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修养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6739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学修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统文学修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统文学修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统文学修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统文学修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学修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学修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子何莫学夫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里,孔子引诗与论及诗就有十多处。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虽无数次乱政,无数次战争,无数次改朝换代,但中华民族不散,始终不散的是民族心。民族心是什么?民族心就是民族文化。具体说就是儒家文化,以及用以运载儒家文化的诗歌水墨大略还谈不到与诗歌齐肩的地位,始终凝聚着民族心。看看中国历史人物,不管是流芳百世的,还是遗臭万年的,只要是民族子孙,谁不会做诗?不做也爱!逃到台湾那位蒋先生,他,以及他手下那帮人,就是写不出毛泽东沁园春雪那么大的气度,但是,他死后,却在棺材里放上他一生钟爱的唐诗书册。蒋介石不,唐诗还是他的民族心。陈水扁那个

2、龟孙子,他就不爱唐诗,要弄,所以蒋先生的后人都要杀他的头。而今,不仅“小子何莫学夫诗?”甚至连学府膏药混混,也挡架不住孔子向他们发问:“小子何莫学夫诗?”为什么?因为学府膏药那点思想水平太浅薄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次政乱而民族文化心未乱的常识,他就没闹清楚。民族文化心乱了的后果,世界民族文化史有的是前车之鉴。古埃及文化被阿拉伯文化扫荡之后,已不存在了。古印度文化被阿拉伯文化入侵之后,灿烂的佛教文化已残缺了,研究古佛经还得到中国。佛教文化却被中国民族文化同化了。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民族会不会四分五裂,在世界上到底还有个什么地位,这些问题不需要谁来指点,是个常识。学府膏药混混连这些常识都忘乎所以

3、了。他们只知道向西方学点膏药小技,就敢大言不惭地说做诗是弱智。他们那点膏药小技,可能还自以为比大思想家孔子还要大智大慧。正如孔老夫子所说:“不学诗,不以言。 ”膏药混混不学诗,所以尽说些混话,如此之人,人们的确没兴趣与其言。说实在的,那点膏药也未弄纯熟,又要创造膏药漫画了。漫画是什么艺术?如果能理解孔夫子的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很容易理解漫画的本质了,漫画与诗就有这么亲密的关系。本质不清的漫画,无论怎样再涂些膏药于画面,这样的科研,只是博虚名以哗众取宠而已。“小子何莫学夫诗?”孔老夫子的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开讲得热闹呢!又镜膏药之智薄了。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自古

4、以来都把诗歌作为“言志”的纯正文学。诗经、楚辞、魏晋风骨、 唐诗宋词、金诗元曲、直至明清,诗之命脉从未断绝。诗歌如星河灿烂、诗家如恒河沙数, 就是各家诗论也是车载斗量,可谓空前盛事。对诗歌教化功能的重视成为历朝历代自觉的 行为。可以想像古人登山临水时“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总会一番吟哦,使得 心灵与美同时得以升华。而当今社会喧嚣浮躁,通俗乃至庸俗文学充斥市场。具有承载人 类灵魂净化功能的纯文学者如诗歌散文等空前尴尬。诗之命脉岌岌可危,真不敢想像一个 没有诗歌的民族还会有多少想像力和创造力。想到孔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权作当头棒喝。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诗的时代”,这句断言听来有点危

5、言耸听,但也道出部分事实。 其实,任何时代都该有诗,只是时代风气之导向出了差错,而不在时代之本身。当今时代 对财富的追求,更多激发了人的物欲灵魂极度膨胀。知识分子也是满脑子赚钱计划,读书 真的成为“稻粮谋”,明星请枪手出书,大学生拍卖自己的日记,历史戏说,百家讲坛等等 都给人带来不尽的思考。看着同道甚至中学毕业的毛头小子,也大把大把地赚钱,自然顾 不得先贤的“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落一句空”的训言,蠢蠢欲动起来,绞尽脑汁如何让 学术逢迎时俗得以赚得大把钞票。在这样一个以物质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的社会风气下,还有谁去读诗?可以做一个试 验,你若在候车室拿一本诗集来看,定然会遭遇一道道轻鄙且不解的目

6、光。你若具有 X 光 的穿透功能,一定还能看到他们的喉叶也随思维一同运动, “傻瓜,这是什么时代了,还看 诗?”没有了台下的观众,台上的演员自然会瓦解。以前在八十年代一度掀起诗歌的小高潮,诗派诗社一时间如雨后春笋,清新扑面。再往后物质财富的积累成了贪得的人们不懈的追 求,为了生存,一些诗人也纷纷改变方向,转向通俗文学,构思离奇情节,甚或研究起人 体的下部分来了。有时想,诗歌总该有个世外桃源吧。学校国文教育中理应有足够的重视吧。但闲来翻 翻学生的国文课本,见小学生课本也只是一两首古典诗歌在点缀,而初高中课本也多了一 两首现当代的诗歌来装点。这数量上的多寡已是分明,再加上选者充当上帝,把个人的希

7、望强加与他人,所选的诗作质量不高,又不切合学生的实情,使得诗歌教学成为鸡肋。而 再看一看那充当指挥棒作用的高考,在国文卷作文一题,各省每每用黑体加着重号强调“不 允许写诗歌”。这无疑又是对诗歌致命的一击。据了解大凡有学生看普希金、泰戈尔,每每 会遭到家长的痛骂。幼小的具有诗情的性灵在粗暴的断喝声中也就渐渐熄灭。呜呼,诗之不存有已矣!其实诗歌的作用岂能低估!诗何以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直作为“言志”之正统文学?历代先贤为何对诗高度重视? 好的诗作为何被世代传唱?只要稍许思考,就不难分析诗歌在人类语言文化中扮演着何等 角色。我们谁都清楚诗是富具意向的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对好以功利来度量一切的人们来

8、说,诗虽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光灿灿的物质财富,却能滋润你几近干涸的心灵,给你一双 能发现美的眼睛,能给一个能吟哦讽诵的秀口。汉代的毛诗序本着儒家教义,进一步阐明诗歌的作用:“正得失,动天地,感鬼 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代帝王并也身体 力行读诗写诗,并重视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读诗写诗自然形成风尚。不唯如此,国外向来也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 是给人益处和雅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基于这个主导思想, 他提出了著名的“寓教寓乐”说,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就看当代的诗歌。余光中的乡愁绵绵倾诉,激起人们对故

9、乡亲人的怀念;触动人 们心灵的柔软的部分,让人们对人间美好感情的珍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激 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舒婷的致橡树对正确的树立远比唠叨说教更加形象而易于 接受诗正是用形象说话,好的诗歌总会给人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提醒。当然,也不是能简 单的把诗歌当作政治的附庸。美是诗歌的特质,也唯有美才能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人们常说“文如饭,诗如酒”,诗是语言艺术的精品,是语言美的最高境界,具有高度 的艺术审美功能。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曾在为诗辩护一文中极力 称赞诗歌的审美价值:“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 西添上了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

10、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了一切不可融合的东 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为一体。诗可以使世间最善最美的一切永垂不朽; 它捉住了那些飘入人生阴影中一瞬即逝的幻象,用文字或者用形象把它们装饰起来,然后 送它们到人间去.诗拯救了降临人间的神性,以免它腐朽。 ”诗人正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社会、现实人生进行概括提炼,创造而高于 现实的更理想的美。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时自然地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你会觉得 这大山、大海、小溪、田园、日月星辰变得更加美丽,你也会让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现实 罩上一层美丽的光环;它能激发起你对生活的爱。也会使你的心灵变得如溪流一般的纯净。好的语言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11、。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 就是强调读与写的关系。若多读古今中外经典的诗歌,就必然对语言美产生自觉的追求。也必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句,文字也必然追求更加洗练,而有韵致余味。如果自己对语言美产生了兴趣,也自然有写好文章的信心,也就有写好文章的欲望。 很多作家谈自己写作经历时,大多说是由读诗写诗而对语言产生兴趣的。可见诗是锤炼语 言的砧石,是点燃创作热情的火花。也绝难想像没有诗词功底支撑的作家能有多少艺术潜 力。是啊,在幻觉里,孔夫子发出朗朗清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 ”此话似乎萦绕于耳际,经日不绝。后记:突然对诗的产生一点恋情,不由聒噪几句。

12、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r):近。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已乎。 女,同汝。为,当学习讲。孔子问他的儿子伯鱼: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诗经有十五国风,首为周南的诗,计有关雎等十一篇,次为召南的诗,计有鹊巢等十四篇,然后是其它诸国之风。据毛诗序及注疏说,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南是周召二公所分得的采邑,其地在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即今

13、陕西岐山以南,称为南国,二公将文王的教化自北方施行到南方,在这南方二地采得的诗,分别名称为周南、召南。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墙面,是面墙的倒装语,人若不学周南、召南,他就好像面正对墙而立,眼睛被墙障碍,无所见识,不能办事。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极为推崇道家,司马迁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但同时司马迁又曾受教 于董仲舒,曾有“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孔子世家 )的想法,在他那里,儒和道并 不矛盾。老子的自然观,公羊学的天人观念与“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 冷静思考人与人、自然、社会、天道之间的关系,突显出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

14、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 的精神”。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学 就是研究在不断变化中的人生和为其产物的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产物的人文精神,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要纪录这一过程,唯有史学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才能承担。历史 是纪录过去,开创未来的。让它得以保存着人文精神的形成轨迹。当然这种轨迹是需要我 们通过历史客体去认识、理解的。史书中的人们按照各自的意图开展历史活动,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的过程。也是广义上的历史创造者接受某种观念、思想,形成内在于自身的 品格,从而指导历史实践活动的过程。而这种观念、思想,它形成于历史运动之中,经过多 次积

15、淀和检验,为人们所接受,它便是人文精神。纵观史记 ,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人事,坚持“天人相分”的理论。 史记的主干部分是“历帝王岁月”的本纪和 “录人臣行状”的列传,通过揭示传主的行为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图景。它给中国古代史学重 人事而轻鬼神的传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编撰体裁。他力图从历史事实中找出促使历史人物 做出某一抉择的客观依据,对各种宿命、天意之说给予严肃的批评。他对项羽寄予无限的 崇敬和同情,但对于项羽败亡之际说的“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提出了批评,他从人事的 角度分析了项羽败亡的原因:“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

16、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用兵之罪也, 岂不缪哉!”。 (项羽本纪 )司马迁努力冲破历史局限,从人事的角度去探讨历史兴衰, 具有明显的人本或民本色彩。第二,为社会下层人物立传。 史记中的人物有天子、诸侯、贵族、官僚,也有农民 起义领袖、刺客、游侠等。司马迁把这些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并通过他们还原时代 面貌,让时代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显现。为了替盛世“立言”,叙述盛世完整之风貌,司 马迁注意探讨下层人物的历史作用,并为他们立传,记述相关事迹。在陈涉世家中盛 赞“由涉首事”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太史公自序中写到“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 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乱,风起云蒸,亡秦族”,这里,将陈涉 起义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提到了同样的地位。 史记中还有刺客列传 、 游侠 列传 、 滑稽列传 、 日者列传 、 龟策列传等都是记录下层人们的事迹。正是对下层 人民历史的重视,才能够真实地全面地了解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