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26706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_张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文学遗产二八年第三期58宋人对自己和时人的诗文集较少类编。哲宗元符时宋绩臣走访宣城梅家,从梅尧臣后人手中得到家藏的梅尧臣全集 ,该全集就是按题材而非古律体编排的,然而这种情况极少。但宋人喜好将唐集重新编类, 较早者如宋敏求编李太白集与孟东野集 , 王钦臣编韦苏州集 。 蔡宽夫诗话云 : “景、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 ”宋王二人的编集正符合了时代的需要。李太白集先以歌诗、古赋、表、序等分体,诗又分为古风、乐府、歌咏、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诸类。 韦

2、苏州集分类较为简单,仅赋、杂拟、燕集、寄赠、送别、酬答、逢遇、怀思、行旅、感叹、登眺、游览、杂兴、歌行十四类。杜诗在宋代受到了极高尊崇, 宋人用力最勤的唐集当然是杜甫集, 以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为例,全书分月、星、河、雨雪至花、草、竹、木七十二门, “居室” 、 “纪行” 、 “述怀” 、 “时事” 、 “送别” 、 “简寄”各门内容较多,又分上下或上中下。类编杜诗在宋代颇为风行,宋元以后就不多见,明代著名藏书家徐跋分类杜诗即云: “世传杜诗不下数百本,笺注者十之七,编年者十之二,分类者十之一。 ”南宋人也将北宋的一些名家诗集重新以类编次。最著名的即是王注苏诗,书名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旧题王十朋

3、撰,分七十八类。而宋麻沙本类编增广颍滨先生大全文集即苏辙诗文集,前六十卷为诗, 分目几近百类, 其“四时”类下复分“春” 、“夏” 、“秋”三子类,“庶官”类下复分“省掖” 、“奉使” 、 “将帅”等九小类,颇为繁复。 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中的诗歌分类更是多至一百零四门。有时这种分类实在没有必要, 如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八卷, 前两卷录古律诗仅四十二首,却分成了十九门,每门平均还不到三首。二从文献编撰的历史来看, 类编诗文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古代别集的出现早于总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著录的 屈原赋二十五篇 、宋玉赋十六篇 、枚乘赋九篇 等, 即可视之为别集。这些别集虽经刘

4、向等人加工成为定本,但它们应早就编辑成书而不是单篇流传。 汉书艺文志所录者均为专体别集,或者收诗,或者收赋,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包括诸多文体的别集出现于东汉, 隋书经籍志云: “别集之名,盖汉东京所创也。自灵均以降,属文之志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东汉时期,将一位作家各种文体的作品汇聚成集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后汉书列女传云 : “ (班昭)所著赋、颂、铭、诔、问、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 ”据文选东征赋注可知此书被称为曹大家集。这些别集自然不会采用类编的形式。当别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编

5、纂总集才成为必要和可能。 隋书经籍志云: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而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之流别 。 ”从文章流别集残存的文字对于诗、赋、七、箴、铭、诔、哀辞、墓志等文体所作的论述分析可知这是一部分体的文章总集,但是否类编已不可考。倒是此后梁僧所编的弘明集采取了近于类编的体例, 弘明集序云:撰古今之明篇, 总道俗之雅论, 其有刻意剪邪, 建言卫法, 制无大小, 莫不毕采。又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三宝,亦皆编录,类聚区分,列为十四卷。 参看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1 页

6、。 引自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45 页。 红雨楼序跋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9 页。 此段论述参看徐有富先唐别集考述 , 文学遗产2003 年第 4 期。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59全书既非按文体编排,亦非依作者排序,而是根据论辩主题分类。如卷四录何承天与颜延之围绕神灭与不灭而写的论辩文章六篇,卷七收录四人批驳顾道士“夷夏论”的文章四篇。 弘明集与文选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同,二书的编选也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分类方法的形成又非朝夕之事,所以很难说二者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佛教文献弘明集的分类方式和对象都显得极为特殊,因此真正

7、对后世类编诗文集体例产生重大影响的只能是文选 。类编诗文集与类书最大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采用了内容分类这种编排方式。分类思想的演进,从侧面反映出民族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 周易中已将事物分门别类,构建起一个有序的宇宙体系。但最早对事物作出具体划分的则是字书尔雅 。 尔雅全书除前四篇所释较为抽象之外,余十五篇均释实物名称,有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畜等类。后来类书所用分类体系就是尔雅分类方法的延伸和发展,该分类体系又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类编诗文集。类书与类编总集起初在选材方面相差甚远,前者分门录事,后者则是分类录诗文。但类书的出现比类编诗文集要早,二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汉

8、魏六朝是赋的兴盛期,写赋需广征博采事实典故,赋可谓类书之前身,六朝人编撰类书时自然会到赋中找寻材料。赋的创作程式性极强,同题之作内容相像。依题逐篇抄录典故字句成为类书,照录全篇就是类编赋集了。诗的情况亦与此类似。到初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就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既抄撮故实,又选录诗文。 艺文类聚序云:前辈缀集, 各杼其意。 流别 、文选 , 专取其文,皇览 、遍略 , 直书其事。文义既殊, 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 ,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之为事。故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先事后文,这是类书编撰史上的一个重大突

9、破。传统类书如皇览是“事出于文” , “破之为事” ,这里却将成篇的“文” (文章)附于单行的“事” (语汇)之后,相当于传统类书与类编诗文集的合一。闻一多先生对此有极好的论述:文选注 , 北堂书钞 , 艺文类聚 , 初学记 ,初唐某家诗集。我们便看出了一首初唐诗在构成程序中的几个阶段( 初学记 )每一项题目之下, 最初是“叙事” ,其次“事对” ,最后便是成篇的诗赋或文。其实这三项中减去“事对” ,就等于艺文类聚 ,再减去诗赋文便等于北堂书钞 。所以我们由书钞看到初学记 ,便看出了一部类书的类化史。闻先生所说的“初唐某家诗集” ,最妥切的例子莫过于李峤的杂咏了。这是类书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作者

10、不再是编撰而是直接创作出一部示范性的诗体类书, 同时也是一部类编诗集。将杂咏与艺文类聚 、 初学记的典故和类目作一对比,就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结论。除却面貌的相似之外,类书与类编诗文总集往往出现于同样的文化背景之下,都是封建帝王宣扬文治, “盛世修典”的重要方式,编撰人员也时常一身二任,因此二者经常是伴生的关系,也经常会对当时的文学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如唐龙朔年间,类编总集有许敬宗等文馆词林 ,类书有许敬宗累璧 ,许敬宗、上官仪等瑶山玉彩 ,秀句集有元兢等古今诗人秀句 ,诗格有上官仪笔札华梁 、元兢诗髓脑 。以类书为资料汇编,以类编诗集与秀句集为创作典范,以诗格为理论指导,创作出的 随园诗话卷一云:

11、 “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 、 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 广采风土, 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 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 直是家置一本, 当类书、 郡志读耳。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年版。 闻一多类书与诗 , 唐诗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 页。 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 ( 文学遗产1995 年第 6 期)一文从“编排” 、 “用典”两个方面证明李峤杂咏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 ,所论极是。文学遗产二八年第

12、三期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61量更大、时代更近的文选 ,真宗景德四年(1007)就曾下诏同时校刻文选与文苑英华。基于此种认识,高似孙也用编撰文选句图的方法编撰了文苑英华纂要 。据其序,该书编成于嘉定十六年(1223) , 此书有宋刊本, 见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 称其为“宋高似孙钞” , 价值在于“撮取 英华 中丽句, 可供渔猎者编之”。元人赵彣对其颇为推许: “凡古今名贤, 诸作有一联一句至妙者,必博采无遗,予读之神驰心醉。 ”可见宋元文士们对此类书籍的偏好。与文选同样被宋人推尊的还有杜诗, 它也被改编成各种类书。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云: “ 杜诗六帖十八卷,建安陈应行季

13、陵撰,用白氏门类,编类杜诗语。 ”即依白氏六帖的类目摘录杜诗字词。同类的书还有八诗六帖 , 四库提要云 : “ 八诗六帖二十九卷,旧本题宋王状元撰,而不著其名, 盖坊贾所为之赝本。八诗者, 李杜韩柳欧王苏黄之诗。六帖者, 窃白居易之名也。分类猥琐,摘句割裂。 ”全书托名王十朋,亦应宋人所为。类书最基本的编撰体例有二, 即分类与分韵。杜诗被宋人视为用韵的典范, 郑卬 杜少陵诗音义序云: “国家追复祖宗成宪,学者以声律相饬,少陵矩范,尤为时尚。 ”蔡梦弼草堂诗笺跋亦云: “设科取士,词赋之余,继之以诗,诗之命题,主司多取是诗。 ”与类编杜诗和杜诗六帖的情况相似,宋代也出现了韵编杜诗及韵编杜诗类书。

14、韵编杜诗如陈造韵类诗史 , 其自序云: “予读子美诗能上口,来房州多暇,创以韵类之,庶便歌诵成书矣。 ”陈造认为,诗歌创作要想取得高度成就的话,就必须对前人的经典著作熟悉到能够随口背诵的程度,他举例说:昔庞佑甫问诗法于东莱, 东莱问之曰 : “子读子美诗乎?能暗诵矣乎?” “未也。 ” 授以善本。 “余方他之,反将语子,请诵此。 ”既还,则皆上口。东莱遣之,曰: “子自有师矣。 ”庞自是以诗名。除了杜诗外,他还精熟宋代优秀诗人的著作, “本朝东坡、黄、陈其正派,予亦韵类坡诗千三百篇,并黄陈诗皆能暗诵” , 可惜效果并不明显, “然诗学终愧古人, 又何也?”陈造显然是走入了学诗的误区。而韵编这种

15、诗集编撰方式也运用得极少,远无法与分体、类编、系年三者相比。韵编类书在宋代并不少见, 郡斋读书志卷一四就记载了这样两部著作:押韵五卷。右皇朝张孟撰。辑六艺、诸子、三史句语,依韵编入。以备举子试诗赋之用。歌诗押韵五卷。右皇朝杨咨编古今诗人警句,附于韵之下,以备押强韵。宋人也用同样方法将杜诗改编为韵编类书,书名诗史字韵 。魏了翁古郫徐君诗史字韵序云 : “徐君乃取杜少陵诗史分韵摘句为字韵四十卷,其于唱酬,似不为无助矣。 ”全书摘录杜诗诗句,以韵相编,以资作诗之用,理学家魏了翁虽受人请托作序,但对此并无好感, “余犹愿徐君玩心于六经,如其所笃意于诗史 ,则沉潜乎义理,奋发乎文章,盖不得如目今所见而已也”。同类著作影响较大的是杜诗押韵 , 有域外翻刻本。 杜诗押韵 , 原名李杜韩柳押韵 , 李吕编,孙觌序,坊刻本称之为孙觌杜诗押韵 。此书成于南宋初年,为杜诗韵编类书之最早者,孙觌押韵序云: “李师武得官建康,家居待选次,悉取杜工部、李翰林、韩吏部、柳仪曹四家诗,以礼部四声之次, 集而录之, 以类相从, 号李杜韩柳押韵 , 凡二十四卷。 ”李吕也是一位背诵杜诗的专家,“读 据玉海卷五四,宋王应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年版。 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