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乐东部沿海、福清龙高半岛、平潭诸岛、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滨海地区;总面积 225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 1.9% 6.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重要海洋物种主要指国家级、 省级或地区级的海洋保护生物, 同时也考虑对当地渔业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种类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 主要考虑海洋物种的珍稀程度、 保护级别及其生境所承受的人为破坏与干扰压力等方面因素 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 6)如下: 图 6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图 极敏感区域:主要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海洋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包括海坛岛西部海域中国鲎重要繁殖区、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